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這華語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2022-06-14   電影鋪子

原標題:豆瓣8.9,這華語良心片不該被埋沒

從《舌尖上的中國》橫空出世後,國內關於美食的紀錄片層出不窮,但我們很少看到有紀錄片專門去介紹另一樣和美食密切相關的事物——菜市場。

《舌尖》的導演陳曉卿曾經在《圓桌派》的一期節目中談到:

「我們去一個城市,一般都會去名勝古蹟,所謂的地標建築,其實了解一個城市最近距離的,是看它的菜市場。名勝古蹟都是『西裝革履的』,裝扮得很好,但是菜市場想裝都裝不了。」

菜市場可以窺見一座城市的靈魂,從祖輩沿襲而來的生活文化習而不察地隱伏於其中。

隨著城市改造大刀闊斧地進行,許多市場面臨著被關停、拆遷,甚至取締的命運。一旦市場被拆掉,對這裡的菜販和顧客來說,屬於這座市場的獨特味道將永遠消失。

為了留住人們對於市場的記憶,來自台灣的社會學教授李明璁,和他的團隊一起,走遍了台灣大大小小的市場,拍出了這樣一部充滿美妙人事地物的紀錄片——

《我又在市場待了一整天》

《我又在市場待了一整天》是這系列紀錄片的第二季,名字很直接,只比第一季多了個「又」字。

主持人李明璁曾在台大社會系任教十餘年,走下講台的他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學者的架子,頂著一頭有些誇張的卷髮,穿梭在各式各樣的市場中。

帶著求學的態度,真誠地和每一位商販交流,聽他們講述工作和生活的心得。

這些風格各異的市場,就像是一個城市的本土素材博物館。只需要在市場走上一圈,就可以大概了解這個地方的飲食結構、文化習俗和居民最真實的生活模樣。

比如位於桃園龍岡的忠貞市場,可以嘗到其他地方很難找到的正宗東南亞美食。

由於歷史原因,大量從緬甸、雲南撤退到此的孤軍和家眷在這裡定居,之後又吸引了泰國、印尼、越南等地的移民,再加上本土的居民,忠貞市場成為台灣最有眷村風味的菜市場。

還有位於澎湖鎮的北辰市場,靠海吃海,家裡的男性多要出海捕魚,所以你會發現這裡的攤位老闆以女性居多,家庭分工明確。

菜市場包容著不同的族群文化,同時也見證著一座城市的變遷,是時代發展最真實的寫照。

第一集中,李明璁來到了擁有百年歷史的基隆仁愛市場。

隨著時代變遷,仁愛市場由早期露天搭建的菜攤,變成了如今魚肉蔬果、生鮮熟食應有盡有的百貨商場。

市場變化,人就要跟著變,已經在菜市場工作60多年的朱阿姨深有體會。

因為仁愛市場規模和主營業務的調整,賣了半輩子菜的她,不得不重新開始學習經營海產。

見主持人過來,她熱情地介紹著店裡的海鮮,現在的她,對於怎樣保持海貨的鮮活度,哪種海鮮如何烹飪最鮮美之類的問題,已經如數家珍。

在聊天中,朱阿姨最常說的一句話是「習慣就好」,簡單四個字背後是數十年起早貪黑的辛勤付出和不怕從頭再來的勇氣。

仁愛市場對面的至善大樓,曾經是基隆最時尚的建築之一,如今繁華不再,留下的只有零星幾家傳統老店。

黃阿姨的手工裁縫鋪在這裡經營了幾十年,這台縫紉機從她開始工作一直用到現在。靠著這台老舊的機器,她養大了三個兒女。

這台機器和這座市場在黃阿姨心中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工具和地方,時間賦予了它們超越本身功能的情感價值。

如今時代不同,已經很少有人會選擇訂做衣服,對黃阿姨來說,堅持開店更多是保留一份回憶和念想。

像朱阿姨、黃阿姨這樣,幾乎將一生奉獻給市場的人還有很多,比如龍泉冰店的朱阿姨。

這家冰店從阿姨的阿公手上傳下來,到她這裡已經是第三代,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

店裡的甜品一直保持著最原始的做法,熬糖漿、洗愛玉、煮紅豆……所有的步驟全都是純手工來做。

一天下來,累到腰酸背痛,朱阿姨說不是從小吃苦的人是做不來這種工作的。

也正因為這樣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才能完美地保留住這一份古早味道。

這裡還是電視劇《想見你》中莫俊傑家冰店的取景地,電視劇大火後,很多人慕名到店裡來打卡,不過冰店依舊只維持著這個小小的店面。

對於這些老市場人來說,年輕人眼中固執的堅持,是他們幾代人辛苦攢下來的口碑。

朱阿姨講到被客人誇獎時眼裡閃爍的光芒,就是最好的反駁。

「你們的節目是《我待在市場一整天》,我是待在市場一輩子。」他們對於市場有著其他人難以想像的感情。

前面提到的市場都是建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對於一些生活在山區,或者比較偏僻地區的人們來說,買菜成了一件麻煩事。

為了方便這些地方的人,就有了流動「菜車」。

阿峰的爸爸經營菜車超過20年,因為每天都是固定的路線,這片地方的人幾乎都相互熟識。

對阿峰來說,接手菜車這件事其實有些措手不及。

爸爸在某天早上突然身體不適住進醫院,他被從工廠臨時叫了回來。沒太多經驗的他只能硬著頭皮上,因為如果不出車,山上的居民就會空等一場,這就像是一種無形的責任。

來菜車買菜的人多數都是行動不便或者獨居的老人,年輕的阿峰對這些年長者有著超出同齡人的耐心和禮貌。

和大家嘮家常,關心老人的身體,找的零錢會雙手遞上……這些小細節主持人不提,他自己都沒注意到。

這些顧客中,有一位讓人印象深刻的老伯。

一般居民聽到菜車的音樂聲就會自己過來買菜,但老伯是聾啞人,所以阿峰每次經過都會到老伯的家裡去詢問,有時老伯出去做農活,阿峰也會去田裡找他。

老伯有什麼疾病,不能吃什麼,阿峰都熟記於心;主持人在一旁看不懂老伯的手勢,阿峰也會很快理解他的意思。

菜車不僅僅是一個方便居民的流動市場,還是一種情感寄託,讓這些沒能跟上時代腳步的老人能夠感受到自己從未被拋棄。

菜車從山腳開往山頂,一路上要停很多次,越往山上路越難走,阿峰的爸爸曾經在山路上出過車禍,撞到山壁才停下來,好在人沒有受傷。

而且山上的居民住得非常分散,有的地方常常只有一兩戶,這樣成本算起來其實很不划算,但阿峰心裡有自己的計算法則,那就是承諾:

「說好的時間要上來,沒有人也要上來。」

小小的移動菜車就是一個縮小的菜市場。

菜市場之所以吸引人,當然不只是因為食材和美食,還有那最頑固親熱的人間煙火氣。

在這裡,老闆和顧客不只是買賣關係,他們會聊天,會關心彼此;菜市場不僅傳遞貨物,也傳遞情感,這也是這部紀錄片想要表達的態度。

《我又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的鏡頭樸素且日常,主持人和普通顧客一樣在市場上走走逛逛,看到好奇的攤位就停下來和老闆聊聊天,作為觀眾卻很容易被這些熟悉的畫面吸引,在不知不覺中被某一句話、某個細節所打動。

有一集中,歷經40年風雨的台北南門市場正式關閉,停止經營,商販和顧客們相聚在一起,等待商場熄燈停業。

那一刻你好像也親臨現場一般,感受到一個時代就要結束的不舍。

還有因為癌症回到家鄉澎湖養病的傅先生,在節目中一直穿著的T恤上印著「讓澎湖更好」幾個字,無需再多說什麼,他對這片土地的情感已經溢於言表。

古龍在《多情劍客無情劍》里寫過:「一個人如果走投無路,萎靡不振,就放他去菜市。此人定然厄念全消,重新萌發對生活的熱愛。」

新鮮水嫩的瓜果蔬菜,活蹦亂跳的魚蝦海鮮,剁肉聲、吆喝聲,每一處都鮮活而生動。

行走其間,鼻間充盈的各種味道拉扯著你沒入這滾滾紅塵里。水產的咸腥味、蔬菜的泥土味、剛做好的美食散發出的飯香味……

還有即便來到網絡時代,也無法取代的關鍵一味: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