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以「感恩奮進再出發,描繪江西新畫卷」為主題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江西專場新聞發布會。省委書記、省人大委會主任劉奇,省委副書記、省長易煉紅介紹江西7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在向中外記者推介時,劉奇書記用紅色、綠色和古色三種顏色來概括江西。
一直以來
撫州在建設富裕美麗幸福現代化江西
描繪新時代江西改革發展新畫卷中
展現「撫州作為」
那赤誠的紅色、清新的綠色、厚重的古色
也在熠熠生輝
下面
跟隨撫報君的腳步
一起來重新定義撫州色彩
撫州是一片紅色熱土,這裡銘刻了老一輩無產階級光輝的足跡,灑下了無數革命先烈的滾燙熱血。康都會議舊址、紅一方面軍司令部舊址、大湖坪整編舊址——國寶公祠、後龔村龔氏祠堂、鄧小平南村鄉舊居、黃陂大捷舊址登仙橋、崇仁縣革命烈士紀念碑、樂安革命烈士紀念塔、廣昌縣革命烈士紀念館、蘇維埃閩贛省政府舊址、高虎腦紅三軍團前線指揮部舊址……這些地方都滿載著紅色的記憶。
革命戰爭時期,撫州屬於老革命根據地。共和國十大元帥中,朱德、彭德懷、陳毅等九人均曾前往撫州參與指揮作戰。這裡亦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的舊居,他們的足跡,足以證明撫州在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紅色標語是紅色基因傳承的載體,是見證中國革命歷史風雲的紅色「活化石」。據統計,撫州市所屬11個縣區共保存有紅軍標語5200餘條,占全省一半以上,涉及62個鄉鎮、300餘個行政村。樂安縣是全省8個紅色標語試點示範縣之一,截至目前發現並保存修繕完好紅色標語共計3826條,居全國第一。
「遠色入江湖,煙波古臨川」,湯顯祖的佳句是對撫州旖旎風光的真實寫照。綠水青山煥發著生機,孕育著希望,撫州的生態之美流淌在每個撫州人的心間。
近年來,我市成功躋身國家園林城市行列,獲評「國家森林城市」,還先後榮獲「全國最佳綠色生態城市」「中國低碳經濟示範市」「2012年全國十佳品牌城市」和「全國50強氧吧城市」之首、「全國健康城市」等榮譽稱號。
拆牆透綠、破硬建綠、節點綠化提升,城市綠化、通道綠化、園區綠化、單位綠化、山上綠化、村莊綠化,無處不在的綠色升級,使得「城在青山綠水間,人在鳥語花香中」,催生出一個生態如畫的秀美撫州。
仰首是藍天,俯身有碧水,推窗見綠陰,到處生機勃發、美不勝收。大江茫茫,大湖湯湯;大山大水,央央氣象,這一抹奪人眼球的「撫州綠」,在撫州的峰巒之間綿延舒展。
綠色生態是撫州最大的財富,在新一輪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大潮中,撫州良好的生態環境、厚重的歷史文化,是最響亮的品牌。目前,撫州PM10、PM2.5均值和環境空氣優良天數占比均居全省前列,鳳崗河、廖坊、廣昌撫河源等3個濕地公園納入國家濕地公園創建試點,資溪縣入選首批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和國家綠色低碳示範縣。宜黃縣、南城縣、東鄉區入選全省第二批綠色低碳試點縣(市、區)。
撫州著力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賦予在綠水青山中的經濟價值表現出來、凸顯出來、挖掘出來,走出了一條既提升生態環境又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新路。
撫州各縣區還充分挖掘生態價值,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民族文化旅遊等產業。南豐「橘園游」、樂安金竹飛瀑、金溪竹橋等旅遊項目吸引了不少省內外遊客。通過實施旅遊強市戰略,撫州的文化、生態、古村、鄉愁等優勢正轉化為發展優勢。旅遊產業正成為撫州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撫州自隋朝建州以來,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素有「才子之鄉」、「文化之邦」的美譽,「名儒巨公,彬彬輩出,不可勝數」,「臨川才子」是「臨川文化」的得意之筆。歷史上,撫州孕育了一大批對中國歷史文化有深遠影響的文化名人。
撫州列入《中國名人辭典》的鴻儒有100多人,《江西曆代文學藝術家大全》共收錄了1296人,其中撫州籍名家317人,幾乎占三分之一。
全國兩宋詞人867人,江西為153人,而撫州就占44人,特別是北宋著名詞人晏殊、偉大改革家王安石、文章大家曾鞏、南宋心學大師陸九淵、明代劇壇偉人湯顯祖等,不僅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而且贏得了世界性的崇高聲譽。
撫州戲曲藝術的產生和發展,塑造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位戲劇巨人湯顯祖,他的代表作臨川四夢,即《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標誌著我國明代傳奇戲劇發展的新高峰,形成了獨特的戲曲文化。
湯顯祖與英國的莎士比亞齊名。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文化優勢,唱響湯顯祖這齣大戲,以湯顯祖文化為引領大力推動文化走出去,已連續三年舉辦湯顯祖國際戲劇交流月活動,把湯顯祖推向世界。
撫州古村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才子之鄉的文化載體,是研究江右文化和臨川文化的重要實物史料,因其文化獨特性和保存的質量、數量,堪稱中國重要的古村落群之一。文昌里、樂安流坑古村…忘不了的故園,道不盡的鄉愁,如世外桃源般存在於撫州各地,淳樸和靜謐的氣質也讓許多都市人心生嚮往。
撫州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不斷刷新著市民對這座城市的感知
也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