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X」種可能 | 躺不平的「摺疊」人生

2023-11-23     搜狐健康

原標題:健康的「X」種可能 | 躺不平的「摺疊」人生

(來源 / unsplash)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吳施楠

編輯 | 袁月

「想躺平嗎?去北京找劉海鷹主任。」

這裡的躺平可不是打工人天天喊的那個「躺平」。看完小秦(化名)的故事,你就懂了。

身體摺疊150度的年輕人

家住河北邯鄲的小秦出生於1986年,今年37周歲。如果他是一個合格的打工人,確實也到了想「躺平」的年紀。但是從16歲開始,他就再也沒躺平過了,不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也不是因為同事太卷,而是因為他的後背一年比一年彎。

小秦清晰記得,從11歲開始,他的腿總疼。因為小時候出過車禍,所以他和家裡人都以為是車禍留下的後遺症。沒想到,初中畢業前後,小秦的腰也開始疼了起來。伴隨疼痛而來的,還有小秦一天天彎下來的腰背。

對於一個十六七歲的男孩來講,外貌上的巨大變化,不可避免的帶來了心理影響。從那時起,小秦不再上學,也不出門,一直窩在家裡。十幾年來,全家人為了給小秦看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他的病卻越治越嚴重。最終,小秦的身體形成了150度的彎曲角度,意味著他整個人「折」了起來,沒有辦法抬頭看天,徹底失去了自理能力。

(圖說 / 接受手術前的小秦,身體彎曲超過150度)

「縣醫院去了3、4家,省城的大醫院我們也去過3家,中醫院也去看過,最遠還到四川成都的醫院看過。」說起求醫之路,今年已經70歲的楊女士記得非常清楚。她是小秦的母親,自從小秦生病,就再沒離開過他身邊了。

跑了十幾家醫院,導致小秦「彎腰駝背」的病因找到了,是強制性脊柱炎。但是沒有一家醫院有把握讓小秦挺直胸膛。醫生們說的話都一樣:風險太大,無法手術。

為了得到更多救治信息,小秦加入了不少病友群,也經常在網上瀏覽各種相似患者的救治故事。「也許有一天,我就成了他們。」小秦說。

他口中的「他們」,可能是重新站直的一位病友,也可能是隔壁村那個和他一樣彎腰駝背、再也沒見過的年輕人。

來北京找「劉叔」

2021年,事情終於迎來了轉機。在一個病友群里,小秦得到了這樣一條改變他命運的信息:北京的劉海鷹主任能做這種手術,實在不行,去找他看看吧。

沒有絲毫猶豫,小秦和母親前往了河南安陽的救助站。在那裡,他們聯繫上了病友推薦的劉海鷹主任,當時劉海鷹主任正在義診,讓團隊的金大夫到小秦家查看了情況,經過溝通,劉海鷹主任和金大夫一致認為他的情況能夠救治,就立刻來了北京。

劉海鷹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主任,也是北京海鷹脊柱健康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海鷹基金會)發起人之一。在救助小秦前,劉海鷹已經是眾多重症脊柱患者心目中的「明星」醫生了。上百名患者在他的幫助下,重新抬頭看到了藍天。

但是看到小秦本人的一瞬間,劉海鷹還是嘬了下牙花子。因為小秦身體摺疊的角度超過了他的想像。而且不幸的是,在來北京的路上,他們遇到了車禍,小秦雙側髖關節骨折了。

如果不做手術,小秦的心肺功能長期受損,未來會有生命危險;如果手術失敗,有可能截癱甚至死亡……猶豫過後,劉海鷹還是決定給小秦做手術。

2021年8月18日,劉海鷹向這台高難度的脊柱矯形手術發起了挑戰。5個多小時的時間裡,劉海鷹及其團隊完成了截骨、復位、固定等多個驚心動魄的環節。最終,成功完成了這場技術要求超高、不允許出差錯的手術。

「終於能躺平了。」小秦覺得,這場手術不僅把身體打開了,也把自己的心「打開」了。

(圖說 / 術後兩年的小秦,已經可以正常行走)

不過,手術只是第一步,術後康復則是決定小秦能否像正常人一樣走路、行動的關鍵。「身體長期保持摺疊的姿勢,肌肉的力量和平衡都很差,做完手術後,能站起來已經非常不容易。但是光挺起了脊樑,如果走不了路,終究是個遺憾。」劉海鷹解釋說,結構重建和功能恢復缺一不可。

(圖說 / 手術後,小秦積極進行康復鍛鍊)

為了讓小秦獲得最好的術後效果,在海鷹基金會的資助和母親的陪伴下,小秦在北京一家康復醫院進行了近半年的康復訓練。

11月19日,小秦和母親楊女士受邀參加北京海鷹脊柱健康公益基金會十二周年慈善晚會。此時的他,已經可以在不需要輔助工具的情況下正常行走了,也不用再大把大把吃止疼藥。他的腿部力量正在逐漸增強。

「對小秦而言,最大的成功是術後可以行走,現在恢復得這麼好,在國內來說基本上是見不到的。」談起小秦的現狀,劉海鷹很是欣慰。

長時間的相處,讓小秦一家人和劉海鷹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在小秦口中,劉海鷹主任已經是他的「劉叔」了。

「劉叔」提醒小秦,要珍惜和母親間的這份親情。「我可以拿出我母親的照片,和你母親長得很像,可惜,我母親20年前就因病去世了,所以小秦,你看母親那慈愛的眼神,一定要珍惜。」再次見到小秦和楊女士的時候,劉海鷹顯得有些動容。

坐在一旁的楊女士,悄悄的擦起了眼淚。

我是幸運的那一個

也許是因為自己也出身於普通家庭,劉海鷹非常心疼那些沒有錢做手術的患者。

「很多來醫院的病情特別重的病人,來的時候抱著很大的期望,好不容易到了我們醫院,希望做手術,我一看,也應該做,最後一問,要開住院證,要交住院押金,但是沒有那麼多錢,懷揣希望來,之後失望的走。作為一個醫生,心裡確實很難過。」劉海鷹說,當初自己選擇做醫生,特別是干外科,就是為了給病人解除痛苦。但病人經濟受限,這就成為了瓶頸。

小秦也曾因為費用問題走投無路。「家裡一年的收入就是種幾畝地的錢,全用來看病了。秋收之後我們就去看病。」楊女士說,因為要照顧小秦,我們夫妻倆掙不到更多錢,孩子他爸走得又早,家裡的其他孩子也因為給小秦看病發愁。

能找到海鷹基金會,他們是幸運的。成立於2011年的海鷹基金會是劉海鷹救助患者的強有力後盾。12年來,像小秦這樣的患者,劉海鷹在基金會的支持下已經救助215人次,支出三千多萬元。每一次救助背後,都是一段令人潸然淚下的故事。很多患者都是劉海鷹進到大山深處「挖」回來的。

(圖說 / 劉海鷹在藏區義診)

「之前去四川看,醫生告訴我們需要四五十萬,根本負擔不起。這次在北京做手術,全部費用都是海鷹基金會承擔的。」小秦說。

對於劉海鷹來說,運維這樣一個基金會,難度卻相當大。12年前剛開始做公益,劉海鷹憑藉的是一腔熱血,想的是「能救一個是一個」。現在,他必須要更專業、更精細。

好的是,他擁有了更多並肩作戰的夥伴。「原來是單打獨鬥,現在聯合全國骨科、脊柱外科同道的力量一起做,這是和原來最大的區別。」

在十二周年慈善晚會現場,這些朋友也悉數到場,有人們熟知的演藝界明星,也有政府部門領導,還有全國數一數二的脊柱外科專家團隊。

「這些人無形中帶給我一種動力,讓我繼續前行,不能停下來。」劉海鷹說。

對小秦,劉海鷹也有期待:「昨天和小秦一起聊,我們關心的是治好了之後,如何孝敬父母、如何自食其力,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cbfae97da853993630d607a04cef2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