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潤四季 金牌調解暖人心,辛家廟打造社區品牌建設側記

2019-07-25     大西安

走進未央區辛家廟街道的陝重社區,一棟棟蘇式建築,一顆顆參天法桐,讓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紀80年代的單位大院。作為一個典型的國企老舊社區,如何能為這裡的3024戶住戶、10000多名居民做好服務?陝重社區黨支部探索總結出的"春夏秋冬"黨建品牌,讓這裡的一年四季都充滿溫情。

走進陝重社區的辦公樓里,牆上四幅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色分別配著社區的特色黨建工作。"'春'指的是我們的社區黨支部工作;'夏'則是活躍在社區的20多支群眾文體活動團隊和志願者服務隊伍。"社區黨支部委員信淼對筆者介紹道,"接下來的'秋'代表著我們的人民調解工作;而'冬'代表著社區細緻暖心的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春夏秋冬'工作法,是我們在日常瑣碎的社區工作中不斷凝結和提煉出來的,從不同的角度展示出基層黨建的工作內涵。同時,也結合當前工作,不斷豐富和更新品牌的內容。"社區黨支部書記張忠學告訴筆者,2008年,陝重廠政策性破產,留下偌大的社區和生活在其中的幾代人,生活的變遷激發出更多矛盾。"在當時的情況下,真正發揮作用的,就是我們社區基層的老黨員們,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我們現在的樓棟長和調解員,靠著黨員的覺悟和對鄰里的熟悉了解,從每一處細節做起,才有了我們現在這個和諧寧靜的社區。"張忠學談道,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春夏秋冬"工作法中"秋"的部分——人民調解工作。

"清官難斷家務事",父母子女有矛盾了、左鄰右舍有糾紛了……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這些糟心事兒,你會怎麼做?忍氣吞聲還是強詞奪理?陝重社區的居民就有一個最好的傾訴對象——社區黨支部委員、金牌調解員李鳳梅。"從年輕時我就在廠里工作,也是2001年社區成立時的第一批工作人員。陝重院裡1萬人,少說也有七八千人能認識我。"面色紅潤、嗓門洪亮的李鳳梅一看就是個熱心腸。不久前,社區的工作人員和居民們以社區調解工作為原型,自編自演了一出舞台劇,劇中的一對老兩口,老大爺是不修邊幅的北方人,老大娘是細緻講究的南方人,總為生活瑣事起爭端。而在生活中,正是李鳳梅在老太太有病入院的時候,常常去看望談心,再加上孩子們的助攻,最終讓老兩口重歸於好。"原來天天吵架的兩人,後來還手拉手在院子裡遛彎兒吶。"李鳳梅笑著說,自己做這份工作不為別的,就因為對社區居民的一份真感情。"我在這兒待了一輩子,就希望鄰裡間和和睦睦、親親熱熱的。要說家裡也不是個爭理兒的地方,需要一點溝通的技巧和智慧,才能讓日子過得更好。"

在陝重社區,不僅是李鳳梅,"做溫暖人心的道德評理員,讓社區評理會工作更有溫度,讓居民能夠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這句話時刻銘記在陝重社區每一位工作人員的心上。筆者了解到,陝重社區道德評理工作開展由來已久,由原陝重廠調委會延續至今,對社區居民家庭矛盾、鄰里糾紛,甚至居民與企業之間的矛盾進行調和化解。社區充分發揮各方資源力量,結合實際情況,把道德評理作為黨建工作突破口,宣傳國家法律法規,化解各類矛盾,為居民排憂解難、促進公民道德建設,重點打造"金牌評理員"這一工作亮點。"我們的道德評理檔案管理記載著眾多調解案例,通過我們的調解,有因財產糾紛而多年不往來的家人重聚一起,也有爺孫兩人生活困難的家庭得到幫助……我們的目標就是像暖風一樣,吹散鄰里之間的糾紛、矛盾。"張忠學對筆者表示。

除了調解家庭糾紛,陝重社區還不定期開展法律知識講座進社區活動,邀請轄區律師根據"老年人防詐騙"、"子女贍養老人"等突出問題進行普法宣傳,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付出終有回報,近三年來,陝重社區調解矛盾糾紛40餘起,調處成功率達到90%以上,建立調解卷宗26份。2017年,陝重社區被評為未央區道德評理工作先進單位。

鄰裡間的小和諧關係著社會的大和諧,建設道德評理會是加強基層黨建、推進基層治理的關鍵一招,是基層治理的制度創新,也是保障基層穩定的基礎性工程。近年來,辛家廟結合街情實際不斷創新基層治理模式,探索建立了以"金牌調解員"為核心的社區居民道德評理會。以社區兩委會幹部、網格員、樓棟長、黨建聯絡員為核心,吸納駐地單位退休老幹部、市區單位聯繫社區的黨員、"三官一律"、"兩代表一委員"、社會組織負責人等共同參與,組建起一支了解社區、熱心服務的調解員隊伍。同時在全街道評選出一批長期從事糾紛調解、工作成效顯著、群眾信服認可的老黨員、老幹部和駐社區律師,聘請為"金牌調解員"。這種做法,不僅化解了基層矛盾,更讓群眾形成了說事評理找社區的習慣,使評理會真正成為群眾的"貼心人"、兩委會的"好助手"、鄉風社風文明的"助推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_6XLGwBmyVoG_1Zcep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