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剛是從村小成長起來的一位特級教師。近年來,他帶領團隊致力於「家常課改革」。家常課的課堂結構很簡單,即「讀+寫+讀+寫」。課堂結構極簡的背後,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管住嘴」,教師少講精講,把時間留給學生讀、背、寫。
在上海市松江區教育學院教研員談永康眼中,對於聽慣了「怎麼教」的教師而言,管建剛的家常課看起來會讓人感到「陌生」。然而,「陌生」的家常課不過是返璞歸真,是遵循語文學習規律之舉,是符合學生身心特點之行。一句話,讓語文學習「回家」,讓課堂「回家」,回到學生的懷抱!
來源|《中國教師報》
作者|管建剛(特級教師、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長安實驗小學副校長)
家常課的「常」,體現在「三常」:常理、常識、常態。
Part.1
關於常理
常理1:把課堂還給學生
把課堂的什麼還給學生?課堂時間。把多少課堂時間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地方,要把70%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這樣回答只能得59分。
假設這節課上,老師請了7個學生朗讀、發言、提問、演示,每人4分鐘,那的確把70%的課堂時間——28分鐘還給了學生,然而只是還給了這7個學生,其他80%以上的學生1分鐘也沒還到,並且這7個學生每人也只有4分鐘,所以更精確的回答應該是:把70%的課堂時間還給每一個學生。這樣的回答能得90分。
還有10分在哪裡?70%的課堂時間還給每一個學生幹什麼?語文學習。語文學習的「學」主要通過「讀」,語文學習的「習」主要通過「寫」,70%的課堂時間要還給每一個學生讀、背、寫。
家常課改革,就是通過任務管理和時間管理,「把70%的課堂時間還給每一個學生讀、背、寫」變成現實。如此上課,課上緊張,「習」得多一點;課後輕鬆,「玩」得歡一點。
常理2: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
跳出教育看教育。工人是企業的「主體」,主體就要好好完成工作任務;老闆和總經理是企業的「主導」,體現有二:一是給工人布置合理的工作任務;二是組織、管理、激勵工人好好完成工作任務。
領導者就是主導者。教師是課堂的領導者,其「主導」體現在:
一是給學生布置科學合理的學習任務。不同的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學習任務就有不一樣的導向。 「家常課任務單」就是給學生布置科學合理的學習任務,把70%的課堂時間還給每一個學生,從而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完成他們的學習任務。教師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生當堂完成他們的學習任務達成的。
二是組織、管理、激勵學生好好完成學習任務。人多的地方,管理是第一生產力。課堂管理是每一個任課教師的責任。課堂管理不等於管紀律,課堂管理是一門學問。家常課改革開發了家常課管理口令、家常課管理手勢、家常課激勵印章、課堂激勵Q幣等,這些是「組織、管理、激勵」看得見、摸得著、抓得住的管理工具。家常課改革,完整落實了「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這個常理。
常理3:教是為了不教
「不教」以後學生怎麼辦?學生自己學、自己習。因此,學生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不斷「自己學、自己習」的過程,即在老師的組織、管理和激勵下「自己學、自己習」的過程。
媽媽不放手,孩子長不大;老師不放手,學生永遠學不會學習,永遠依賴老師的「教」。家常課改革,把70%的時間還給學生「自己讀、自己寫」;家常課任務單的四個任務既是學生的學習任務,也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學習程序。有學習任務、有學習程序、有學習管理,學生便能「自己學、自己習」。
這裡有個例子,踐行家常課理念的尹老師因為課中接到通知,要參加一個緊急會議,這個時候班長帶著大家按著家常課「讀+寫+讀+寫」的流程「學」和「習」,同樣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Part.2
關於常識
常識1:多讀多寫
語文學習一定要「多讀多寫」,課堂應該是學生「多讀多寫」的地方——每一個學生都在不停地讀、不停地寫。
語文能力本質上是學生自己讀出來、寫出來的,而不是老師講出來、問出來的。
一課又一課的「多讀多寫」,學生才會刻骨銘心地把「多讀多寫」融入自己的血液里,化到日常的生活中。
常識2:正確流利
每一篇課文都要讀正確、讀流利。
「讀正確」指的是「不多字、不漏字、不錯字」;「讀流利」指的是「不磕絆、不回讀、不卡頓、不讀破、不拖調」。
一篇課文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做到以上「8不」才算讀正確、讀流利。
流暢地讀是理解性讀、思考性讀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一篇課文兩課時80分鐘,家常課給每一個學生30分鐘的讀書時間,每一個學生的每一篇課文都當堂做到「8不」。
常識3:邊讀邊記
家常課上,任務二、任務四「寫」的要求「看書不作業、作業不看書」。這個規矩嚴格執行了,學生由此明白只有任務一、任務三認真讀,邊讀邊記,任務二、任務四答起來才順利。
家常課改革以任務二和任務四的「寫」,訓練學生任務一、任務三的專心讀。家常課要求當堂完成,但不可以當堂反饋。當堂一反饋答案,任務一、任務三的學生就不會專心,就會像「小和尚念經」。
常識4:邊抄邊記
很多學生抄寫歸抄寫,默寫再去記。一番事情花了兩番時間。
家常課上,當堂抄寫後馬上聽寫,倒逼學生邊抄邊記。當堂聽寫不只抽樣檢測正確率,也檢測學生的邊抄邊記。學生為了默寫正確,第一遍看著範字抄寫,第二遍遮住已經抄好的,試著默寫。
如此抄寫,「邊抄邊記」的能力指日可待。這一能力形成了,識記生字詞的時間可以減少一半,其實,減負的根本就是減出學生自主的時間。
常識5:獨立作業
題目寫在作業本上那叫「作業」,題目寫在考試卷上那叫「考試」。作業與考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考試必須「獨立」,所以,有效作業的第一屬性就是「獨立」。
學生作業不獨立,導致學業成績得不到提高,導致教師和家長布置更多作業。
如何讓每一個學生的作業都獨立完成?家常課給出了有力且有效的回答:剛需作業在課上、在老師眼皮底下完成。
常識6:時間觀念
孩子作業做到深夜,大多不是老師布置了超級多的作業,而是孩子在做作業時三心二意,沒有時間觀念。
家常課改革,自由讀課文有計時器限時,當堂作業有計時器限時,一堂課上使用計時器5—8次,旨在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提前完成任務二和任務四的學生,馬上用零碎時間背誦「獎勵題」。
一年下來,學生的時間觀念就會發生很大變化。有了時間觀念,做作業的速度就提高了,做事就有效率了。
常識7:抗干擾學習
先完成任務二、任務四的學生要求出聲背「獎勵題」,如小古文、聲律啟蒙等。沒有完成任務二或任務四的學生在已完成任務學生的背誦聲中繼續作業。
學生如在誦讀聲中都不能專心作業,那麼課間、家中怎麼可能專心讀書和學習?
一次聽家常課,窗外響起一陣爆竹聲。我在第一時間觀察學生的反應,竟然沒有一個學生扭頭看窗外。我想,宋代詩人林逋的「用心專者,不聞雷霆之震驚」正是此意。
Part.3
關於常態
常態1:面向每一位教師
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依靠每一位一線教師。一線教師觀摩優質課,往往「看著心動,回家不動」。不是不想學,而是學不會、用不來,一方面學會優質課本身要付出巨大的時間成本,另一方面日常使用要付出巨大的時間成本。今天的一線教師太忙了,忙到了學校沒有時間召開全體教師會,有學校的教師會已經移到了晚上,教研活動移到了周六。
但是,家常課的「讀+寫+讀+寫」,結構十分簡潔,只要你想學,一個星期就能有模有樣。一學期後便熟能生巧,上崗不滿一年的新教師便能上觀摩課。
家常課追求的不是藝術,而是科學;家常課追求的不是創新,而是規範。寧要學得會的80分,不要學不會的100分,這是家常課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家常課不是五星級飯店,不是大廚秘制,家常課面向的是每一位一線教師。
常態2:面向每一節課
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依靠每一位一線教師,更依靠每一位一線教師每一天的常態課。
要讓每一位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有比較高的質量,那就不能不說到一個詞——量產。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然而藝術無法量產,科學可以量產,量產需要標準和工具。
家常課改革團隊帶領骨幹教師開發了家常課任務單、配套PPT,開發了課堂管理手勢、課堂管理口令、課堂時間管理鬧鐘,開發了課堂激勵印章、課堂激勵Q幣、課堂表揚信。
這些工具可以讓每一位一線教師保質保量地上好每一天的每一節課。家常課上,每一次「讀」「寫」都有具體的時間管理,每一節課要完成兩個「讀」的任務、兩個「寫」的任務;家常課上,教師大約要走600步以上,要給70%的學生蓋上激勵章,「具體的對象+具體的細節+具體的結論」的表揚不少於8人次。
這些標準可以讓每一位一線教師對自己每一天的每一節課進行清晰的自我評價。
常態3:面向每一個學生
課堂40分鐘不只是尖子生的40分鐘,也不只是積極主動外向學生的40分鐘。課堂40分鐘是每一個學生的40分鐘,所以,一節課的時間40個學生就有1600分鐘,50個學生就有2000分鐘。
家常課改革大面積減少指名讀課文,取而代之的是自由讀、齊讀,把讀的時間和機會還給每一個學生;家常課改革大面積減少「一問一答」,把零碎的、個別學生回答的口頭提問,改為系統的、每一個學生都要獨立回答的書面提問,把思考並回答的時間和機會還給每一個學生。
基礎教育需要底線思維而不是精英思維。語文課把讀、背、寫的時間和機會還給每一個學生,這既是「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應有之義,也是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根本之義。
作者簡介:
管建剛,男,1973年生。經過商,沒賺到什麼錢。沒讀什麼書,卻成了語文老師。1998年起用心當老師,「十年磨一劍」,2008年成為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動讀書人物。2005年出版《魔法作文營》,2006年出版《不做教書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學革命》,2009年出版《一線教師》,2010年4月出版「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我的作文教學主張》、《我的作文教學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學故事》。先後在江蘇、浙江、山東、上海、廣州等地,上課、講座近百次。
投稿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