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人考:吳鎰(4)

2023-09-26     小樓聽雨詩軒

原標題:宋詞人考:吳鎰(4)

鍾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榮譽會長(原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台「詩詞大會」總顧問、《小樓聽雨》詩詞平台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邀在美國耶魯、史丹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編者按:

本文是鍾振振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全宋詞人年譜、行實考》(項目批准號17ZDA255)的階段性成果。

宋詞人考:吳鎰(4)

水調歌頭·柳州北湖

[宋]吳鎰

澄徹北湖水,圓鏡瑩青銅。客槎星漢天上,隱隱暗朝通。六月浮雲落日,十頃增冰積雪,勝絕與誰同。羅襪步新月,翠袖倚涼風。〇子韓子,叫虞帝,傲祝融。御風凌霧來去,邂逅此從容。欲問騎驎何處,試舉叉魚故事,驚起碧潭龍。乞我飛霞佩,從子廣寒宮。

吳鎰,生於高宗紹興十年。孝宗乾道二年春,郴州州學教授。四年二月,猶在此任。孝宗淳熙二年或稍後,已任常德府龍陽縣丞。

淳熙十二年(1185),知郴州宜章縣。十四年(1187)十一月,猶在此任。

宋·魏齊賢、葉棻《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四三《上啟·赴任》錄吳仲權《赴任上通判啟》曰:抗塵走俗,邈無望履之階;披霧睹天,徒積執鞭之願。惟貴賤自殊於天壤,故姓名莫徹於門牆。豈謂誤恩,叨榮屬吏。方頃依於盛德,宜修布於尺書。庶幾視聽之嚴,或以忱恂而達。恭惟某官風度凝遠,德宇粹和。言可法而行可觀,勇於義而果於德。早升膴仕,綽有令猷。吏事詳明,卓爾西京之循吏;文章爾雅,炳然三代之醇風。爰膺上聖之知,榮貳大藩之政。雍容郡國,聊專半刺之權;密勿教條,即奉十行之詔。別膺峻擢,式究壯圖。某性既棗昏,材惟樗散。早脫巾而筮仕,因斂板以趨時。素乏寸長,豈有鵷鴻之望?歸無二頃,未忘鼠雀之求。比赴調於上京,濫孚民於下邑。顧才疏而智淺,當任重而責輕。豈知竊祿位之方,適有隸福星之照。依歸有地,欣託庇之匪遙;慰喜無涯,但訴風而自慶。清商初戒,大火漸流。仰冀順時,倍加調護。

按,此啟有「比赴調於上京,濫孚民於下邑」之語,是赴調於京城臨安,得任知縣之差遣,與其淳熙十二年知宜章事正相符合。當是吳鎰赴任宜章時致郴州通判者。

據啟中「清商初戒,大火漸流」云云,可知其赴任時當初秋七月。古人以五音配四季,「秋」與「商」相對應。《詩經·豳風·七月》曰:「七月流火。」

宋·趙蕃《淳煕稿》卷二《贈別吳仲權》詩三首其一曰:英英延陵家,藹藹宜章縣。政用魯諸生,俗今齊一變。諸公競推轂,天子思晚見。用舍有是夫,交親誰不羨!

又其二曰:昔在山水樂,往往失意人。公今弦歌餘,乃復於此親。搜羅既奇勝,落筆為寫真。文章復何似?高處殆先秦。

又其三曰:移舟漢將祠,躡屐秦人洞。一別幾何時?酒杯還此共。前途或追隨,只恐終倥傯。要是策羸驂,無繇踵飛鞚。

按,此三首當是吳鎰將離宜章任時,趙蕃贈別之作。

「漢將祠」,常德府(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帶)西有陽山及陽山祠,相傳漢征南將軍梁松死於此山下,遂為神。「秦人洞」,在常德府桃源縣(今常德市桃源縣),相傳秦人避亂之地,有洞如門。均見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六八《荊湖北路·常德府》。

據此可知,吳鎰昔年任常德府龍陽縣丞時,即與趙蕃交遊。

明·胡漢等《萬曆郴州志》卷一五曰:吳鎰,先為郴教授,薦知宜章。

明·李賢等《明一統志》卷六六《湖廣布政司·郴州·名宦·宋》曰:吳鎰,淳煕中知宜章縣。在任去民之惡,從民之欲。大葺學宮,補弟子員,親為講授,時課勉之,多至成效。士子立祠於學祀之。

明·黎喆等《弘治撫州府志》卷二二《人物》二《鄉賢·宋》曰:吳鎰知義章縣,興學校。鄉氓遣子弟詣學,每訓以大義,使歸轉相告語,風俗為之變。

清·陶成等《江西通志》卷八〇《人物》一五《宋》引明·林廷㭿《嘉靖江西省志》曰:吳鎰知義章縣,興建學校,風俗為之一變。

清·和珅等《欽定大清一統志》卷二八八《郴州·名宦·宋》曰:吳鎰,臨川人。淳煕十二年,知宜章縣。解除煩苛,同民好惡,為條教以諭民。又建學宮,築城垣,陸九淵為之記。

按,「義章」,宜章本名「義章」,宋時避太宗趙光義諱,改「宜章」。

(未完待續)

作者/鍾振振 編輯/馮 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d7c094b52241c1967dc645f379a6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