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2023-12-28     十點讀書

原標題:寧願爛在肚子裡,夫妻間也絕不能說這句話,除非你想離婚

文章開始前,請你先試想一下以下場景:

當你突然找不到手機,問老公有沒有看見時,他說:

「你沒長眼嗎,不會自己找?」

當你搬家時,不小心磕傷了腿,爸媽說:

這麼簡單的活兒都做不好,你還能幹什麼?」

當你問孩子作業寫完了嗎,他說:

「你當我有三頭六臂嗎,能寫的這麼快?」

聽到這些話,你是什麼感覺?

窒息。

無名火起。

好好一句話,明明正常表達就行,非得換成「反問句」來噎人。

最近,「習慣性反問有多討厭」成了某音的熱門話題。

超過1000W的在看人數,足以說明:

「反問」這事兒,戳中大家的心窩子了。

畢竟,反問句的那種輕蔑與不耐煩。

總能把人已經到嘴邊的話,硬生生地噎回去。

「發場火吧?好像也不是大事,沒必要。」

「自己消化吧?這口悶氣還真不是那麼好咽的,我能答應乳腺都不能答應。」

這吞不下去,又吐不出來的感覺。

最膈應人了。

時間久了,甚至成了許多夫妻、親子關係中的「隱形炸藥」。

平時一切安好。

但只要遇到一點小事,一下子就炸了。

有個網友就曾分享「我之前差點因為反問句離婚了」。

當時她剛出月子,每天都被照顧孩子弄得心力交瘁。

有一天,老公下班後,隨口「抱怨」了一句:

「今天工作真累啊。」

她連腦子都沒過,脫口而出:

「難道我在家帶孩子就不累嗎?」

瞬時,兩人的「戰火」就被點燃了。

揪著雞毛蒜皮的一些小事,你一言我一語地一通亂吵。

「戰爭」持續了三天三夜,甚至還鬧得夫妻倆分了居。

吵到最後,老公低頭了。

他聲淚俱下地和老婆說:

「我是說我辛苦了,但我沒有否認你辛苦了,更沒有認為自己是家裡最辛苦的人。」

「你能不能別再和我吵了。」

老公的「卑微求和」,把網友弄得心軟了。

事後,她自我反思:

「之前,我並沒有意識到,下意識反問會對感情帶來這麼大傷害。」

不管是老公還是自己,「辛苦了」都是事實。

可一旦用反問句說出來,就潛藏了一層攀比與貶低的「弦外之音」:

「我比你更辛苦,你不配抱怨」。

這誰聽到能舒服呢?

夫妻本是同舟共濟的隊友,而非一決高下的對手。

有時因為工作、生活「吐槽」幾句,無可厚非。

無非是因為這些心裡話,和別人說不上,只能和愛人說說。

事兒不大,答一嘴、哄一句、抱一下也就過去了。

可「下意識的反問」,恰恰像一個放大器。

不僅放大了伴侶原本的負面情緒,甚至還引發了自己的委屈和抱怨。

小事化大,得不償失!

如果說上面的例子還算「無心之失」,那下面的故事,可真就是拿反問句來「惡意傷害」了。

曾看到一位劉女士的分享:

自己和老公已經步入中年,激情褪去。

一天說不上五句話。

有時,她為了活躍下氣氛,就沒話找話:

「老公,你在看什麼啊?」

誰知老公沒有任何反應。

再多問幾遍,就會招致突然的暴怒:

「瞎了嗎?不會自己看啊!」

瞬間,一陣涼意從頭髮傳到腳後跟。

什麼說話的慾望都沒有了。

還落得一肚子委屈。

夫妻一起生活久了,有時因為工作或生活瑣事,脾氣不好,誤傷到對方。

很難避免。

但若是把「誤傷」變成了「日常」。

甚至把「反問句」當成刺向對方軟肋的利器。

就真的太「混帳」了。

沒人該是你的「出氣筒」,該理所應當地承受你的無視與惡意傷害。

伴侶,更不行。

如果說,夫妻間的「習慣性反問」,主要是為兩人的關係「埋雷」,

那麼親子間的「習慣性反問」,則更多摧毀的是孩子的未來。

網友青子之前剛上大學時,出了一場車禍。

她醒來後的第一句話是:

「我很好,拜託不要告訴我的家人。」

那一刻,自己的傷重不重,需不需要人照顧,青子通通不在意。

她最害怕的是,如果家人知道後,一定會對她一通臭罵:

「你走路難道不避著點車嗎?!」

甚至想到父母的語氣和神態,青子就渾身打顫。

這種條件反射,源自青子的家人從小就不對她好好說話:

明明是替她高興的事,非要用諷刺的語氣說;

明明該關心女兒的時候,卻總是先劈頭蓋臉地指責。

無獨有偶。

網友阿翔,也因為母親常年的「習慣性反問」,心有陰影。

小時候,母親讓阿翔幫忙拿東西。

阿翔不清楚東西的具體位置,就順口問:

「東西在哪兒啊?」

明明只是一句正常的提問,卻惹得母親突然發火:

「來,在我手裡呢!你自己沒眼嗎,不會去找找看啊?」

直到阿翔長大後,每每遇到困難,還是會不自覺地想起母親的咒罵。

他下意識地覺得別人也會像母親一樣罵自己。

所以,從不求助。

生怕被人發現自己有問題不懂。

《語言虐待》中曾提到:

「語言虐待可能比其他形式的虐待具有更持久的影響,因為它往往更隱蔽、更連續。」

有些人,即便過了20年,只要回憶起小時候的語言暴力,還是會不自覺地哭泣。

正如阿翔所說的:

「儘管我始終都很愛媽媽,但關於自我療愈,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美劇《怒嗆人生》中曾說:

「父母會把自己身上的『有害物質』遺傳給下一代。」

截圖源自美劇《怒嗆人生》

輕則,是養出自信不足,難以擺脫心理陰影的孩子;

重則,可能會把孩子也教育成惡言相向的人。

截圖源自英劇《梅爾羅斯》

很多「過來人」分享:

因為從小就浸潤在父母「習慣性反問」的語言暴力中。

即便長大後有心調整,也總是會在生氣時「暴露本性」,難以根治。

最終,曾經的「受害者」成為了新一輪的「加害者」。

唉,想想也是挺諷刺的。

不論是夫妻還是親子關係。

反問句之所以讓人膈應,不僅在於它堵住了我們表達的慾望,

更在於它讓我們內心的真實需求,被「噤聲」了。

就像前面提及的劉女士。

明明是為了給平淡的中年夫妻生活加些「味道」,這才沒話找話。

但丈夫的反問,澆熄了妻子的熱情。

要知道,聊天不是重點,想要增進夫妻感情才是啊。

又或者像一些孩子,在找工作上遇到了困擾,很苦悶,想和父母傾訴一下。

結果父母的一句「誰叫你當初要選這個專業?」,瞬間讓人失語。

那一刻,孩子想要的不過是父母無條件的支持。

是一句「沒事兒,工作總會有的」。

但反問,讓這種需求無處著落:

話還沒說,已經被噎了回去;

委屈還沒訴,又被堵回了心裡。

這才是真正刺痛人的呀。

除此之外,在翻看網友們對「習慣性反問」的看法時。

我也發現了另一個有趣的現象。

似乎有不少妻子很「支持」習慣性反問:

「我會好好說話,但前提問的是正常話。」

隨後,網友們列舉了「當代老公的無語問題實錄」:

「洗衣機里的衣服洗好了,問我要不要拿出來晾?」

「吃完的剩菜,問要不要放在冰箱裡?」

「家裡的垃圾,問要不要拿去倒?」

「孩子尿了,問尿不濕要不要扔?」

「孩子把碗打碎了,問我要不要收拾?」

「洗衣機里的衣服洗好了,問我要不要拿出來晾?」

「吃完的剩菜,問要不要放在冰箱裡?」

「家裡的垃圾,問要不要拿去倒?」

「孩子尿了,問尿不濕要不要扔?」

「孩子把碗打碎了,問我要不要收拾?」

當然,我不否認,有些可能真的是缺少「生活技能」。

但聽起來,卻無一不包含著相似的潛台詞:

「衣服洗好了,你去曬。」

「孩子尿了,你來洗。」

「家裡有垃圾了,你去倒。」

發現了嗎?

原來,無腦問題的背後,往往藏著一個「習慣性甩鍋」的父親或丈夫。

而妻子們此刻的反問,更像是在出氣。

「這種問題都能問出口,我不反問他,實在是難以解氣!」

不過出氣歸出氣。

在反問句的「戰場」上,從沒有贏家。

不管是聽的人還是說的人。

最後一定是雙輸。

因為,它堵塞了親密關係中真實需求的交流,變為情緒化的發泄。

久而久之,我們只能在「被反問句傷害」與「傷害他人」中糾纏。

卻始終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

道理說了那麼多。

我想此刻大家心裡難免會犯嘀咕:

「真的可能完全不說反問句嗎?」

要十點君說:

「不可能。」

畢竟,誰還沒個脾氣不順,嘴比腦子跑得快的時候呢?

但確實,說的越少越好。

在這裡,十點君特意為大家總結了兩條處理反問句的小技巧。

雖然無法根除,但可盡力改善。

1. 萬能公式:先肯定對方話語中你同意的部分,再表達自己的需求。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用反問句。

無非是愛人或孩子說話時,恰好遇上了我們心情不好。

或是他們的某些行為引發了我們的不滿。

才會脫口而出懟回去。

但比起單純地發泄情緒,清楚告知對方我們的需求。

或許來的更有效果。

這裡有一個表達的萬能公式:

先肯定對方話語中你同意的部分,再表達自己的需求。

就像前文提及的「差點因為反問句離婚」的網友。

如果當老公說自己累了時。

網友能說:

「老公你辛苦了(肯定對方的話),今天我帶孩子也累了(表達自己的需求),咱倆之後也一起加油吧。」

自然不會有後面的爭吵。

這樣,我們既沒有貶低對方的需求,也如實表達出自己的需求。

雙贏!

2. 耐心+包容,去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

老生常談的一句話。

十點君也知道,這事兒,做起來並不容易。

我們總習慣對外人保持好脾氣,卻常對家人不耐煩。

而誤解,恰恰就源自不耐煩,也源自我們的下意識反應。

有網友曾分享:

之前她剛學開車時,爸媽陪她練車。

結果一路上,媽媽都在「罵罵咧咧」:

到底會不會開車啊?

自己上班要開車,還不知道勤奮一點?

到底會不會開車啊?

自己上班要開車,還不知道勤奮一點?

網友只得一邊開車,一邊寬慰自己:

「算了算了,忍一時風平浪靜。」

誰知沒過多久,媽媽又說:

「你這樣開車,我得擔心死,怎麼敢放心讓你一個人上路啊。」

發現了嗎?

「習慣性反問」,有時包裹著的其實是最柔軟的心腸。

但這份心腸,總要我們細品才能發覺。

的確,習慣性反問是不好。

但家人之間,哪兒能每件事都周全呢?

甭管哪一方,多一點耐心和包容,去了解對方說話時的「真正意圖」,總是沒錯的。

惡語傷人三春寒,良言一句暖三冬。

希望讀完此文的你,下次脫口而出前,可以先思考3秒鐘。

也歡迎你把文章分享出去,讓更多人遠離「反問句」。

點個【在看】,別再讓心中的愛意,因為一時口快被誤解。

也希望大家都能來評論區聊聊:

你們有聽到過什麼「反問句」嗎?

對於「習慣性反問」,又有些什麼看法呢?

作者 | 肖肖,心裡有人煙,筆下才有眷戀。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帳到老。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9dab61090206e3b6be52e4807da9a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