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旺蒼縣,地處四川盆地北緣

2019-09-18     廣元本地資訊

旺蒼縣隸屬四川省廣元市,地處四川盆地北緣,米倉山南麓,東鄰巴中市南江縣,西接朝天區、利州區和昭化區,南與蒼溪縣毗鄰,北和陝西省的南鄭縣、寧強縣接壤。全縣幅員面積2987平方千米,轄18個鎮、17個鄉、3個街道辦公室。2012年總人口45.82萬人,居住著漢、羌、彝、藏、回、苗、侗等民族。

境內地勢地勢北高南低,腹部低平。地貌由北部群峰雄踞,南部崇山突兀,腹部丘壩相間,溪河交錯。

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溫16.5℃,年降水量920.9毫米。廣旺鐵路、542國道公路橫貫東西。紅四方面軍木門會議會址、紅軍門牌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鼓城山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旺蒼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境內勞動生產,棲居繁衍。

西周時,今旺蒼境域,東屬巴、西屬蜀。

春秋時為蜀國苴侯領地。周慎靚王五年。即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滅蜀、巴後,以苴侯國地置葭萌縣,國除,置蜀郡,葭萌隸蜀郡。

秦代,隸蜀郡葭萌縣;西漢,屬益州廣漢郡葭萌縣,王莽新朝旺蒼屬庸部就都葭萌縣;更始二年(24)公孫述據蜀,旺蒼屬子同葭萌縣;東漢,隸益州廣漢郡葭萌縣;蜀漢屬梓潼郡漢壽縣;西晉屬梁州梓潼郡晉壽縣;成(漢)、前秦,隸屬無改;東晉隸晉壽郡晉壽縣。

宋武帝永初元年至三年(420—422)間,置宋熙郡並興樂、嘉昌二縣,郡治興樂縣,隸梁州。興樂縣治今縣西嘉川鎮嘉川壩,隸宋熙郡。嘉昌縣,隸宋熙郡,治今縣北國華鎮國華場。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後,置平周縣,治今東河鎮馮家壩,隸梁州北巴西郡(治閬中縣)。平周縣除隸北巴西郡外,並為白水郡屬縣,是為兩屬縣。

南朝齊,宋熙郡、興樂縣、嘉昌縣及平周縣仍置。南朝梁,宋熙郡隸黎州,仍領興樂、嘉昌二縣,天監四年(505)至天監七年(508),北朝元魏占據宋熙郡及其屬縣。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改梁黎州為西益州,同年梁收復宋熙郡。天監八年(509),平周縣廢。普通六年(525)置木門郡,隸屬巴州,領新置伏疆,池川二縣。伏疆縣,郡治,治今東凡鄉木門場。池川縣,治今普濟鎮大(讀代)池壩。梁元帝承聖元年(552),宋熙、木門二郡及其屬縣為武陵王蕭紀割據。

西魏廢帝二年(553)廢嘉昌縣。宋熙郡仍置,隸利州,領興樂一縣。恭帝元年(554)改興樂縣為嘉川縣。郡縣治地仍前,木門郡及伏疆、池川二縣仍置,郡縣隸屬與治地無變。恭帝二年(555)分西晉壽郡置東洛郡,隸利州,分晉壽縣置義城縣。隸東洛郡,郡縣同治今東河鎮馮家壩。

北周(557-581),廢東洛郡,義城縣仍置,隸晉壽郡,治地無變。宋熙郡仍置,隸利州總管府。嘉川縣仍置,隸宋熙郡,郡縣治地無變。又於今縣境復置元壽縣,治地不詳,隸宋熙郡,旋省。木門郡、伏疆縣、池川縣仍置,隸屬與治地無變。

隋初罷郡置州,文帝開皇三年(583)廢宋熙郡、木門郡及池川縣。開皇七年改伏疆縣為清化縣。煬帝大業三年(607)罷州復郡。改利州為義城郡,義城縣、嘉川縣屬義城郡,縣治仍前。改巴州為清化郡(治化成縣),清化縣屬清化郡,縣治仍舊。恭帝義寧二年(618),改義城縣為義清縣。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於清化縣木門故地置靜州,次年改狄平名地平,靜州移治地平縣,隸利州都督府,領清化、地平、大牟三縣,貞觀二年(628)又割利州嘉川縣屬靜州,貞觀十七年(643)州廢。清化縣,靜州廢后屬巴州;大牟縣,武德元年析清化縣置,治今南江縣正直壩場,靜州廢后隸巴州;地平縣,武德元年分清化縣置狄平縣,治今普濟鎮大營壩,靜州廢后縣隸集州,代宗永泰元年(765)再改名通平縣,敬宗寶曆元年(825)省入大牟縣,文宗後又復置,隸屬與治地仍前;嘉川縣,仍治今嘉川鎮嘉川壩,靜州廢后還隸利州,代宗永泰元年改屬集州。武德七年(624),置南平州,治義清縣,隸利州都督府,領義清等三縣,貞觀二年,南平州廢,義清縣還隸利州,天寶元年(742)改義清名胤山縣,治今東河鎮馮家壩。

五代,唐天祐四年(907),王建建蜀國(史稱前蜀),至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今旺蒼地區先後屬前蜀、後唐、後蜀管轄。嘉川、胤山兩縣仍置,治地無變,兩縣前屬隸昭武軍,後唐隸益州,後蜀隸利州,通平縣仍置,治今普濟鎮大營壩,隸集州。清化縣仍置,治今東凡鎮木門場,隸巴州。

兩宋,嘉川縣仍置,真宗咸平五年(1002)由集州改隸利州益川郡。通平縣,宋初仍置,隸集州,太祖乾德五年(967)省入嘉川縣。太祖乾德三年(965)改胤山縣為平蜀縣,神宗熙寧三年(1070)省入嘉川縣。清化縣、宋初仍置,太祖乾德五年(967)省盤道縣(治今南江縣入廟鄉)入清化縣,真宗咸平四年(1001)由巴州改隸集州,神宗熙寧五年(1072)集州廢,省入化成縣(治今巴中市巴州鎮)設清化鎮,鎮直隸於縣。

元代初,嘉川縣仍置,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省嘉川縣入綿谷縣,綿谷縣治今廣元市市中區嘉陵鎮,隸廣元路。

明洪武四年(1371)設廣元府,復置嘉川縣,治今縣西嘉川鎮嘉川壩,洪武九年(1376)府降為州,二十二年州降為縣,嘉川縣省入廣元縣(見舊《南江縣誌》和《昝氏族譜》)。

清順治元年,即明崇禎十七年(1644),張獻忠攻占四川地區,建立農民政權,國號大西,旺蒼屬大西廣元縣。順治五年(1648),清軍攻克廣元,旺蒼屬清廣元縣。雍正八年(1730),在百丈關設巡檢司,置巡檢1員,分理廣元縣東部各堡社會治安等事。

中華民國元年(1912)廢清百丈關巡檢司,設百丈關分縣,治今東河鎮百丈村。13年撤分縣,改設縣佐置,16年撤。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時,民國22年(1933)6月建置廣元縣,治旺蒼壩,隸川陝省。同年8月廣元縣改名旺蒼縣。同年12月,建置英安縣,治今英萃場,初名鶯舞縣,民國23年(1934),因紅三十一軍政治部主任、省軍區指揮部副指揮長林英安在鶯舞縣境內剿匪犧牲,省蘇維埃政府令改鶯舞縣為英安縣。民國23年(1934)4月至民國24年(1935)4月,川陝省移治旺蒼壩。民國24年(1935)4月,紅軍北上抗日離旺後,旺蒼、英安兩縣撤銷

民國30年(1941)10月7日,國民政府內政部令分廣元縣東部地區設治,民國31年(1942)8月1日,旺蒼設治局成立。民國34年(1945)9月1日,撤設治局建置旺蒼縣,治治城鎮,隸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950年1月12日旺蒼解放,仍置旺蒼縣,隸劍閣專區,1953年隸綿陽專區(1968年改為綿陽地區)。1957年,四川省旺蒼縣三道鄉劃歸陝西省黎坪中心區。1985年,旺蒼縣改隸廣元市

截至2017年11月30日,旺蒼縣轄東河鎮、嘉川鎮、白水鎮、尚武鎮、張華鎮、黃洋鎮、普濟鎮、三江鎮、木門鎮、五權鎮、金溪鎮、雙匯鎮、高陽鎮、英萃鎮、國華鎮、龍鳳鎮、九龍鎮、米倉山鎮18個鎮,農建鄉、化龍鄉、柳溪鄉、棗林鄉、麻英鄉、燕子鄉、大德鄉、大河鄉、水磨鄉、大兩鄉、萬山鄉、正源鄉、福慶鄉、天星鄉、鹽河鄉、萬家鄉、檬子鄉17個鄉,靜樂寺、陳家嶺、磨岩3個街道辦公室,社區居委會40個,居民小組141個;村委會351個,村民小組2475個, 總人口53萬。縣人民政府駐地東河鎮。

位置境域

旺蒼縣位於川陝兩省交界的米倉山南麓,隸屬廣元市。東鄰巴中市南江縣,西接朝天區、市中區和元壩區,南與蒼溪縣毗鄰,北和陝西省的南鄭、寧強縣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05°58′24″至106°46′2″,北緯31°58′45″至32°42′24″。東西長約75公里,南北寬約81公里。全縣幅員面積為2975.64平方公里。

氣候

旺蒼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因特殊的地理地貌影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熱資源豐富,無霜期較長,山地氣候明顯。

全年平均氣溫16.1℃,歷年最高氣溫39.0℃,出現在2001年7月14日;歷年最低氣溫為-7.2℃,出現在1965年12月15日;全年無霜期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年最多降雨量為2092.4mm,出現在1981年,年最少降雨量為728.8mm,出現在1979年,歷年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355.3小時。 地貌

旺蒼地貌複雜。相對海拔380-2281m,縣城海拔458m。境內山、丘、壩兼有,地勢北高南緩,腹部低平,形成一條東西走向的槽谷地帶且橫貫全境;北部鼓城山、光頭山、雲霧山、漢王山、老君山、歐家坪等群峰雄踞,構成米倉山西段主體;南部崇山突兀,壑谷縱橫;腹部丘壩相間,溪河交錯。地勢北高南低,嘉陵江一級支流東河南北縱貫。

旺蒼是川陝蘇區後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徐向前、李先念曾在這裡運籌帷幄,揮師作戰,當時僅有10萬人口的旺蒼,就有1.2萬人參加紅軍。1933年,在旺蒼這塊紅色的土地上,我軍建制最大的第一支婦女武裝——紅軍婦女獨立師,最早的水兵建制——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直屬水兵連,最大建制的紅色童子團——少年國際先鋒師都在這裡誕生。旺蒼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著名的木門會議舊址、紅軍城史跡陳列館現已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陣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MiGRG0BJleJMoPMmYJ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