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夜話 | 醫生看病不能像盲人摸象

2024-05-11     健康報

原標題:健康夜話 | 醫生看病不能像盲人摸象

小編暖心提醒,音樂相伴更有感覺~

陳正言

臨床上,按器官分專科、亞專科是普遍現象,這對深入研究有好處,但也可能帶來籬笆效應。人是一個整體,疾病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醫生如果僅從本專科角度出發診治疾病,就容易出現誤診、漏診或診斷不明。

筆者曾接診過一名60歲的女患者。患者上腹痛反覆發作長達兩年,胃鏡檢查結果為十二指腸炎伴糜爛,用抑酸劑和胃動力藥後,患者病情稍有好轉,但並未痊癒,一段時間後,病情會突然自行完全緩解。

我仔細詢問患者病史並為她進行體格檢查,發現她的口腔內有數個小潰瘍,有些呈皰疹樣,有些呈阿弗他潰瘍樣,再仔細觀看胃鏡圖像,十二指腸球部的糜爛亦類似阿弗他潰瘍。於是,我再次詢問患者口腔潰瘍的發作特徵,原來她患口腔潰瘍已有三四年,平均1~2個月發作一次,1~2周自行癒合,曾去口腔科就診,但一直沒有明確病因,僅口服復合維生素B。近兩年來,患者的口腔潰瘍發作與癒合和上腹痛發作與緩解同步,她反覆在口腔科和消化內科就診,都沒能明確診斷。

接著,我又詢問患者有無外陰潰瘍,誰知不僅有,外陰潰瘍也與口腔潰瘍同時發作、同時好轉。我檢查又發現,患者右膝關節屈側有一紅斑性皮下結節,表面色素沉著。將上述症狀和體徵聯繫起來,一個診斷在我腦海中出現——白塞病(又稱貝赫切特病)。

根據以上的症狀和體徵,結合相關輔助檢查,患者最終確診白塞病。該病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先給患者服沙利度胺治療,複診時,患者自訴口腔及外陰潰瘍已癒合,上腹痛也緩解了。我告訴患者,這是種慢性病,治療不能一勞永逸。一般來說預後良好,但也可能合併消化道穿孔、出血、腸梗阻等嚴重併發症,必須小心。

這名患者的診療涉及三個科:口腔科、消化內科和婦科,還可能牽涉眼科。如果各個科都只按自己的思維定勢進行診治,就會造成誤診漏診,且可能多重用藥。口腔科醫生只看到口腔潰瘍,婦科醫生只看到外陰潰瘍,消化科醫生只看到十二指腸炎症,猶如盲人摸象,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患者又不可能自己分科,這就需要專科醫生具備紮實的基礎知識,並熟悉其他專科尤其是與本專科有交叉的專科。

更重要的是,無論何時,醫生都不應該忽視對患者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和病史詢問。具備系統觀,把各種蛛絲馬跡聯繫起來,才能準確找到病因。現在有些年輕醫生接診患者時,習慣於簡單詢問一下主訴,即開出檢查單,然後根據檢查報告用藥,這是不完整的,遺漏了許多重要細節和病情發展經過。這樣不僅可能造成誤漏診,長期診斷不明,甚至可能延誤治療。況且,沒有詳細的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哪有準確的輔助檢查方向?

白塞病雖較少見,但絕不是一種罕見病,在我國,該病患病率約為100/10萬,北方多於南方。如果各科臨床醫生都認真一點,具有較寬闊的臨床視野和整體觀念,又進行了規範的病史採集和體格檢查,恐怕就不會出現難以明確診斷,患者病情幾年沒有好轉的情況了。

醫生的認真與細心還會讓患者感受到被充分尊重和關注,有利於構建良好的醫患關係。

文:江蘇省如皋市人民醫院內科 陳正言

編輯:張昊華楊真宇

校對:李詩堯

審核:明睿徐秉楠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7ecf887137273a81407edc2be982a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