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政王載灃在清朝滅亡後為什麼就突然神隱了?

2022-09-02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攝政王載灃在清朝滅亡後為什麼就突然神隱了?

從滿人建立清政權開始,再到後來的一步步衰亡,為我們充分展現了一個封建王朝由興到衰的過程,而且清朝的滅亡標誌的不只是一個朝代的滅亡,還是中國自秦政權以來封建王朝的終結,這是一股潮流,也是一種大勢。

攝政王載灃在清朝這座苟延殘喘的「大樓」倒塌後,並沒有突然的神隱,而是辭掉了自己所有職位,回到家中過上了退休生活。他在歷史上的記載為「被迫」辭職,但好在當時的載灃已經認清了形勢,沒有去阻擋「民主大潮」,沒有像他的兒子溥儀一樣,為了復清去投靠日本人,去做分裂中國的利器。

年少有為的皇家子嗣

很多人都以為載灃的發跡是因為溥儀的繼位,畢竟沒有細心去研究晚清歷史的人,都只會在宣統年間去尋找攝政王載灃的名字,卻不會去留意還只是醇親王的載灃。在一八八三年的時候,載灃呱呱墜地,劃破天空的一聲聲嬰孩哭泣,便是醇親王府內最大的福音與歌聲。

他是在一八九零年的時候世襲醇親王,在他十八歲時,德國公使因為惹怒了義和團而被殺害,德國藉此事對清廷施加壓力,為了能夠將這件事情處理好,為了緩和兩國之間的「友誼」,清廷選中了載灃,也正是這樣的一次機遇,使得載灃在近代歷史上大展拳腳。

當時德國為了讓清政府體現「誠意」,特意要求清廷派人來訪時,必須要有一位親王級別的人參與,慈禧之所以選中了載灃,一方面因為他是慈禧太后的親外甥,地位和血統的崇高是其他親王不能比的,另一方面慈禧也考慮到了載灃的年齡尚小、血氣方剛,即使到了德國,德人出言侮辱、羞辱,載灃也是可以據理力爭的,畢竟他還是一個十八歲的親王,有著自己的個性,即使是惹出什麼紕漏,清廷也有迴旋的餘地;如果換做的是一個資格、閱歷尚老的親王,在外做事時便會有所顧慮,即使不會對德人的要求妥協,也會在做事時處處考慮,事事考慮,這便會缺少一種果斷,一種性格,難免會使其個人受氣、國家受氣。

果不其然,在醇親王載灃到達德國後,德人要求載灃向當時的德皇行跪拜禮,但是為了國家的尊嚴,十八歲的載灃據理力爭,堅決不向德皇行跪拜禮。此舉不僅使得國內臣民紛紛叫好,也讓德人對中國刮目相看。

因為當時載灃的年齡尚小,所以對於新事物都有一種強烈的好奇心,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聽到過洋人國家的神奇,為了能夠一探究竟,他便想利用此次出國訪問德國的機會,一鼓作氣的將德國周邊的幾個國家遊歷一遍,在知道了載灃的想法後,德國當局表示了強烈的反對,並阻止和攔截了載灃想要繼續訪問英國、比利時、義大利等國的想法。

為了不激怒德國,載灃在後來還是妥協了,畢竟他已經順利地完成了慈禧太后交代的任務,如果此時因為自己的私慾而重新得罪德國當局,這是一件划不來的買賣。

正是這次訪問德國的旅程,讓載灃開闊了眼界,並順利的為清政府立下一功,這為他在後來繼續成長、深得慈禧信任埋下了伏筆。

見到自己外甥順利地完成了任務,慈禧太后的心中很是高興,因為一方面載灃的歸來起到了平息德清矛盾的作用,而另一方面載灃是自己委派的人,他的順利則代表了老佛爺的用人正確,可進一步鞏固慈禧在清廷中的地位。

所以,此次任務的完成,載灃等於是在無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地位。

在光緒二十九年的時候,離載灃完成任務已經過了兩年多,他也從原本的十八歲成長為了二十歲。在他剛滿二十歲時,朝廷便將他提拔為了隨扈大臣,三年後又將他提拔為了健銳營負責人、正紅旗滿族都統。

此時的載灃還只是負責軍事上的事物,但是在後來的幾年中,他的位置和權力慢慢地走向了上升的快車道。

載灃分別在光緒三十四年、宣統年間,擔任了軍機大臣和攝政王的重要職位,特別是在宣統年間,載灃的位置可謂是極其重要,一字一句都有著很重的分量。

盛世的皇帝好當,亂世的重臣不好做

在宣統皇帝,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溥儀皇帝登基後,他的父親醇親王載灃擔任了大清朝的監國攝政王,整個王朝的命脈都緊緊地握在他的手中,他同時也明白自己所面臨的局勢,明白自己接手的是一盤什麼樣的殘局。說句難聽的,如果不是溥儀成為了大清國的皇帝,載灃很可能就不會去做這個監國攝政王,但偏偏溥儀在後來通過葉赫那拉氏太后的懿旨,成為了大清的接班人,自己就更不能再唯唯諾諾的推脫了。

每個人都有一顆登上權力巔峰的心,但就那樣一個危險的局勢而言,載灃的這個位置是不好做的。當年為了剿滅浩浩蕩蕩的太平天國運動,朝廷讓很多漢人回鄉團練,這便導致了中央的權力越來越小,地方的實力越來越大。而在這三年的執政中,載灃一方面想要穩固住國內的形勢,另一方面還是想著將兵權和勢力從地方大吏手中收回。

可地方勢力做大已經是根深蒂固的事情,載灃的努力也是杯水車薪,雖然在後來制約了威脅最大的袁世凱,但最終還是遭到了袁世凱的反撲。

攝政王的神隱和後來

「神隱」的意思是「被神秘的力量藏了起來」,具體指的是一個人從人間蒸發,沒有了音信和去向、不知所蹤等。可事實上在宣統三年後,清朝的基業垮塌後,卸任了攝政王的載灃回到了自家的大院中開始了「退休」生活。即使是在知道「張勳復辟」的行動,也沒有想要去參與的打算和行動。

值得一談的是,在載灃知道溥儀受日本人引誘去東北建立了滿洲國後,很是生氣,不僅不支持溥儀,還不停地規勸其不要聽信日本人的讒言,小心被利用。

在這期間,即使日本人花重金想要收買這位前朝攝政王,可載灃就是不為所動。

在一九五一年的時候,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攝政王,大清的最後一位權臣在北京病故,享年六十八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82301488b270a67c6c651d8088da2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