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過這部劇的人,永遠不知道國產劇可以有多好

2019-07-23   電影集中營

十年。

對於一個爛劇是一個時間的黑洞,吞掉熱度,八卦,虛浮的刺激後一無所剩。

但對於一個好劇你會發現這十年是一個醞釀的過程。

它越來越好。

《我的團長我的團》




今年是它開播的十周年,評分從原來的8.3一路升到了9.3。

在彈幕里有說看過2遍的8遍的,年年看一遍的。


慢慢的它成了大家的老朋友。

你在裡面不僅能找到民族大義,還能找安慰,找勇氣,找快樂,找理解,找不甘。

五味雜陳。

說來奇怪,這是一部抗戰劇呀。

是的,它是我心中最好的一部抗戰劇。

但它不同於以往的抗戰劇,總是為了歷史的榮耀。

把敵人寫得沒智慧和品格,把自己人寫成了沒溫度的功勳章。

最後宏大變成了空洞。

而這部劇不僅講國家的抗戰,也講個人的自我覺醒,更有對戰爭的反思。



在緬甸邊境的小鎮上聚集著來自各地的一些敗兵。

俗話說潰軍不如寇,他們像一群爛人一樣的存在。

天南海北的爛人聚在一塊能幹什麼?

比爛。




每天沒什麼事,但有一件天大的事。

吃。

為了吃塊西瓜能豁出命來。



但。

他們本來就這麼爛嗎?

比如這群人中為首的孟煩了迷龍

孟凡了他出身書香門第,學富五車,機械知識手到擒來,在那個年代他還會英語。

他心中本也有個「少年中國」。

什麼是「少年中國」?

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少年是國家的希望。

但如今他已經打了5年的敗仗。

少年在自己的國土要埋頭鼠竄,國之不國,希望何在?

因打仗離開家鄉東北11年的迷龍,與他們不同。

他不僅爛還狠。

因此他就成了這群人里的惡霸。

平常最愛針對的是他的老鄉李烏拉,可是後來李烏拉死了,身體都硬了。

逃命的迷龍還是要背著他。


因為只要李烏拉還在,就能讓離家11年的他能有家的感覺。

這群爛人,準確的說是傷透了心的爛人。

因為戰爭剝奪了希望,剝奪故鄉,剝奪家人,剝奪了所有你賴以生存,看作是命的東西。

死人無法被祭奠。

而活著的備受煎熬。

背井離鄉讓他們有些寂寞。

於是比爛。

一無是處的他們也需要點安慰。

於是比爛。

他們其實想好好活,只是不知道如何活。



什麼樣的人最珍惜活?

從死人堆里掙扎出來的人。

龍文章就是這樣一個無論如何都要活著的人。

因為他是從死人堆里掙扎出來的。

祖上是給死人招魂的,又流落各地參軍,看盡了死。

他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瘋子。

我討厭這樣的眼睛。看你時他是仵作,你是屍體,這樣的眼睛不會隱瞞必然的死亡。這樣的眼睛告訴你,他殺過很多人,那也是他的同類。他丟棄了很多事情,他經歷過很多次的冷靜與瘋狂,傷逝與與悲憫來自屍山血海的眼睛。……他是個瘋子,只有瘋子才會在這樣的世界裡這樣平靜。


就是這樣一個人,成了這群爛人的團長,組成了一隻川軍團,也叫炮灰團。

無論情況多糟,他永遠精力旺盛,幹勁十足。

什麼準備都還沒做,躲都來不及,他就敢孤身摸進日軍虎穴。

當炮灰團們想退下去的時候,他卻帶領他們贏得了一場意想不到的勝利。

這時還給下屬們跪下來喊他們爺爺。


但他真的是樂觀嗎?

全劇只有一次他哭了。

為了能夠讓外國友軍老麥幫助自己的團學會使用槍火彈藥,他終於不再裝瘋賣傻,痛哭流涕地給老麥跪下求他。


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他眼睜睜看過太多的同胞死於戰爭,國家失去了太多的土地,家國淪喪,潰不成軍。

我們在自己的土地上卻有著在異域一樣的恐慌。

就像迷龍一家三口決定離開戰場,過安生日子。

臨走時孟凡了給的祝福是什麼你能猜到嗎?

你們路上,別死了。



這就是那時的中國,在戰場上會死,不在戰場上也會死。

那哪兒是家呀?哪兒能給我們普通人一個安穩的家呀?


他的樂觀一直都太讓人絕望。

就像樂極生悲,那悲極也可以生樂,而這種樂其實是癲狂。

他用他的癲狂吸引這些漫不經心的人的注意。他用他意想不到的樂觀撐住這些人的聽天由命。

在他的帶領下,這群炮灰們終於也想活個人樣了。

曾經他們睡眼惺忪,現在他們卻也開始擦亮了自己的槍。

曾經他們都沒個人樣,現在開始尊重別人了。

原來遇到日軍就只會躲,但現在抽籤決定去對岸救孟凡了的父母時,他們竟開始不顧性命主動要求去。

他們在祖國的對岸拚死殺敵。

他們仍怕死,但他們開始更怕死。


《我的團長我的團》以抗日戰爭期間中國遠征軍為歷史背景,這是一支組建於1942年的軍隊,跨出國門在緬甸抗日。

3年3個月,我軍出兵40萬,死了近一半。

導演康洪雷為了儘可能還原戰爭場面,花費了3700萬打造壯觀的場景,40%的戰爭場面,700餘支真假槍枝,請來韓國特效煙火小組加盟。

劇組的樓道里貼滿了那個年代的照片,有的演員屋裡還放著槍。

但這樣的極致背後,也隱藏著極大的危險。

有人應該注意到了,每集的開頭都有這樣一句話:

我們永遠懷念為劇本獻出生命和鮮血的戰友們……



在拍攝戰爭場面時,多次發生了事故,其中有人受傷更有人死去。

所以這個戲,幾乎是演員們拿命去拍的。

導演在事故發生後有8天沒睡覺,他說:當事情放在你面前真的是考驗你所有的所有。

這個所有包括你的生命。

這時所有人都在考慮要不要冒著生命的危險拍下去,包括段亦宏,在這段時間,他找過張譯喝悶酒,跑步發泄,把自己關在屋裡。

我問我自己你幹嘛呢?親眼看見一個生命瞬間的消失掉,親眼看見滿臉是血。救我,救我。我不想把戲交代在一部戲上。這不是我第一部戲,也不是我最後一部戲。你到底想要什麼,在乎的是什麼,要想走人太容易了。但是我又會問我不拍了會很舒服還是很難受。我覺得我會難受。我覺得我會被禁錮住。我不知道這個時候生命是可貴的,還是我禁錮了生命。你覺得哪個更像你,更使你踏實。更有一種存在感,更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我怕我生命禁錮住。那你就按照你的本意去做,當我決定要拍下去的時候,我太舒服了,太釋然了。


最後在他的動員下,大家都決定要繼續拍下去。

導演康洪雷哭著給演員鞠了三個躬。

張譯當初看完這個劇本大綱就哭了一個小時,為了拍這部戲,半年沒有接任何戲,就為著等這部戲開拍。

但他拍到第三天就撐不住了,甚至現在他都特別不願意回憶。

那種心理上的折磨。所以我特別不願意回憶那個時候的心路歷程,對於我來講到現在都是一個挺殘忍的事情。因為那一段歷史很值得人去紀念,很血淋淋的。如果沒有那些人的話我們的國家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一想到《團長》很難受,因為這個故事我以前不知道,直到看劇本才知道原來世界上有一個角落叫滇西,這個角落裡有一群這樣的人叫老兵,在這個老兵很滄桑的臉上或者說很平淡的臉上,鬍子拉碴,邋裡邋遢的,甚至有些真是垂垂老矣,很多人已經故去,還有一些健在的人,從他們身上竟然能看到那麼了不得的一段歷史,可是他們自己現在很平淡,這個讓我覺得一群巨人。



張國強拍完這個戲後,導演說他變化最大。

迷龍說:

生活在戲裡讓人蒼老,眼角搭拉下來。


你會發現大家拍這部戲都陷在這個戲裡了,活在戲中,又在戲裡死了一回。




除了龍文章和孟凡了,迷龍,但凡看過這部劇的人,也絕不會忘掉下面這些人。

在死的時候永遠可以給人一雙手握的郝獸醫,因為怕被忽略所以總管人要東西的康牙,平常最懦弱卻永遠衣服最整潔要活出個人樣的阿譯,是妓女的小醉卻比誰都純潔……

他們每個人每張臉,都能讓你想起個哭笑不得的故事。


這就是這部劇與以往的抗戰劇的不同。

因為尊重個人,所以歷史有了溫度,也正因為看到人,才更體會戰爭的冰冷。

與其說這是個抗戰片,倒不如說這是個反戰片。

這部劇是以孟凡了的回憶錄寫下來的,而他是這部劇最後唯一活下來的人。

就像《百年孤獨》一樣,活人看死人看盡人間滄桑。

它是一出徹頭徹尾的悲劇。

這部劇主要講的是歷史上存在的松山戰役。雖然最終取得勝利,但中日傷亡比7:1。十四年抗戰,中國陸軍陣亡300多萬,空軍幾乎打光。如果再算上被屠殺、間接傷害的平民,中國的受害者多達3500萬。而日軍陣亡,卻僅50萬上下。


3500萬個家庭,失去了他們的親人。

只要開始打仗了,勝不勝利都是一場悲劇。




在《我團》這本書的收尾部分,有這麼一段關於90歲老頭子孟凡了的日常:

剛下來的菜很新鮮,我得回家,得趁新鮮讓他們進鍋里。我起身,我走人,今天又有小小的勝利,又新鮮又便宜的蔬菜。……我回家做飯。


買了一個蔬菜就會感覺是一場勝利,我相信這是他從心底里發出的感嘆,也只有他能發出的感嘆。

因為戰爭太累了,太痛了,耗費了他的心力。

如今能吃上飯,平安就是福啊。

這是經歷過戰爭才能發出的感嘆。

這是中國的軍人從民國開始花了14年、3500萬人命換來的安心買菜的權利。

也許現在我們大多數人可能不太理解他的這種勝利,因為我們離這些英雄們太遠了,光讀這些烈士的名字可能都會覺得有一點枯燥。

不求大家能把他們記全了。

但今日我輩有幸能安享太平,是他們拿命換來的。

只希望大家在這片血染的土地上,能夠珍惜自己的人生,實現你想實現的。

廣闊天地,能夠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