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焦脾胃的「守護神」,4味中藥,健脾胃、祛寒濕,其妙無窮

2023-05-20   醫者榮耀

原標題:它是中焦脾胃的「守護神」,4味中藥,健脾胃、祛寒濕,其妙無窮

很多人在看《射鵰》時,早期總是說郭靖笨笨的,但是當看到他施展「一箭雙鵰」的超凡武藝後,又不無感嘆,那身手真俊啦!在中醫領域中,醫聖張仲景創方,也往往會有「一方二法」的神奇操作。「視丸湯之緩急,察病情之輕重,據臨床之所需」,而變易劑型,充分體現了神醫扁鵲「隨俗為變」的精神,為臨床辨證施治開創了一個良好的局面。

在中醫的方藥領域裡,「一方二法」並不少見,比如理中丸(湯)就是一個頗具代表的方劑。《傷寒論》里明確提到的是理中丸,不過在理中丸方的小字部分,有「作湯加減法」,且有「然不及湯」的明論,所以後世醫家更多提到的是理中湯,尤其是在《湯頭歌訣》里只記載理中湯,而沒有記載理中丸。由於理中丸和理中湯的藥物成分基本相同,功效主治也基本一致,又加上湯劑更為方便,臨床運用也可以更好的隨症加減,因此後世醫家討論比較多的便是理中湯了。

對於理中丸的出現,直接以方名全稱出現的是在《傷寒論》386條,治療霍亂的時候,出現「寒多不用水者」,醫聖張仲景指出,此時「理中丸主之」。那麼理中丸究竟是幹什麼的呢?《傷寒論》159條提到過一句話,「理中者,理中焦」。《湯頭歌訣》也是承繼了《傷寒論》的意思,所以用了「理中湯主理中鄉」的歌訣來表達理中湯的主要職責,一句話,理中丸(湯)就是中焦脾胃的「守護神」。而清代名醫程郊倩解釋「理中」的意思為,「陽之動始於溫,溫氣得而谷精運,谷氣升而中氣贍」,更是精闢的中焦陽氣的重要性,也說明了理中丸調理中焦陽氣的重要意義。

理中丸(湯)在《傷寒論》里出現過,在《金匱要略》里卻是以另一種身份出現,在《金匱要略》里,它的名字叫「人參湯」,主治範圍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主要用於治療「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具有「胸滿,脅下逆搶心」的症狀。對此,《醫宗金鑒》指出,「虛者用人參湯主之,即理中湯,是以溫補中氣為主也」,並認為人參湯「由此可知痛有補法,塞因塞用之義也」。

在《傷寒論》里重點介紹的是理中丸(也有作湯法),而在《金匱要略》里重點介紹的是人參湯,二者有很多地方是不一樣的,比如劑型不一樣,所主病症不一樣,將息法不一樣,但它們的方藥組成一樣。因此,既可以把理中湯與人參湯看成是同一個方,也可以將它們二者看成是兩個獨立的方。那麼,同樣的方藥組成,為什麼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里主治範圍大不相同呢?這個不難理解,中醫自古就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奇妙之法,所以同一個方劑可以治多種疾病,並不是什麼稀奇事,這也體現了古人在制方領域中的博大精深。

理中湯的藥物組成又是怎樣的呢?全方由「人參、乾薑、甘草、白朮各三兩」等4味中藥組成,《傷寒論》對本方的甘草有明確要求,是炙甘草,《金匱要略》里沒有明說。對於煎服方法,《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里是一致的,都是用水1600毫升,煮取藥液600毫升,去掉藥渣,溫服,每次200毫升,每天三次。理中湯服藥後有詳細的將息法,但是人參湯卻沒有。這可能與主治的病症不一樣有關。《傷寒論》有「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的將息法,並且還需要覆被靜臥,「勿發揭衣被」。提到服藥後飲熱粥,可能很多人會想到桂枝湯,但是桂枝湯與理中湯服藥後啜粥覆被的意義是大不一樣的。桂枝湯服藥後啜粥覆被,是「欲其助藥力以外散」;但是理中湯服藥後啜粥覆被,的「欲其助藥力以內溫」。

不過對於理中丸和理中湯,二者其實還是有細微區別的,不僅僅是丸劑和湯劑的區別。我們了解了湯劑的使用方法之後,也應當對丸劑有所了解。理中丸的藥物組成,依然是「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四味中藥,劑量依然是「各三兩」,製作方法是,將這四味中藥搗為細末,過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約相當於現代的15g),每次服用的時候,取藥丸一粒,研碎後,用水沖服,或者用沸水煎煮後服用。而且丸劑的服用次數還比較多,是白天三四次,晚上二次。張仲景說「然不及湯」,主要還是遵循了「丸者緩者」「湯者盪也」的製劑效力的常規原則。

在作湯劑的過程中,醫聖張仲景提到了理中湯的隨症加減法,主要有八種。第一個是臍上築動,這是腎氣虛弱,水氣上沖的表現,於是去掉白朮,加上桂枝;第二個是嘔吐的症狀重,去掉白朮,加上生薑;第三個是下利的症狀重,不去白朮,保留原方原藥;第四個是心悸,加茯苓二兩;第五個是渴欲飲水,原方基礎上再加白朮一兩;第六個是腹中疼痛,原方基礎上再加人參一兩;第七個是寒證較重,原方基礎上再加乾薑一兩;第八個是腹滿,去掉白朮,加附子一枚。這是《傷寒論》中理中湯的八大加減法,後世醫家也常根據臨床症狀的變化,而採取合方的方法。

理中湯的方藥配伍秘訣究竟是怎樣的呢?在《傷寒論》的常規解析中,認為人參、炙甘草益氣補中,乾薑溫中散寒,白朮健脾燥濕,四藥合用,發揮著「溫中健脾,燥濕祛寒」的作用[1]。在《金匱要略》的常規解析中,認為方中用人參補氣,乾薑溫胃,白朮健脾燥濕,炙甘草補中,四藥合用,共同發揮「振奮陽氣」的作用[2]。不過,並沒有詳細去分辨全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對於理中丸的配伍奧秘,也有學者從「圓運動」的思路著手,認為理中丸方中的乾薑主要作用是溫化中土寒濕,抑陰扶陽,振奮脾陽以助脾升之樞,兼降胃逆以調胃降之機;方中的人參甘溫益氣,培補後天之本,以復中土運化,助乾薑溫養脾胃陽氣,以復中土運化、升降之機;方中的白朮溫中健脾而燥濕,以防脾虛生濕,以鞏固圓運動的樞軸之力;方中的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兼補中氣之虛,以增強圓運動的中軸旋轉之動力[3]。

對於理中湯的君藥,歷代存在爭議,金代名醫成無己認為以人參為君藥,金元名醫李東垣認為以乾薑為君藥,當代中醫王占璽認為以白朮為君藥,明代醫家方有執等卻未論君藥,當代中醫曾福海認為以人參、乾薑共為君藥[4]。不過,現代醫家更多的是認為以乾薑為君藥。除了君藥的爭議外,其他藥物的角色,大部分都未曾名言,目前主流的有兩種觀點,第一種是以李飛教授為主的以乾薑為君藥,溫脾胃,化陰凝,以達「溫中散寒、扶陽抑陰」之功;以人參為臣藥,主要起到補中益氣、培補後天的作用;以白朮為佐藥,主要起到燥濕運脾、除濕益氣的作用;以甘草蜜炙為使藥,主要起到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的作用[5]。另一種是以李慶業教授為主的,也是以乾薑為君藥,主要起到溫中散寒、扶陽抑陰的作用;以人參、白朮為佐藥,其中人參補氣益脾,白朮健脾燥濕;以炙甘草為佐使藥,主要起到益氣和中的作用[6]。

理中丸(湯)雖然最初的主治範圍相對比較狹窄,但是後世醫家逐漸拓寬了理中丸(湯)的臨證範圍,比如心悸,咳嗽,胃脘痛,泄瀉,慢性膽囊炎,嬰兒肝炎綜合徵,腳氣,筋惕肉瞤證,小兒毒性紅斑等病症;結合現代醫學的觀點,理中丸(湯)可以廣泛應用於臨床各科,比如口腔潰瘍、心力衰竭、慢性支氣管炎、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盆腔炎等疾病,經過臨床驗證,療效值得肯定,不僅如此,對於眩暈、呃逆、便秘、牙痛、多涎症、浮腫等病證,也有較好的療效[7]。

對於理中丸(湯)這個方劑,現代臨床中也在逐漸拓展,比如在治療克羅恩病,萎縮性胃炎,慢性結腸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甲狀腺功能減退,頭痛,癲癇,崩漏,蕁麻疹,牙周炎等疾病方面[8],辨證加減也有較好的療效。值得一提的是,有學者對理中湯的網絡藥理學分析,發現Degree值由大到小分別是阿爾茨海默病、癌症、炎症、疼痛、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實體腫瘤、肥胖和帕金森病,可以推測出理中湯在上述疾病的治療過程中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9]。

總之,醫聖張仲景所創立的理中丸(湯)這個奇效良方,其妙無窮,不僅僅只是用於比如「脾胃虛寒,自利不渴,嘔吐腹痛,不欲飲食,中寒霍亂,陽虛失血,胸痹虛證,病後喜唾,小兒慢驚」等病症,而是有著更廣闊的的臨床空間。我們既要宗法《傷寒》《金匱》的原旨思想,又要跳出《傷寒》《金匱》的原文束縛,所謂「師古而不泥古」「盡信不如不信」是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將仲景學術思想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熊曼琪.中醫藥學高級叢書·傷寒論(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陳紀藩.中醫藥學高級叢書·金匱要略(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3]陳金鳳,張人文,莫灼錨,等.理中丸圓運動機理及臨床應用[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19(8):194-196.

[4]曾福海.理中丸考求[J].陝西中醫,1987,8(10):464.

[5]李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6]李慶業,高琳,王雲閣,等.湯頭歌訣白話解(第6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7]白鈺,陳永燦.理中丸臨床應用概況[J].江蘇中醫藥,2013,45(7):75-77.

[8]鐘相根.張仲景傳世名方(傷寒卷)[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3.

[9]吳波,吳勤研,易劍峰,等.基於網絡藥理學的理中湯作用機制分析[J].中南藥學,2019,17(7):1029-1035.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