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每分鐘有2個未成年人死於自殺,這樣做也許可以救孩子

2019-09-03     家長會了麼

【想看更多深度有趣的育兒內容,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

上周女兒從學校回來總在談論學校里的小雞,第一次她說這事沒有引起我的注意。後來又聽她提了幾次,比如「我們今天又去看小雞了」,「今天我抱小雞了」,「今天老師給我和小雞合影了」。

細問之下我才知道,原來學校安排了一個教室,在裡面進行小雞的孵化。

當然這是一個沒有母雞媽媽的孵化,用的是現代化的孵化器。孵化器旁邊有個iPad實時監控。學生們在自己班級可以通過電腦螢幕,實況看到孵化的過程。

同時老師也會定時帶不同班級的孩子來實地觀察,孩子們會在觀察中進行記錄,再完成後期的作業。

這是老師發過來的照片——大家可以看到孵化器、剛剛破殼的小雞和睡覺的小雞。

第二天,我在平時與家長溝通的APP上看到老師上傳了每個孩子抱著小雞合影的照片。

照片里孩子們小心翼翼的捧著毛茸茸的小雞,有的孩子舉在面前仔細觀察,有的孩子輕輕撫摸小雞的絨毛,有的孩子把小雞顫顫巍巍的摟在胸前,生怕小雞一不小心掉在地上。

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臉里透著對小雞滿滿的愛。這些小雞可都是在他們的精心陪伴下孵化出來的呀!

孩子們親眼見證了孵化的每一個過程,每天去觀察孵蛋器里的變化,看著小雞一點點啄破蛋殼,陪著小雞一天天長大。

在孩子們眼中,這不僅僅是孵化了一隻只小雞,而是一個個鮮活生命的誕生。

接下來,孩子們根據觀察所得製作自己的海報, 了解小雞孵化的生命周期。以下是我女兒的作業:

這周一,女兒放學後開心的告訴我他們班又來了一隻兔子,是黑色的。

「我們上課的時候它就在某個角落趴著,我們下課和recess(課間休息,孩子們帶水果和零食在這個時間吃,給大腦『加油』)的時候,它就在教室里跑來跑去,老師還讓我們每個人都去抱它。」

「我看著它是挺可愛的,可我不想抱它,我覺得它有點髒,會不會有什麼病啊?」

我知道這是女兒還沒有適應國外的思維方式。

在國內,尤其是老人帶大的孩子,如果撿起地上顏色鮮艷或奇形怪狀的東西,還沒來得及看清是什麼,家長就在旁邊大呼小叫了:「告訴過你多少回,別撿地上的東西,髒死了,快扔了」,「別什麼都撿,萬一傳染上病怎麼辦?」

我告訴女兒不用擔心,學校安排進課堂的動物一定是經過了各種檢疫,確認健康安全的前提下才會允許進入課堂:「明天你可以放心大膽的跟它親密接觸!」

第二天早上送孩子進教室後,我到校長辦公室跟校長聊了一會,得知他們會根據孩子課堂的教學內容,提前跟動物園聯繫。

每周五,學校去動物園租賃某一種動物,周末由學校老師照顧,周一到周五放在教室里,供孩子們生動形象的觀察學習這種動物的有關知識。

老師會每天清理籠子,給動物喂一些藥劑防止動物生病,白天則由孩子們給動物喂食,其中年紀大一些的孩子也可以幫助老師進一步的照顧動物。等到下一個周五,學校把小傢伙送回動物園,再換取另一種動物。

很高興學校能有這樣的安排,這樣的教學方式兼具科學性與趣味性,更重要的是,這種安排能讓孩子更好的認識生命。

想起前幾天我和一個媽媽聊天,說到下個學期學校開設的游泳課。那個媽媽說澳洲小學的游泳課不是教游泳,而是教孩子自救,比如在孩子在不掌握游泳技能的情況下如何漂浮在水面;在船隻遇難需要跳水的時候,如何以正確的姿勢跳入水中避免嗆水,從而增加獲救的機會。

我恍然大悟,原來學校在各個方面都在有意的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提高孩子對生命的認識,這種生存技能的學習,本身就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在澳洲學校里感受到的這種生命教育,讓我一下子打開了思路。

想起幾個月前,一個朋友給我看了她朋友與女兒的微信聊天截屏。一個正讀初二的女孩,在青島排名第一的重點中學的重點班,學習成績非常優異,摩登舞多次斬獲大獎,那個孩子是老師和家長的驕傲,是朋友眼中「別人家的孩子」。

結果在某次舞蹈課的間隙,這個孩子給媽媽發微信:「我太累了,我想好了,你別傷心,別害怕,我走了。」孩子媽媽收到信息的時候簡直要嚇暈過去。萬幸,那只是女孩一瞬間的念頭,母女倆見面之後很快達成了一致:這個媽媽主動說,要給女兒從重點班轉到普通班。

另一件事也和這個有點類似:那是我大女兒小時候的一個玩伴,前一天跟媽媽吵了架,第二天放學回家的路上,小女孩一個人想要登上高層建築的樓頂,打算縱身一跳尋求解脫。

同樣萬幸的是,那個建築的頂層被鎖死了,她沒機會上去只好回家。後來母女倆和好,女兒對媽媽說了這件事,媽媽也是後怕得不行。

這些活生生的例子就在我們身邊。

大家可能對青少年自殺的一些案例有所耳聞,但更可怕的是,還有像我剛才說的這樣,屬於自殺未遂的案例未被報道,據估算,這樣的案例一年可能有百萬次!很多西方國家進行生命教育已經有百年歷史,而在中國,生命教育還是一個盲點。

在日本,孩子從幼兒園階段就要接受生命教育的薰陶,讓孩子感知每個生命都是鮮活的、獨特的、不可破壞的。

在英國,幼兒園裡養殖的動植物不僅是為了美化環境,這些動植物存在的最大價值,是用最真實的狀態告訴孩子:每個生命都是值得珍惜,值得呵護的。

在德國,博物館會舉辦「短壽展」,就是列舉一些短壽人的年齡、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短壽的原因,逝者死後給家屬帶來的傷害等,教育前來參觀展覽的人要引以為戒,善待生命。

在韓國,甚至還有「模擬葬禮」,讓參加者體驗自己的葬禮後能更加珍愛生命,降低自殺率。

有報道稱,中國兒童的自殺率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未成年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我不知道該找誰查證這個數據的真實性,但10萬這個數字聽起來實在是很恐怖。

作為一個普通的家長,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幫孩子認識生命,尊重生命呢?或許那個孵小雞的故事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儘可能創造機會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小動物

我們可以讓孩子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寵物,伴隨他成長,比如貓咪,小狗,小鳥等等,讓孩子完全參與到小動物的生命過程中,比如給它準備食物、清理糞便,給它洗澡、剪毛,小動物生病了,陪它看病給它喂藥等等。

這些都能培養孩子的愛心和責任感,讓孩子感覺他自己是被需要的。

我記得之前看過一本書叫《生活需要儀式感》,作者說「我需要你給我一種被需要感」。這個話放在孩子身上同理,當孩子能體會這種被需要感,他能感受到強烈的自我存在的價值,會想方設法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

而在現實生活中,一般家庭的孩子都是被全家人照顧慣了的,這種情況下,孩子基本上無法在大人那裡找到被需要感。

所以我們需要某種動物來實現「被需要感」:寵物不僅是孩子的玩伴,也是他們的老師,教會孩子們對任何生命都要溫柔以待。

創造機會讓孩子參與公益性的慰問活動

可以利用周末或節假日帶孩子去兒童福利院、殘障兒童寄養所做志願者,可以帶領孩子收集穿不下的舊衣服,或者一些不再用的玩具、書籍、文具捐給兒童福利院。

這樣的體驗能讓孩子感受到助人為樂的幸福感,感受到那些身殘志堅的孩子們頑強的生命力,對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都大有益處。

讓孩子了解死亡,認識死亡

中國人普遍認為死亡是不吉利的事,絕大部分家長不會主動跟孩子談及死亡。其實家長越避諱,孩子越模糊越好奇。正確認識死亡,可能是連成年人也很難做到的事情,但家長至少可以做到不迴避。

美國小學有專門的「死亡課」,他們討論死亡是什麼,模擬死亡,甚至走進殯儀館參觀。英國中學生在健康教育中有「死亡與喪失」課程,他們體驗喪失親人的感覺,從而激發對自己對家人對朋友強烈的愛。

我們不要再談死色變了,以正確的方式,科學的態度幫孩子認識死亡,理性的面對死亡。讓我們立「死」為起點,向死而生,轉身去愛,學會道謝、道歉、道情、道愛。

中國每分鐘有2個未成年人死於自殺,這樣做也許可以救孩子

【粉絲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賦究竟是什麼,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在對話框輸入「測試」,答案就在那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GhN-2wBJleJMoPMTL8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