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白馬寺鎮310國道邊,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白馬寺的建立,與歷史淵源
白馬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當時的漢明帝巡幸到洛陽,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金人,頂有光明,以詢問群臣。在夢中,一個名叫傅毅的大臣說:「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金黃色。」聽聞此言,漢明帝派遣中郎蔡愔、博士秦景、王遵等人出使天竺。
兩年後,他們攜帶沙門迦葉摩騰和竺法蘭東回到了洛陽。這次求佛之旅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而白馬寺則應運而生。白馬寺的名字來源於攝摩騰,竺法蘭乘坐白馬,馱載經書,到達了今天白馬寺所在的地方,故取名「白馬寺」。
白馬寺的地理位置,與建築風格
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白馬寺鎮310國道邊。現存的遺址古蹟為元、明、清時所留,見證了幾個世紀的變遷。白馬寺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寺廟的特色,展現了古代建築藝術的精湛之處。寺內分為中國古建區、齊雲塔院、印度佛殿苑、泰國佛殿苑、緬甸佛塔苑等區域,每一處都散發著悠久的歷史氛圍。
白馬寺不僅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也是佛教傳播的重要樞紐之一。白馬寺建成以後,將佛教傳向朝鮮、日本和東南亞等地。白馬寺因此被譽為,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見證者。其影響力超越國界,逐漸傳入歐美,也成為旅遊的的聖地。
白馬寺的珍藏
白馬寺珍藏了豐富的佛教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釋迦牟尼佛骨舍利。現存的兩顆釋迦牟尼佛骨舍利,分別由泰國和斯里蘭卡贈送。2014年,泰國金山寺的高僧將一顆佛骨舍利贈送給白馬寺,被安置於白馬寺泰國佛殿苑的舍利塔內。這顆舍利曾在泰國曼谷金山寺的金山塔安放一百多年,被譽為泰國的「鎮國之寶」。
2016年,白馬寺再次舉行了斯里蘭卡風格佛殿的奠基儀式,時任斯里蘭卡議長卡魯·賈亞蘇里亞親自出席典禮,並向白馬寺奉送了另一顆釋迦牟尼佛骨舍利。這一系列的贈送,不僅豐富了白馬寺的文物珍藏,也加深了佛教寺院之間的友好交流。
作為佛教的「祖庭」,白馬寺也成為了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橋樑。寺內的不同殿宇和區域展示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建築風格,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與學者前來參觀研究。寺內的壁畫、雕塑等藝術品,都展示了古代佛教的藝術風貌,為後人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了寶貴材料。白馬寺同時也成為了一個熱門景點,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他們不僅僅是為了觀賞那裡的建築,更是為了領略這座古老寺廟的文化魅力。
寫到最後
白馬寺作為一座佛教寺院,不僅是佛教文化的發源地,更是中外文明交流的見證者。其豐富的文化遺產,使得它在社會中占有重要地位。未來,期望白馬寺能夠在傳承古老文化的同時,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繼續發揮著重要的文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