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茶具之一,它原產於宋朝時期的南方名窯——建窯。在北宋年間,由於皇家對黑釉茶盞的喜愛,建盞一躍成為御用茶盞,宋朝上流社會也爭相追逐,但如今,在它的原產地中國,這種曾經奉為被當時的人們精品之作的茶盞卻近乎絕跡,這是什麼原因呢?
宋 建窯黑釉兔毫盞 故宮博物院藏
宋 建窯黑釉兔毫盞 底部 故宮博物院藏
如果想要了解這個問題的真相,我們需要了解這三件事情:
首先是建盞的燒制工藝。對工匠而言,燒制建盞難度很高,主要難在這兩點上:
一是建盞釉流動性很強,在高溫下會沿著胎體表面向下流動,因此對於器型的線條十分挑剔,這嚴重限制了建盞的器型。
二是建盞的燒制溫度僅在一千兩百八十度到一千三百五十度之間,溫差僅在七十度左右,在古代技術條件優先的情況下,如此小的溫差很難掌控。
普通的建盞燒制難度都如此高,更何況是 「兔毫盞」、「油滴盞」和「曜變」等高級的建盞了。
宋 建陽窯黑釉盞 故宮博物院藏
其次是建盞興起的時代背景。建盞興起於中國的宋朝,當時社會十分經濟發達,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很高,從唐朝沿襲下來的茶道到此時得到了發揚光大。宋朝人在飲茶時所用的茶道,相比與唐朝的茶道要簡單很多,但勝在精緻。一場茶事下來,不僅要用到多種茶具,而且還需要講求各種程式禮法,整個過程精彩而考究。而建盞的「重、大、黑」恰恰符合宋朝茶道中「鬥茶」對茶盞的需求,因此被當時的人們推崇也在情理之中。
宋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故宮博物院藏
宋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盞心 故宮博物院藏
最後是建盞出現前後的瓷器發展趨勢。在建盞出現的同時,宋朝另一種名窯——汝窯也因為宋徽宗的喜愛而成為御窯之一,此後官窯又逐漸開始興起。而在元、明、清三朝,又發展出了釉里紅、青花、琺琅彩、五彩等多種不同種類的瓷器。
明洪武 釉里紅纏枝牡丹紋軍持 故宮博物院藏
明永樂 青花壓手杯 故宮博物院藏
從建盞的燒制工藝、時代背景和發展趨勢來分析,可以大致推測出建盞傳世精品在中國十分稀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建盞本身燒制難度高,不易燒制。
二、建盞在宋朝之後,失去了它的實用價值。建盞雖然是一種工藝品,但也是一種實用器。宋朝風靡一時的茶道之風造就了建盞的興盛。而在隨後的元、明、清三朝,精緻的茶道已經衰落,建盞也就失去了它的實用價值。既然不再需要這類實用器,自然也就很少有人再去燒制如此高難度的瓷器,工藝也就逐漸失傳。
宋代曜變天目盞 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
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的建窯曜變茶盞
三、在與新興瓷器競爭中,建盞處於劣勢並最終落敗。隨著大量新興瓷器走入人們的視野,相比於建盞,它們更符合人們的審美和實用需求,建盞也就隨之沒落,精品建盞的收藏價值也隨之迅速降低。
當代 曜變建盞
當代 曜變建盞
如今,我們如果想看到精品的傳世建盞,大概只能去我們的鄰國——日本的博物館中觀賞了。但隨著中國的迅速發展,現在已經湧現出一批蜚聲海內外的建盞名家,相信未來也會湧現出更多精品建盞現世,也必將重現宋朝曾有的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