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行原創丨挪窩記(散文)

2023-09-08     真言貞語

原標題:周長行原創丨挪窩記(散文)

挪窩記

文/周長行

39天個人旅遊,我們共住過16個賓館。一路住下來,從這個賓館挪到那個賓館,從這個城市挪到那個城市,從這一群人中間挪到那一群人中間,從這個地區挪到那個地區,從這個景區挪到那個景區,東西南北中挪了個遍,揉在一起回味揣摩,其中的感覺那就值得說說了。

在我們老家,挪窩,叫出門,也有換個地方呆著的意思。「人挪活,樹挪死」的說法,大概也算是另一解。然而,今天我要寫的「挪窩」,應該偏重於「挪窩」引發而來的各種感覺。

第一,過客感。我們下榻的這16家賓館,都有不約而同的語言套路:你好,謝謝,再見,歡迎再來;都有風格各異的服務設施;都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服務細節,比如昆明的那家賓館每天都給我們送上一束鮮花,成都的那家賓館每天都有機器人鞠躬致禮!建水的那家賓館每天都有剛摘下來的枇杷可以品嘗等等。然而,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高興而來,快樂離開」而特意設計的。這樣的賓館住過的越多,其「過客感」就越濃烈。

第二,起點感。16家賓館,就意味著16次「住下」和「離開」,16次「落腳點」和「出發點」。如今回顧,那是我們的16次「起點」。每一次住下,無疑都是在成就一個全新的起點。事實上,每一次住下後,滿腦子裡都是「下一個景點」在哪裡的問題。都在為新的出發做準備呢。行者的落腳點,或許永遠是他的起點。

第三,流動感。每一次住下,都是一次新的更換。從鄭州換成了昆明,從昆明換成了宜良、石林、異龍湖、大理,換成了香格里拉,換成了眉山、成都;從高鐵換成了汽車,換成了自行車;從昨天換成了今天,從彼岸換成了此岸等等。不僅是換了賓館,也換了服務員,服務方式,服務效果,各種各樣的感覺也都在變換著。隨著種種變換的推進,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在更廣闊更遙遠的天地流動著。這流動,讓我們享受著生活的新鮮,趣味,甜蜜,或許也有苦澀,未來與希望。流動感產生的擺脫感,讓我們享受著真正自在、自足、自由、自信的遊歷生活,自己想要的生活,追逐著遊歷即流動的愉悅和快感。

第四,積累感。39天,是時光的積累。我們遊覽過的63個景點,是我們大飽眼福的積累。我們有幸與分散在三個省十幾個地區的四五百個戰友們久別重逢,是戰友情深的積累。我如今能夠坐下來寫出一本遊記,是旅遊生活的積累。是旅遊的積累,也是智慧的積累;是機會的積累,也是寫作的積累。

第五,「分吃」感。一個奇怪的感覺。旅遊到得意處,我就會竊喜,什麼旅遊唉,分明是在分吃大自然的麵包。美麗的大自然就是一塊巨大無比的甜蜜芬芳的麵包。莫要說遊人如織,莫要提萬人空巷,傾城而出,也莫要埋怨爆棚了呀、人擠人了呀等等!人在大自然面前,個個都是貪得無厭的乞丐!反正我就是這種感覺,見到元陽梯田,我就如饑似渴;見到都江堰,我就如饑似渴;見到異龍湖,我就如饑似渴;見到九鄉,我就如饑似渴……我的「分吃感」,就是從這一次次「如饑似渴」中而來。

一次次「挪窩」,挪出這些小感覺。說白了,旅遊就是挪窩。挪開老家這個窩,去感受或者叫「享受」(也有說是活受罪的)那一個個稍縱即逝的窩……

(寫於9月8日。圖一:與杜甫合影於成都草堂,王紀憲拍攝;圖二:與戰友合影於成都廣場;圖三:與戰友合照於彭山)

【作者簡介】周長行(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高級記者、詩人。著有長篇紀實文學《鵾鵬騰飛的地方》《大山的呼喚》《大京九解說詞》《趙忠祥寫真》《喬羽戀歌》《不醉不說喬羽的大河之戀》《大國詞人喬羽傳》《偉大的我們》《大浪淘金》;中篇報告文學《岩石歲月》《悠悠玉蘭情》《巷道雪洞》。詩集《句子的隊伍》。作品曾獲《解放軍文藝》大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91ba8cc7cd9524f5d85cac3ec5fa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