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中國,美吹捧下印度信心爆棚,揚言做世界老三,外企會買帳嗎

2023-06-28     軍事評論

原標題:下個中國,美吹捧下印度信心爆棚,揚言做世界老三,外企會買帳嗎

日前,印度總理莫迪終於抵達心心念念的華盛頓,開啟對美國的訪問行程。美國官方對印度此趟訪問行程歡迎規格很高,也很重視,稱中印關係的極限是天空,莫迪則回應稱 「天空也不是極限」。

當然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莫迪在美國國會的演講內容。莫迪在演講中強調:「當自己第一次作為總理訪問美國時,印度還是全球第十大經濟體,到了今天印度已經是第五大經濟體。」在此基礎上,莫迪還認為印度將在很短的時間裡,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在莫迪的這場演講中,美國國會山的老爺們對莫迪的演講極盡讚美之詞,全場鼓掌79次,全體起立為莫迪歡呼15次。不得不說,美國人在表面功夫上還是做得很到位,彩虹屁是一個接著一個,包括眾議院議長的麥卡錫在內的美國會議員們,追著莫迪要簽名要合照,似乎美印關係的發展從此將走上了快車道。

拜登和莫迪

通過印度媒體的報道,似乎也的確如此。援引印度政府高級官員發布消息,莫迪這次訪問華盛頓的核心目的是加強美印之間國防領域以及經濟領域的合作。達成的一系列協議也證明了這一點。

比如印度將斥資30億美元,購買美國31架「海上衛士」系列的無人機,並且與美國達成F414渦扇發動機印度本土化生產的協議。

除此之外,在半導體、稀有礦產、航空航天等領域都簽署了一系列的協議,相當於美國用半賣半送的方式,給足了印度好處,大有將印度打造成第二個中國的架勢。

美國軍用無人機

那問題就來了,印度是否真的能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這個答案不說絕對,機率確實很大。

印度2022年GDP總量排在世界第五,與第四名的德國差距僅7000億美元,和第三名的日本差距只有1萬億美元。

印度目前在經濟增速方面,明顯高於日本和德國,經濟增速常年維持在6%以上,如果接下來4年印度繼續維持這個增長速度,印度最快在2027年將超過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IMF也給出了同樣的數據。IMF認為,到2027年印度、日本、德國的GDP數據將分別為5.15萬億、5.08萬億以及5萬億美元,結論同樣是印度在2027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儘管如此,印度想要達到和中美同台競技的水平,依舊要差得遠。

IMF

近日,「修昔里德陷阱」理論的創造者,哈佛甘迺迪學院教授艾利森在美國《外交政策》網站上發布了一篇評論性文章,文章標題是《印度會超越中國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嗎?》。

在這篇文章中,艾力紳用了「四個令人不爽的真相」來總結。這四個真相分別指向外界對印度的誤判,比如印度的GDP以及製造業占工業總量、科技研發力量、勞動力質量。

最終艾利森得出一個結論,外界對印度崛起成為下一個中國的看法是錯誤的。在最近幾十年來,外界對中國唱衰的時間幾乎等同於喝彩印度重新崛起的時間。然而在過去幾十年里,這兩種截然相反的預測並沒能成為現實,反而朝著距離越來越遠的方向發展。

艾利森

因此艾利森引用了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一句話來評價印度:「不要把印度和中國相提並論」。雖然結論說得很委婉,但意思表達得卻很清楚。

中美和印度目前在經濟總量上的巨大鴻溝,註定印度難以在短時間內和中美坐在同一張牌桌上,甚至未來有沒有可能也還是一個未知數。畢竟在製造業這一組數據上,印度基本不具有翻盤的能力。

據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製造業規模占全球製造業的31%,而同期印度的占比只有3%,且大部分為農業加工類。中印同為製造業大國,印度的工業能力可以用拉胯來形容。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結果,很大程度上和印度的營商環境有關。

印度雖然號稱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但在缺少自我革命以及戰爭洗禮的情況下,印度充其量也就是披著現代國家外衣的封建餘孽。

印度城市

因為印度雖然憑藉著「非暴力不合作」成功實現了國家的獨立,但上層建築依舊代表著舊勢力,缺少統一過程的印度政府並沒能建立一個高效有力的中央政府,語言的多樣性造成社會面橫向的撕裂,種姓制度又加劇了縱向撕裂,最終導致印度「政令難出新德里」的奇葩現象。這就意味著印度不能夠使用國家機器推動土地改革,解放勞動力為實現工業化鋪路。

眾所周知,任何一個現代國家的崛起都少不了工業化,英國是如此,美國是如此的,中國亦是如此。印度的社會撕裂導致基礎設施建設難以推進,重大項目不斷延期直到無法落地。

所以印度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幾乎都是依靠第三產業。但問題是地基都沒打好,服務業也只能面臨隨時被外國收割的尷尬局面。從這一角度而言,在缺少強大工業的情況下,印度經濟發展勢頭越猛,埋下的禍根就越大,畢竟到時候美西方想要收割印度的時候,可比對付中國要輕鬆得多。

莫迪

更致命的是,目前印度政府「開門招商,關門打狗」的玩法愈發地如火純情,這也將給印度製造業的發展造成巨大打擊。

按照中國的發展邏輯,優化招商環境,引進技術和資本,促進位造業的發展,最終才有了現在的全產業鏈能力,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良好的營商環境上。印度對所謂的「營商環境」並不看重,始終將薅外資羊毛作為外匯收入的重要手段。

直接體現就是小米在印度辛辛苦苦經營10年,所賺取的利潤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小米在印度經營10年,每年的凈利潤也不過3.5億人民幣,印度政府一紙命令,直接導致小米被罰48億人民幣。完美踐行了「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的印度經商名言。

然而這並不是印度政府的終極目的,因為印度還想要借著小米在印度建立的產業鏈能力,發展本國工業,這叫又叫馬兒跑,又不叫馬兒多吃草。

小米公司

當然,這已經不是印度第一次上演「開門招商,關門打狗」的把戲了。在過去幾十年里,一共有5000多家跨國企業進入印度,有數據顯示從2014年到2021年的7年里,已經有2783家跨國企業捂著屁股逃離了印度,印度政府為了追繳這些企業的所謂「稅款」,印度政府現抄現賣,當場出台法律指控外企違規,著手薅起羊毛。為了逼著外企「印度賺錢印度花」,臨時立法增加追訴期,保證在印度的外資企業沒有一條漏網之魚。這種操作放在國際商業史上,也只有蒙古國敢與之媲美。

有意思的是,莫迪在去會見拜登之前,還特意與特斯拉CEO馬斯克舉行了一場會談。馬斯克雖然對莫迪極盡吹捧,甚至毫不吝嗇地將莫迪視為自己的偶像,但這也難掩馬斯克對投資印度的猶豫和難以決斷。

馬斯克情商很高,所以場面話說得很漂亮,表示對印度的未來感到「無比興奮」,認為印度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國家,同時也表示明年將訪問印度,並「打算」在印度投資並且要等到「合適的時機」,以及在印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馬斯克

這些話雖然聽起來很漂亮,但實際上也蘊含著馬斯克的猶豫,對於一個基礎設施建設還很拉胯,動不動就停電的市場,馬斯克的新能源汽車並不會幫助印度實現產業升級,馬斯克的特斯拉汽車甚至會變得十分雞肋。

印度雖然擁有和中國媲美的龐大人口,市場卻不可同日而語,所以這也註定特斯拉在印度難以複製在中國的優越成績。而印度那一套「開門招商、關門打狗」的傳統藝能,很難說不會在特斯拉身上重新上演,畢竟前面已經有福特汽車、可口可樂、沃爾瑪這些美國巨頭公司。

一言以蔽之,印度靠著龐大的人口基數的確能夠在短時間內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問題在於科技研發投入不夠,第二產業發展受阻、營商環境及其惡劣的情況下,印度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的經濟強國,無異於是痴人說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b50af0f8bd561c655dff75ee55cba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