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既需要「董宇輝」,也缺不了「孟羽童」

2023-05-25     單仁行

原標題:企業既需要「董宇輝」,也缺不了「孟羽童」

01

這兩天看了一篇很火的文章,讓我格外的不舒服。

孟羽童離開格力上了熱搜,又恰逢董宇輝在中國傳媒大學的演講刷屏了朋友圈。

兩個人的一舉一動牽扯到了格力和新東方兩家大企業,對比離職出走的孟羽童,新東方大火的董宇輝顯然更符合人們對美好的嚮往。

於是,有人得出了一個結論:「聰明人走不遠,有定力才能讓人走得遠。」

言下之意得學董宇輝一樣有定力,問題是光學個定力,就成得了董宇輝?

童話故事都不敢這麼寫。

這就好像總有一些所謂的「導師」喜歡說,你看,華為為什麼能做大?因為他們堅持長期主義,為什麼別的企業做不大?因為他們太短視,沒有長期主義。

這道理對嗎?

好像挺對,但到現在怎麼還沒出現第二個華為?

因為眼裡只有長期主義,腳下落不了地的企業都死了,華為正是因為有利潤,才能去不斷去研發,去堅守自己的長期主義。

我一直都喜歡一本書《基業長青》,特別是裡面的一句話: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下,仍能保持行動能力。」

這正是作者柯林斯借鑑中國的二元哲學,來描述偉大企業能夠同時兼具兩種完全相反的看法,能夠包容不同的人,不同的個性,既能堅持長期主義,也知道如何平衡當下的成果,不放棄短期的機會。

今天很多人大談道理,卻不談時代變化和邏輯,因為前者只需要爽,而後者需要設身處地的思考,需要知行合一。

02

對於董宇輝和孟羽童這一對90後的職場人,從我這個企業經營者的角度來說,雖然董宇輝身上的光環更大,但我同樣覺得他們都很優秀,代表著今天無數努力的年輕人,都值得肯定。

特別是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知道自己要什麼,目標是什麼。

但除此之外,兩個人沒有太多的可比性,因為時代和平台完全不同。

就像孟羽童頭上的「格力接班人」,名頭雖響,但誰要真相信她能成為格力接班人,那肯定是腦子不太清醒。

即使是像擁有極強個人能力的董明珠,在格力這種複雜的混合制傳統製造企業當中,都經歷了各種風風雨雨,一直到2019年才藉助於高瓴資本成為大股東,真正進入到格力的「董明珠時代」。

我們仔細剖析過格力5次轉型變革之路,(跌停的格力,是從什麼開始下滑的?/ 格力轉型的多重博弈:3年0突破,不是董姐不努力)董明珠在2020年藉助於直播進行渠道變革,砍掉省級代理商,讓格力向線上進行數字化轉型,同時挖掘孟羽童的網紅身份,配合董明珠打造IP和熱點營銷,完成品牌向年輕市場的活化。

此時,雙方的目標是一致的。

但此一時彼一時,格力的轉型陷入深水區,大代理商紛紛脫離,原來的老領導和得力幹將站到了對立面,零售商還沒能完全承接起市場的能力。

格力的改革還需要時間,需要把新的營銷模式培訓和賦能給每個地區的經銷商,特別是零售網點,再去通過直播激活他們。

對於孟羽童來說,雙方的目標和能力就出現了分岔,接班人只是個噱頭,排在她前面的人多了去了。

所以,如果說董宇輝是有心人天不負,人間終有美好,孟羽童也可以說人間清醒,她知道「靠別人,不如靠自己;如果沒有格力的平台,沒有董總,我什麼都不是。」

企業的發展總是階段性的,每個時期遇到的問題都不一樣,需要不同能力的人才也不一樣。

我也遇到過人才的離開,跟他們聊過,也跟很多企業家聊過,我們既需要能容得下優秀的年輕人才,讓他們看到上升的通道和機制。

也要有一天當企業發展目標和個人目標出現分岔的時候主動溝通,即使是走,也念著公司的好,帶著公司的文化走。

像我們自己一直都有「老兵歸隊」的制度,公司的人力部門要跟過去離開的優秀人才保持聯繫,創造跟他們合作或者歸隊的機會。

很多人在離開公司之後,他們會有更大的成長、更多的感悟,一旦回來,對公司的情感也會更深一層。

03

再回到董宇輝身上,新東方經歷了雙減,整個業務模式,組織架構徹底瓦解,在俞敏洪沒有放棄的情況下,新東方投身直播助農,才得以浴火重生,

所以,定力固然可貴,但定力的前提是什麼?

是正確的方向,是一把手的鼎力相助,甚至是躬身入局。

如果位置錯了,方向錯了,定位錯了,你定在那裡100年有什麼用呢?

時間是每個人最大的成本。

我們很多企業都在做網際網路轉型,一把手只希望員工去做,自己在一旁做旁觀者,我們想一下,假如沒有俞敏洪這個公司一把手的堅持,自己親自下場推動,去開解和鼓勵自己的員工,我相信新東方干不出來,更不會有董宇輝出圈的機會。

董宇輝的堅持,是在俞敏洪和新東方經歷了時代變革,走在正確的方向上,和平台有了統一的目標,才有了價值。

當然,董宇輝自己確認是一個不斷進取和吸收營養的聰明人,這更是一種「延遲滿足」的戰略定力。

而且,俞敏洪也並沒有虧待董宇輝,人家也給股權,給分紅。

我們在談到營銷的時候,總會說要站在用戶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需求,其實管理的根本也在於「人」,也在於站在對方的角度多思考。

客戶有需求,員工也有需求,我們有些經營者喜歡對年輕的員工脫離利益談價值,講精神;對管理者的時候又只談利益,不看價值;對客戶的時候,只談產品有多好,不去問客戶想要什麼,對客戶的貢獻價值是什麼。

回頭想想,需求是什麼?

是供給的正確匹配,是缺什麼給什麼,是符合人性的基本邏輯。

基本邏輯不成立,談精神,講品德,就像是拿鞭子抽你,還要說我很愛你。

今年的市場在變化,消費者的需求在一步步多元化,同樣,我們的員工也在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入職場,包括更加年輕的00後,他們也有需求,也需要理解。

如果不能理解和包容他們,獲取他們的共識,企業又怎麼去面向市場永不滿足的顧客呢?

我們經營者今天真的需要躬身入局,既要找尋市場變化的機會,也要平衡企業的長期主義,同時,在內部既留得住「董宇輝」,也缺不了「孟羽童」。

這不是簡單說一句「有定力才能讓人走得遠」的雞湯,而是像任正非對員工說的,只有你們把屁股對著上級,把笑臉對著客戶,這樣的企業才能長久。

你的員工敢把屁股對著你嗎?

所以說當經營者真的不容易,但也祝福我們的經營者,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下,仍能保持行動能力,讓企業基業長青。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d82ce585f6eaa1f1eeefe447922e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