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張學良,大家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民族功臣,因為他促進了祖國的統一。」也有人說:「他是民族罪人,因為他不放一槍一彈就放棄了東三省,加速了日本侵略的步伐,同時把當時中國工業最發達的工廠都留給了日本。」晚年的時候,曾有記者採訪他。讓他談一談對自己的評價,他沒有說起過去的事,只說:「我是個愛國狂」六個字。
年輕的張學良
而造成這兩種說法,無非是影響張學良此生最大的兩件事。
一、「九一八」事變——「一槍未放丟三省」
自中日戰爭甲午海戰爆發以來,腐朽的清政府與日本在戰後簽訂了《馬關條約》。全國上下一片罵聲,而推倒清政府的呼聲,更是一浪高過一浪。而豐厚的戰爭賠款使日本的經濟更上一層樓,於是日本的軍力開始迅速擴張,海陸空三軍實力大增。
「九一八」紀念碑
自清政府被推翻以來,中華民國成立。日本一直對我國東三省虎視眈眈。而東三省更是土匪橫行,梟雄四起。而馬匪出身的張作霖,憑藉實力計謀在東三省占據一席之地,後成為東三省一家獨大的軍閥。
對外與日本在外交進行周旋,虛虛實實,雙方誰也不敢互進一步。對內,與民國政府,更是恭恭敬敬。可以說是:「牆頭草兩邊倒」,也可以說:「腳踏兩隻船」。深謀遠慮令人嘆服!
而日本謀劃「皇姑屯」事件以後,張作霖被害。張學良上台,一時間成為最年輕的軍閥,也是當時民國一顆軍政兩界最耀眼的明星,一時間風光無限。後為了國民大業,民族統一,張學良決定在東北改旗易幟,聽從當時國民黨政府的管理。
然張學良上台以後政基不穩,後由於各種政治因素,殺了楊宇霆與長槐蔭。而這兩個人原來是張作霖手下的左膀右臂,一人是外交一把好手,另外一人是經濟上難得的人才。而殺掉兩人後,因為殺父之仇,張學良又持續與日本交惡。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夜,日本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略計劃,同時向吉林、黑龍江、遼寧發起了攻擊。而當時由於國民政府的不抵抗運動(晚年張學良接受採訪時,曾說明不抵抗運動與國民黨政府無關,也不知真假。而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是由於國民黨當時忙於應對國內局勢,覺得日本不會大規模發動侵略戰爭。認為攘外必先安內,命令張學良不抵抗,結果丟失了東三省。而第二種說法認為,是張學良自己誤判了形勢,發出了不抵抗的命令丟了東三省。目前國內的學者認為第一種說法可能性比較大,而第二種說法,可能由於丟了東三省,全國一謾罵,張學良一人獨攬下所有後果。)
東北三省迅速淪陷,而占領 東三省的日本軍人後回憶,當時的整個東三省好像接受檢檢閱一般,所有的武器庫里的武器整整齊齊的放著,所有的飛機一排一排的停放在飛機場,而丟掉東三省的張學良,被全國聲討。屆時,所有的報紙媒體,全是對張學良的批評之聲。 直到另外一件事兒的發生,才改變了張學良在全國人民心中的印象。
那就是他此生的第二件大事兒——「西安事變」
一九三六年全國上上下下主張抗日,而蔣介石倒行逆施,仍舊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一時間民怨沸騰。而此時張學良眼睜睜地看著:「外族入侵,而國內戰亂不止,深感痛心。」於是和楊虎城一起策劃了震驚全國的「西安事變」。後來此事的結果是蔣介石的妥協,並接受「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而這件事也成為中國近代史一個重大的轉折。結束了當時內戰不止、國內局勢動盪的局面。建立起了初步的抗日統一戰線。
左:張學良 右:蔣介石
而楊虎城與張學良的結局也是悲慘的。 而楊虎城被派往歐洲考察,但不甘心就此結束軍事生涯的楊虎城偷偷回國。一進國內便被秘密逮捕,在拘留期其十二年以後,毛人風奉蔣介石密令處死了楊虎城與其十九歲的兒子楊拯中、八歲的幼女楊拯貴。
張學良沒有被蔣介石殺害,也有三個原因。
(一)、由於宋美齡的求情,宋美齡本人與張學良私交頗深,在張學良囚禁期間,曾多次向蔣介石求情。
(二)、那就是在蔣介石囚禁期間,楊虎城曾想殺了蔣介石,但被張學良阻止了。
(三)、據說張學良的妻子,於鳳志手裡有蔣介石當年下發的關於「不抵抗」密令的證據。
1990年被軟禁了52年的張學良釋放。釋放以後張學良對人說:「我不排除到東北的可能性,大陸是我的老家,我當然願意回去。」
後來也多次接到大陸邀請,由於種種原因,最終也沒有回到東北。在臨終前,張學良讓兒子把地圖拿過來,指著東北的區域說:「對…不…起,回…不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OWo13QBURTf-Dn53sY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