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河北承德市市區約14公里的雙灤區境內,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奇山,名叫雙塔山,是承德十大自然風景名勝之一。
這兩座山,準確地說,是兩根巨大的岩石柱子。它們從南到北拔地而起,依次排開,看起來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般並蒂而立。山峰陡峭如削,上豐下銳,形似寶塔,給人一種頭重腳輕的錯覺。
(雙塔山)
慕名而來的遊客,在仰望這兩座山峰時,經常會產生莫名的恐懼,擔心這種結構奇怪的山峰突然間崩塌,將自己埋葬於此。
這兩座山異常險峻,陡直而立,形成了奇特險峻的外貌。縱使攀岩好手也無從攀登,讓人望峰興嘆。經測定,北峰高約35米,直徑約15米,周長為74米。南峰高30米,直徑8米,周長34米。
更為奇特的是,兩座高大的山峰上,還分別建有兩座古塔。不過由於年代久遠,兩座古塔都已殘破不堪。北邊峰頂的古塔高約2 米,成圓錐形。南峰頂上的古塔坐北朝南,相對完整,高約5.2米,寬約2.5米。其下部可以清晰地看到高約2.2米的塔門。
兩座塔均用青磚砌成,塔的四角還殘存有方木,牆角上還掛有風鈴。
(雙塔峰上的古塔)
這樣建在奇峰絕頂處的奇特古塔,全國僅此一例。本來這樣的山,根本就沒人爬得上去,為什麼上面會有古塔呢?它究竟是什麼塔?又是何人所建呢?
在清代的《欽定熱河志》中有這樣的記載:「雙塔山在灤平縣治北8里,距喀喇河屯行宮東北8里,大小二峰,矗立百餘丈,如摹堵坡高下相亞,其一峰中開三孔,表里通明。」
《承德府志》記述:「雙塔頂平寬可竟畝,東塔之巔有古廟,不詳何人所建,已就傾圮,旁有小碑,鐫王催二字。」
翻遍史料,都沒能找到有關雙塔的歷史朝代記載,也找不到建造者為何人。
不過,文物工作者們經過多次實地考察,還是從一些蛛絲馬跡中,找到了雙塔的秘密。
1966年,避暑山莊博物館的館長,從雙塔山徵集到一尊殘石佛像。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詳細記載了這塊佛像的來歷。
乾隆47年某夜,大雨傾盆,電閃雷鳴,雙塔峰墜下一石佛,被距此不遠的關帝廟住持悟真收藏,供奉於廟中。
後來在抗日戰爭時期,這座關帝廟被毀,在原址上修建了雙塔山發電站。山上掉下的石佛像,被另一座小廟的和尚收藏供奉。
(契丹人畫像)
文革初期,在轟轟烈烈的破四舊運動中,這座小廟也被摧毀。1966年,博物館館長在小廟旁的小溝里找到了被砸碎的佛像,從佛像的特徵可以明顯看出,這是遼代早期的遺物。從而基本斷定,這兩座古塔修建於遼代。
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峰頂上震落下來幾塊青磚。
這些青磚有些呈長方形,長50厘米,寬25厘米。有些呈正方形,邊長35厘米。通過比較,這些青磚背面都有六至七道粗溝紋,是典型的遼代磚,從而坐實了雙峰上的古塔確實是遼代早期修建。
那麼,契丹人為何要勞民傷財地將佛塔修建在高高的山峰上呢?有專家推測,這是遼人修建的墓塔。
眾所周知,契丹人崇拜高山,他們將高山看作神山,認為人死後,就應該回歸神山。他們的一些皇陵和祖廟,都修建在所謂的神山上面,這和南方的「懸棺」有某種相通之處。
契丹人在未建國之前,喪葬習俗十分奇怪。他們不是像漢人一樣,讓死者入土為安,往往將死者「置於山樹上,經三年後,乃收其骨而焚之」,這就是廣為人知的契丹人的「樹葬」。
當契丹人看到如此雄偉陡峭又高聳的山峰時,肯定會對它萬分崇敬,將墓塔修建在上面也就不足為奇了。
(乾隆畫像)
那麼,能否在雙塔中找到契丹人墓葬的證據呢?
據說在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乾隆帝曾上去過。據《閱微草堂筆記》記載,乾隆55年,乾隆帝駐蹕承德山莊,聽聞雙塔山上有靈芝。於是命熱河總管構木為梯,攀上雙塔山,發現一峰上有一小屋,屋內有「一幾一香爐」,香爐邊上有一雙草鞋,供桌上有一本舊書。另一峰上「種韭二畦,塍畛方正如園圃之所築,是決非人力之所到」。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乾隆帝既沒有在山上找到所謂的靈芝,也沒有在古塔中發現契丹人墓葬的蛛絲馬跡。
那麼,這樣一座宏偉的工程,契丹人是如何完成的呢?
有人說,雙塔山地區原來是一片汪洋大海,雙塔山是露出海面的孤島,人們坐著船攀到島上,修建了雙塔。但這顯然只能是傳說,因為青磚的歷史不過數千年,而承德地區是大海的時間,恐怕要追述到上億年之前了。
還有人說,雙塔山原是一道石牆,在墓塔修好後,由於強烈的地震活動,石牆大部分崩塌了,只剩下兩根孤零零的巨大石柱。不過,如果是由於地震等變化導致石牆坍塌,那麼,石柱上的雙塔早就不存在了。
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在修建雙塔時,契丹人以兩座石柱互為支點,在石柱間架設木梯盤旋而上,直到峰頂,將所有的材料從木梯上運上去。
不過,這樣的浩大工程,絕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能夠辦到的。因此,有人據此推測,雙塔峰上埋葬的,應該是契丹皇族。
(參考資料:《欽定熱河志》《遼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