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 是否由一人所作?

2024-10-18     錢江晚報

《紅樓夢》有著許多未完的疑問,200多年來一直被考證研究。而其中經典一問——《紅樓夢》是否由一人所作,卻在杭州高中數學課堂有了新解法。

前天,杭州第十四中學舉辦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集團50多位青年教師站上講台賽課。

「讀過《紅樓夢》的同學可能會感受到,書中前80回和後40回在各方面有很大差異。而自從胡適作《紅樓夢考證》,一般認為前80回為曹雪芹所寫,後40回為高鶚所續。」數學組陳煦文老師一開講,吸引了同學和聽課老師的注意力。

在數學課上,陳老師提出了文學研究問題:「文筆轉變是一種主觀感受,該用什麼辦法去證明,《紅樓夢》前後不是出自同一人的手筆?」

每個人都有各自用詞習慣,陳老師借用復旦大學李賢平教授的思路,用數學作紅學研究。

「《紅樓夢》每個回目中常見的47個虛詞——之、其、或、呀、嗎、咧、罷、可、便、就……統計出現次數,就可以作為各回目的數字標誌。」陳老師引入了多元分析中的聚類分析法,將120回分成兩類,前80回為一類,後40回為一類,證實了不是出自同一個人的手筆。

用數學方法解決文學問題,這種有趣的跨學科應用,在數學組其他老師的課堂也同樣體現。比如,由植物講到數學,向日葵種子、松果鱗片的排列,蘊藏著斐波那契數列與黃金分割的美妙:海盜分金,經典的博弈論問題,背後是數學歸納法的推理過程。

杭十四中副校長周忠輝聽完課,發了條朋友圈分享體會:大自然是懂數學的,海盜也是懂數學的,而數學是懂曹雪芹的。

「集團化辦學以來,學校青年教師數量增加,學校搭建平台,成立了『青年教師學校』,助力其專業成長。」周忠輝介紹,「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就是其中一項活動,三個校區的年輕教師共同參賽,涵蓋教育教學案例分析、寫作及硬筆書法考核、學科專業技能演示以及計算機應用能力測試四大核心模塊。」

他表示,在這些青年老師的課上,隨處可以看到項目化學習模式、跨學科組織模式的影子。「課堂不光是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以真實情境為載體,以真實問題為任務,以學科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在課堂中,知識是靈動的、是變化的,學生親歷知識的生成與應用。這樣的課堂教學是對傳統課堂的超越,是對師生的挑戰。」 本報記者 戴欣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b6ea699b9f5e1511c02935f519ea6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