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原創丨情牽三千里,愛落《金銀灘》——話劇《金銀灘》臨沂巡演側記

2023-12-28   真言貞語

原標題:李玲原創丨情牽三千里,愛落《金銀灘》——話劇《金銀灘》臨沂巡演側記

情牽三千里,愛落《金銀灘》

——話劇《金銀灘》臨沂巡演側記

作者:李玲

臨沂是一片紅色熱土。這幾日,臨沂人被一個故事感動著,被一種精神激勵著,一股熱流在心裡奔涌著,這就是青海海晏縣的原創紅色話劇《金銀灘》給臨沂帶來的巨大震撼。

《金銀灘》2023年11月14日在青海大劇院盛大首演,2023年12月7日,劇組原班人馬又不遠千里來到臨沂,給沂蒙人民送來文化盛宴。

《金銀灘》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的矛盾衝突、精美的舞美設計、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舞蹈和時代印記的音樂,再現了上世紀六十年代金銀灘大草原上,無數科技工作者隱姓埋名、立足荒原,成功研製發射第一顆原子彈的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生動表現了革命前輩、科技前輩,為了「兩彈一星」國防事業,不忘初心、勇於犧牲的高尚情操,海晏的藏族同胞「舍小家為國家」、離別故土、支持國防的家國情懷,全景式地展現了那個火熱年代的歷史真實風貌。

12月10日上午,我前往蒙山沂水大劇院,現場觀看定光彩排。

那天是今年入冬以來臨沂最冷的一天,但彩排現場溫度不減,舞台上燈光閃爍、人影攢動,演員們緊張有序地走台、定位,而千人的觀眾席,除了青海隨行記者和現場兩地的幾個工作人員,昏暗空蕩的劇場正中,只有孫啟忠導演坐鎮指導。

孫導演用話筒調度舞台各方——燈光、音響、演員、劇務等,聲音已有些沙啞。上午重點彩排「葬禮」一場戲,這場戲,劇情複雜,屬於整齣戲的高潮部分。

「把經幡先降下來!」「蒙古包不要!」「來,出人!」「音響!來了嗎?」「槍上右肩,注意扛槍姿勢!背槍不能太松垮,槍托不能晃動!」隨著劇情延伸,孫導不停地在台下喊話。「來,準備!音樂——」藏族長號響起,在雄渾的號聲中,兩排演員手捧燭燈緩緩走上舞台,頓時舞台上肅穆安靜,莊嚴氛圍全出,場面震撼。孫導喊話舞美,要求等距離置放燭燈,在地面上固定好每一個燈的位置。

一個月前的西寧首演,反響強烈,好評如潮,可孫導對家門口的這次巡演絲毫沒有鬆懈,劇組演員和工作人員也都認真準備。孫導介紹,參加演出的五十多名演員,全是海晏縣普通的幹部職工,但他們在排演過程中,表現出可貴的職業精神。演員大多是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排練間隙,舞蹈演員在練習動作,主要演員拿著手機在熟悉台詞,台下還有一個帥氣的小伙,忙著手頭的活,嘴裡還念念有詞。

孫導說,選演員費了好多周折,想選出形象、台詞、身段等綜合素質高的很難。作為話劇演員,台詞的功底要求很高。演員多數是藏族,普通話不標準,導演組的老師就一字一音地更正;他們沒有舞台經驗,肢體動作生硬,老師們就手把手地教,一遍遍地示範。三個月下來,演員的表演收放自如,拿捏到位,塑造出一個個個性鮮明、形象豐滿的角色。

經過三天的排演和準備,12月11日,《金銀灘》在臨沂蒙山沂水大劇院閃亮上演。偌大的劇院,樓上樓下,座無虛席,掌聲陣陣,經久不息。當蘑菇雲升起,當《東方紅》悠揚的樂曲響起,觀眾熱血沸騰,熱淚盈眶,仿佛又回到那段崢嶸歲月,回到那個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觀眾不時用手機記錄下這一幕幕動人的場景。

在《再回金銀灘》優美的歌聲中,一組組演員登場謝幕。「有一個地方總讓我們心馳神往」「有一種力量總讓我們熱血沸騰」「有一些故事總讓我們刻骨銘心」「有一種精神總讓我們勇往直前」,句句真情告白,升華了主題,感染著現場觀眾。

台上台下情感融合,涌盪著華夏兒女對祖國母親的拳拳深情。大家深切地感受到,短短六十年,我們國家由一窮二白、任人欺負,到擁有自己的核武器,在國際舞台上有了底氣,社會安定、人民幸福,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得益於科技長足進步、國防事業快速發展,是受惠於前人的奉獻犧牲。真誠地感謝創作者和組織者,為青海和沂蒙人民帶來的精神盛宴。

青海省海北州海晏縣是我國著名的「原子城」,上世紀六十年代,在這裡製造並發射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海晏因此被稱為「中華民族挺起脊樑」的地方。

《金銀灘》這齣話劇,是青海海晏和山東臨沂兩地的藝術工作者聯手創作的紅色原創話劇,是海晏縣紅色研學成果之一。

2023年年初,山東省援青管理組、山東省臨沂市文化和旅遊局積極支持文化援青項目落地,把話劇《金銀灘》的排演任務交給臨沂市戲劇家協會主席孫啟忠。他帶領的主創團隊,歷時三個月,傾情打造,創作出這部感人至深的藝術精品。

今年5月,孫啟忠團隊一行四人,應海晏之邀,遵照山東省援青管理組和臨沂市文旅局的指示,帶著沂蒙人民的深情厚誼,千里迢迢前往海晏縣,完成這項文化援青工作。他們在海拔3100米的高原上,克服語言不通、高原缺氧、氣候不適等困難,積極快速地投入工作。

孫啟忠,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臨沂市戲劇家協會主席,臨沂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副主任。他創作的戲曲作品,榮獲「山東省五個一工程獎」「華東六省一市優秀劇目二等獎」等多個獎項。孫導是京劇科班出身,後轉行柳琴戲,他塑造的舞台形象栩栩如生,編導的大戲小戲,不僅走向田間地頭的鄉村大舞台,還走向省級、國家級大劇院。多年來,他帶領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一班人,以傳承柳琴藝術、弘揚沂蒙精神為己任,開展「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他們的足跡遍布臨沂山山水水。他編導了現代京劇《大愛沂蒙》、柳琴戲《又是一年桃花開》《雁舞蘭陵》、話劇《趙志全》等,其中柳琴小戲《桃花源》進京展演。

承擔《金銀灘》的編導重任,對孫導來說,無論是題材還是話劇的舞台形式,都是個挑戰。我問他,最初接到這個任務你猶豫了嗎?他說:「接到這個任務時我很忐忑,說我不去的。如果沒有前期的六天採風經歷,也許我就知難而退了。因為我從未到過西部藏族同胞聚居的地方,他們的風土人情、人文精神,我不很了解。但當我走向221工廠廠址,走進原子城展館,我被深深感動著,創作的激情被激發起來。」他說,科研人員生活條件極為艱苦,沒有吃、沒有喝、沒有住的地方,他們只能啃雪團、住羊圈、喝小河溝里牛羊喝的水,還有天寒地凍,高原缺氧,哪一條都是常人難以承受的極限。他們的工作環境也非常危險,不僅有輻射危害,爆炸試驗也沒有防護措施,當年一個車間的幾個科研人員,在實驗過程中,被炸藥炸成了粉末。說到這兒,孫導停頓了很久才說:「一周後,我打消了放棄的念頭。我想,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我有責任把他們的事跡、他們的精神傳揚出去,讓後人銘記,這是我的使命。」後來,他就把容仔犧牲的情節作了修改,把這個真實的情節用到劇情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三個月里,孫導前後四次跨越三千里,往返于海晏和臨沂。像六十年前科技工作者一樣,他也遇到高原缺氧、語言不通等諸多困難,但前人的精神給他堅持下去的力量,真正做到了「缺氧但不缺精神」。

一出好的話劇的呈現,好的劇本是關鍵,但更需要導演精心的二度創作,需要精巧的構思和創新。孫導說:「編劇老師創作的腳本,內容深厚,舞台劇的特色鮮明,為我們導演的再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素材。這部戲除了要表現科學家的精神、藏族同胞的犧牲,我還想表達生活在我們這個偉大國度的各族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時給觀眾展現藏民族文化的魅力。」在劇本原有內容基礎上,孫導特意增加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舞蹈段落,使舞台增色,使內容豐富,藝術感染力更強,觀眾既欣賞到金銀灘大草原上的民族風情,又深切感受到221工廠的科研工作者、革命幹部和藏族人民互相支持、心心相融的精神風貌。話劇是語言藝術,孫導匠心獨運,大膽融入大段藏族舞蹈,這一創新,也是文藝創作者堅定的文化自信的充分自然的表達。

孫導是土生土長的沂蒙山人,沂蒙精神是流淌在血脈里的基因。排完《金銀灘》,對沂蒙精神他有了更深的感受。他說:「我在採風時看到的遺留下來的原址,感覺比咱們當年的三線廠還簡陋、還荒涼,其實『兩彈一星』精神和沂蒙精神是一樣的;咱沂蒙山當年整山治水,庫區移民好幾萬,他們也是為了國家建設舍小家顧大家,海晏的藏族同胞和沂蒙山的老百姓也是一樣的。」基於此,他特意採用了具有海晏地方特色的音樂《在那遙遠的地方》,又巧妙融入《沂蒙山小調》的旋律。孫導深情地說:「通過這齣戲,更多的人會知道,我們今天國家強大,人民幸福,離不開無數科學家、國防人員和各族人民的奉獻和犧牲。牢記過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

蒙山沂水大劇院連續演出兩場後,孫導又率領幾十人的團隊奔赴臨沂市六個縣區和威海市演出,為當地幹部群眾奉上這部好戲。

《金銀灘》最後一場戲,楊雲和劉博文這對國防戰線上的伉儷,由遠及近緩步走近,走向團圓。舞檯燈光追著他們,他們的面部亮了,楊雲的紅圍巾艷了。話劇舞台是個追光的舞台,我想,那些用藝術創作弘揚民族精神的藝術工作者,不就是中國大舞台上的追光者嗎?他們用辛勤的汗水和聰明才智,追尋著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偉大的精神之光。

海晏和臨沂相距三千里,但隔不斷中華兒女共有的家國情懷,時間跨越六十年,但光陰帶不走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度和愛的溫度。《在那遙遠的地方》和《沂蒙山小調》的動人旋律,在《金銀灘》舞台上奏響,綿延不絕的愛的深情,落在中國這片遼闊富饒的「金銀灘」上。

【作者簡介】李玲(女),山東省臨沂一中語文高級教師,臨沂市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臨沂市朗誦藝術協會會員,「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青未了」副刊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