我們提了很多年的「以孩子為中心」,直到這裡,才真正落地生花!

2022-06-21     外灘教育

原標題:我們提了很多年的「以孩子為中心」,直到這裡,才真正落地生花!

看點 什麼樣的教育,能真正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一個以孩子為中心的「兒童世界」,又該如何創建呢?為此,上海耀中幼兒園將耀中耀華近九十年的探索的精華,都濃縮在了豐富多彩的生成活動之中,真正做到讓幼兒做「自己」、教師「退」出來,給孩子一個快樂而意義的童年。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莊曉 編丨Lulu

諾貝爾物理學獎理察·費曼,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總會提及和父親漫步於卡次基山的日子。

有意思的是,在他們山上暢談時,費曼的父親只會讓兒子多用眼睛觀察。以至於費曼的同學,指著山中常見的野鳥,問他是什麼鳥時,費曼卻答不上來。

雖然費曼不知道這些野鳥的名字,但這卻並不妨礙他對鳥兒的了解。他知道這些鳥最喜歡吃的果子,也知道為什麼它們會動不動就互啄翅膀。

自此,費曼明白了「知道一個東西的名字」和「懂得一個東西」的真正區別。這也讓他從小就對世界充滿好奇,最終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理察·費曼

在這堂山上的學課中,費曼的父親看似什麼也沒教,卻又什麼都教了。好的幼兒教育,的確能讓孩子獲益一生。

但是現實總充滿挑戰:不是每一位家長和老師,都能向費曼父親那樣,巧妙地將知識點的灌輸,化為對孩子興趣和思維的培養

更多時候,人們可能僅是迫切地告訴孩子「這是什麼」,而忽視了讓孩子主動觀察、主動學習。

特別是在幼兒教育中,當孩子懵懂面對著這個世界時,教育方式和方法顯得至關重要,因為這將直接關係到孩子未來的成長。

那麼,在早期教育中,我們該如何呵護孩子們的天然好奇心,準確回應並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呢?

在外灘君看來,對於上述問題,上海耀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能直接給人滿意的答案。鮮少有人知道,有著90年歷史的耀中學校,是從嬰幼兒教育起步的。

自1932年在香港開創第一家耀中學校及幼兒園後,耀中耀華率先將「在遊戲中學習」和「以兒童為本」的前衛理念引入香港,成為香港幼教的先驅

2016年,耀中耀華成立楚珩教育研究所﹐致力於課程研發﹑師資培訓及學術研究;

2018年,耀中耀華還創辦了非盈利機構的耀中幼教學院,成為亞洲首所專注幼兒教育的高等學府。

2019年,耀中耀華在上海開設內地首家針對0-3歲的學習社區——耀華嬰幼兒探索中心。

可以說,無論是早期教育的教學理念、課程研發還是學術研究,耀中的老師們都走在了幼兒教育的前沿。

為此,外灘君採訪到了上海耀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浦東校區)(以下簡稱耀中幼教部)的兩位資深幼教專家,期望能找到早期教育中的「成功密碼」。

王昉

上海耀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浦東校區)幼教部中文主任;

有豐富的幼兒教育經驗以及多元化的教學與管理視角;

在耀中機構工作19年,榮獲機構特級教師稱號。

沈茜

上海耀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浦東校區)幼教部及小學部副校長;

熱衷於國際教育、全人教育、學校管理、課程與教學法以及師資培訓;

沈老師有17年小學與幼兒教育教學和管理經驗,同時也是國際學校評估委員會CIS認證官、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員以及華師大專業研究生校外導師,在各類華語教育教學研討會上受邀主持工作坊。

在觀察過成千上百個孩子後,兩位老師一致認同,要想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必然需要一種全人教育。

它不僅局限於具體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更是要關注學生內在演化,讓孩子在融匯東西方文化的學習環境中,具備全球視野,獲得協作、溝通、批判性思維、創新和解決問題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採訪前,兩位老師共同準備了一份近萬字的教學心得。她們對孩子滿懷熱愛,對幼教事業,更是滿心熱誠。

在她們看來,既要「授之以魚」,又要兼顧「授之以漁」,就要求教育者們身體力行做到「以孩子為中心」,這樣好的幼兒教育才會自然出現,並培育出愉悅、友善、自信的積極探究者、善於溝通的交流者、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善於思考的靈活變通者,以及中西融合的跨文化實踐者。

從一朵「雨做的雲」說起

好學,是孩子們的天性。如何才能呵護孩子們這寶石般珍貴的品質呢?王昉舉了一個例子。

在一次戶外活動中,耀中幼兒園K4班的孩子們,自然地對飄在藍天中的白雲,產生了好奇。

「雲到底是什麼,雲上面住著人嗎?住著東西嗎?我可以坐在白雲上嗎?」

這個簡單有趣的問題,一經拋出,瞬間引發了孩子們的激烈討論。雲是什麼?它又有什麼樣的作用?在七嘴八舌的討論中,孩子們忽然對雲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和孩子們的討論中,大家都關心的雲朵話題,何不以此展開一場生動有趣的科學「冒險」呢?

為此,老師和孩子們去學校圖書館,借來了大量和雲朵有關的圖書,一起討論了「雲是怎麼形成的?」,試圖弄明白什麼是「雲雨水的循環」。

在自主探究中,孩子們還嘗試用滾筒、滾刷,手指畫等多種方式,繪製圖表來描述雲雨水三者之間的關係,並被鼓勵向同學、家長分享自己的心得。

「雲」的概念弄明白了,但大家卻並不打算淺嘗輒止。

孩子們乾脆找來了教室里的材料,用水和食用色素模擬出蔚藍的海水,將海水裝進透明塑料袋,放置於玻璃窗上,在陽光直射中,觀察袋子裡的水汽變化。

很快,在親眼所見水的蒸發、凝結後,他們又產生了新的疑問;「雨髒了嗎?」、「海洋里的海水髒了嗎?」

於是大家又一股腦地探究起海洋污染的問題。通過海洋模型,老師演示了海洋沉積的垃圾,孩子們又自然地湊到一起,討論海水的凈化方式。

為了讓討論言之有物,老師還專門為孩子們提供了活性炭,石英砂等不同的凈化材料,讓孩子們自由組合小組,展開實驗,自主探究找到髒水過濾的最佳方案。

最後孩子們又把自己的觀察,寫在了班級展示牆上,傳遞海洋保護的綠色理念。

雲雨水的結果展示

這就是耀中幼教部包羅萬象的「生成課程」。在王昉看來,兒童通過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以遊戲的形式展開深入探究,這種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要比那些擺在宣傳欄中,精心設計的課程,來得更加生動鮮活。

王昉認為:「在這一學習過程,通過繪畫符號創作,語言,科學,數學,藝術表達,感官,實驗等活動,孩子們不僅收穫了雲雨,海洋污染,海洋環保等概念和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成為了積極,獨立的學習者。」

這也是「雲雨水」的生成課堂的精髓所在,希望以此向孩子們傳授的重要理念:鼓勵孩子們學會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主動去建構知識,落實行動,發表看法,組織活動,調整改進……

沈茜覺得,「這樣的過程是能讓他們樂在其中,同時又能獲得有意義的結果,這絕對不是簡單的分數或等第,就能衡量的成功。

打破時間界限的課程安排

在耀中幼教部,類似「雲雨水」的生成活動,幾乎融入在了校園的每一處日常中。

每天早上,孩子們都會按照個人興趣和喜好,在校園中自由選擇,參與不同區域的發展性學習。

比如,喜歡玩水的孩子,有機會在玩水池裡,用老師事先備好的容器,不停盛水、倒水,玩得不亦樂乎。

而守在一旁的老師,則會趁機開啟和孩子們的聊天模式。

「看看你的水是多了,還是少了」

「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杯子,盛起最多的水?

在這番輕鬆的晨間交談中,老師自然而然地得以結合英國早期教育發展指南EYFS兒童發展的七大領域,對孩子加以引導和相應能力的培養。

在傳統學校的主題課上,往往是老師決定教什麼,孩子才能學什麼,但耀中幼教部的生成課程,從來不是老師告訴他們「一加一等於幾」,而是在遊戲中,構建他們在生活中積累經驗,從而發展起對自我和周圍世界的認知。

王昉認為,只有真正做到以「兒童為中心」,才能讓年幼的孩子,在以興趣為導向的學習中,在學習共同體的氛圍中,最大化地激發出他們的潛能。

為此,耀中幼教部努力將生成課程發揮到了極致:所有的活動安排,幾乎都圍繞著孩子們的興趣與探索。

「我們不會要求老師說9:30是你的點心時間,你必須結束遊戲。」王昉告訴外灘君:「班級老師完全有權力,根據學生當下的實際需求,調整接下來他們班級學生的學習安排,延長當時的遊戲時間,繼續支持孩子們的學習,保護他們的專注力。」

即便是在疫情期間,耀中幼教部的老師們,仍然堅守著類似的「生成課程」。

在線上雲聚會的日子中,耀中的老師們發現,孩子們很是享受聚會前,播放著音樂的5分鐘的「等待時光」,他們對於這些等候時所播放的音樂充滿了好奇和興趣。

於是,老師乾脆找來了繪本故事《大家來聽音樂會》,分享音樂會的各種細節。聚會結束後,孩子們一致決定:我們也一起來舉辦線上音樂會吧!

興致調動下,孩子們有的表演了樂器獨奏、舞蹈歌唱,有的甚至拉上了哥哥姐姐、爸爸媽媽,在螢幕上自信地展示著自己的音樂才華。

不同樂器的彙集,又進一步激發孩子們了解到音色、音質和節奏的概念,同時還嘗試用「低沉」、「活潑」、「悶悶的」、「響亮的」等多種雙語詞彙,來描述自己的觀感,理解音樂也是一種情感語言的表達。

老師們隨後還陸續開展了「聽音遊戲」、「創作自己的弦樂器」、「摺紙鋼琴」、「觀察身邊的打擊樂」、「梨子提琴」等發展性活動,鼓勵孩子們在音樂領域中歡快暢遊。

在活動最後,老師還邀請了小學部藝術表演部門的老師們,為大家演繹經典二重奏,介紹了小學部的樂器學習情況,讓孩子們對未來的小學生活充滿期待。

「教育應該真正用來服務兒童,而不是讓兒童屈服」。支撐著耀中幼教部生成課程的筋骨,是耀中純粹的兒童觀「兒童是值得我們尊重和欽佩的、兒童是有能力和值得我們信任的」。

對孩子的信任和尊重,直接成為耀中幼兒園價值觀的基石,從上到下被最好地貫徹著。

耀中12條價值觀圖

打破思維壁壘的教師團隊

沒有固定的教案、沒有統一的時間,耀中幼兒園無處不在的生成性課堂,對老師的要求無疑很高。而「專注」則成了耀中教師們的基本形象。

1、專注於觀察、反思與回應

和孩子們在一起,老師們必須保持隨時隨地的觀察。王昉告訴外灘君,在耀中幼教部,每個班級都有中英雙語兩位班主任老師。

每天放學後,兩位老師都會坐下來,展開專業溝通,分享觀察結果,共同反思,傾聽彼此對每位學生成長的看法,加深對每個學生的理解,總結一天的活動情況,並以此規劃接下來的活動內容。

比如,當老師觀察到孩子們對喝水紙杯感興趣時,老師會在藝術創作區域提供大量的紙杯;」

當老師觀察到孩子用繩子在玩水區域玩釣魚遊戲時,老師會與孩子一起討論,用怎樣的釣魚工具才能釣起自己想要的物品。

觀察記錄、反思和對孩子的回應,構成了耀中幼教的基礎框架。在雙文化的學習環境中,中外老師更需要通力合作,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有力的支持。

「因為每個學生都是特別的,你要確保老師的觀察是對每個學生都是平衡的,即使是使用觀察記錄,也要確保教師對孩子的觀察能夠覆蓋到所有學生。」王昉告訴外灘君,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孩子們都能從生成課程中受益,讓課程真正為學生的學習需求服務。

在大量的師生活動中,老師和孩子間都彼此了解,這也讓一些融合交流,應運而生。

有的班上的孩子,在上半學期對恐龍很感興趣,可能到了下半學期,另外一個年級的孩子也對同樣的話題感興趣。

此時,老師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請求對恐龍已有了解的孩子,給其他小朋友做一些說明介紹。

低年級的小朋友,可以去高年級介紹他們學過的主題活動,讓孩子們體驗到知識帶來的巨大自豪感;高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也可以去跟低年級的小朋友,互相做分享,加深他們對知識的全部認知。

2、專注於情感、學習環境的建設

反思總結後,耀中的老師們,還要忙於教室的布置和區域功能的劃分。

老師們會根據當下孩子們不同的興趣主題布置教室,特別還會將孩子們的情緒需求、身體需求、社交需求、展示需求、個性化需求等各方面,都融入其中。

老師會設計一個軟沙發、軟墊子,也會在閱讀區設置一個半開放型的紗帳,當有時候孩子情緒不穩定時,也能坐在紗帳中冷靜下來,安靜消化自己的焦慮情緒。

無論是蹲下來和學生說話,還是用親切的聲音和學生交流,耀中的老師們,都希望為孩子創設一個平靜親和的環境。

哪怕是孩子做錯事,老師們也更希望用正面教育的方式來引導孩子,站在品格教育的高度,引導孩子思考,「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我們可以再想一想嗎?」而不是從負面的角度去評價孩子的做法。

沈茜覺得,只有在安全、平靜、快樂、有序的學習系統和環境中,孩子們才能真正開始學習的旅途,學會與世界、與他人、與自己建立聯繫與對話,從而得到全面發展和內在生長力。

3、專注於學習自我提升

生成課程既不是僵化地執行預先設計好的方案,又不不是聽任無目的、隨意的零散活動。

這樣的課程對老師而言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需要激發教師創造的熱情,以及教育智慧與素養。因而事實上,不僅是學生需要學習,耀中所有的老師,也同樣需要大量的學習。

培訓中的耀中老師們

依託耀中耀華強大的機構網和完善的教師教育職業發展規劃,耀中的教師團隊,不僅穩定,而且專業。每一位老師,都全力以赴,在「學習-教學-研究」這三位一體的教育路上盡情奔跑,和學生們共同學習和成長。

培訓中的耀中老師們

沈茜告訴外灘君,學校內部曾向在職教師們做過一次有意思的問卷調查:耀中的教育者都擁有哪些特質。

老師們的回答驚人相似:終身學習者、成長型思維、讓人信任、合作者、同理心者,專家型教師……,其中排名前三的則是:

(1)盡心盡力充分投入的;

(2)有適應力及彈性的;

(3)積極關係的建構者。

而這三點,也恰好是耀中對於孩子們的期待。

教育不是被征服,而是慢慢養成

教育從來都是一個複雜的話題,尤其是在如今這個充滿VUCA的世界(volatility 易變性,、uncertainty 不確定性, complexity 複雜性, ambiguity 模糊性),教育和焦慮總是如影隨形。

在沈茜看來,浮躁的大環境,往往難以實現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拋開迷霧,我們更應該回到教育的本源。反問自己,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我們到底要培養怎樣的兒童?

1、多花時間來聆聽孩子的想法。

成人作為觀察者、引導著、回應者、學習共建者、合作探究者,面對幼兒,我們更應該學會聆聽、思考和追問:

他/她真正表達著什麼?

他/她先前經驗和生活背景是怎樣的?

他/她為什麼現在會這樣做?

當時他/她的情感狀態又是什麼?

我們該如何幫助和支持他/她?

從剛入園的孩子開始,當他們剛從單一的家庭關係中脫離出來,開始集體生活。此時,老師需要多花時間聆聽孩子們的不同想法,細緻溝通,協調爭端,幫助孩子進行積極的人際關係的積澱與鍛鍊。

在幼升小環節,耀中幼教部又會常年與小學老師策劃系列活動,在一步步的引導中,讓孩子學會感知自己的情感,消化不同的壓力,明確未來的學習方向。

這些規劃和情感交流,都有助於培養孩子對於他人他事的同理心,開闊視角,讓他們的內心更加堅定,也更加充盈。

2、擁抱教育中的差異化

教育目的從來沒有統一的定義,沈茜認為,找到人生的意義,獲得生命幸福感,擁有安身立命能力,實現社會價值等,都是教育不同方面的呈現。

對於學校來說,從來不是以培養一模一樣的學生為己任,而是讓每個有差異的孩子,都能發揮所長,更加陽光自信成為更好的自己。

就像耀中每個班級的中外班主任一樣,尊重他們不同國籍、文化和觀念帶來的差異,反而能更好地從多角度來探討課程的設計、對於孩子的不同觀察,在更多合作與對話中,讓教育變得更加豐富。

正如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所說,「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階段,那時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顆果子,是一片朦朦朧朧的聰明,一種永遠不息的活動,一股強烈的慾望。」

要想讓孩子們真正從寶貴的童年中受益,更需要我們永葆童心,在彼此溝通、交流,傾力協作中共同進步,每次都有新發現,每一步都能幫助孩子,走得更穩、更深、更寬廣。

想了解上海耀中幼兒園更多信息?

請關注下方海報

參與線上招生會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d90df89960c561ebe1715e22bf550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