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菜市場的喜愛,不亞於對博物館的敬畏。
前者是地方人文與煙火氣,後者是整個區域的歷史發展和文明進程,二者結合在一起,使得這個陌生的地方變得愈發鮮活、立體,有接觸感和融入感。這是發達的網絡世界所提供不了的信息。
重慶奉節的第一站便是深入街巷,在露天的菜市場,尋覓山城的另一番所不同的煙火氣(與以往我在重慶主城區的見聞差異)。
奉節,堪稱是「重慶東大門」,東鄰巫山縣,南接湖北省恩施市。長江橫貫中部,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境內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88.3%。
整個縣城的街道也是上上下下,坡度頗大,樓與樓之間的過道天橋十分常見。
雖說此行目的是為夔門、白帝城、瞿塘峽等景觀而來。但第一站的街巷菜市場,已令我對奉節之行充滿了無限期待。
興隆巷,一條極其平凡的小巷,因人來人往和露天小攤位的場景而散發著地方人文中的最親切的氣息——人間煙火氣。
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有類似這樣的露天菜市場,它們掩藏在街巷中,在來往車輛與行人中透露著當地最濃郁的煙火氣。也許是趕集,也許是這樣的露天菜市場,不論規模大小,都在第一時間向我們提供了最真實、最實在的地方特色。
在這巷子裡還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室內市場,為朝陽農貿市場。在這市場外的街邊上,有著許多臨時的水果攤、蔬菜攤,果蔬全都擺放在竹編的籃子裡。
有趣的是,這些籃子充滿了地方特色,市面上也很少見到。攤主可以隨時挑著它走街竄巷。
而那些有固定攤位和小門面的大多是出售一些熟食、快餐。但有一家例外,在我看來頗有地方風味。無糖麥子粑、白糖麥子粑、紅糖麥子粑等,從包裝來看與粽子相似。
細看之後,這些包裝是為某種樹葉,裡面包裹著的有麥子粑、玉米粑等。價格也不貴,1.5元-2.5元。忍不住買了幾個紅糖麥子粑(與兩位好友一起),拆開之後發現它與紅糖發糕無異。吃了一口後,感覺真的和紅糖發糕差不多呢。
邊吃邊逛,這種肆無忌憚的暢快大概只有在菜市場、美食街才能體會到吧。露天之下,除了蔬菜,水果最多。
六月,桃子熟了。李子、櫻桃也上市了。這些尋常可見的水果以其鮮艷、健康的色彩給予了我無限的能量。買賣水果的攤販們也是神采奕奕,彼此間笑談的畫面成為我眼裡的一道風景。
我買了一斤蟠桃,小小的,乍看之下還以為是品種極小的小蘋果。
賣蟠桃的是一位奶奶,用重慶話稱呼則是「娘娘」,這是對長輩女性的一種稱呼。娘娘說,不買沒關係,可以拿兩個嘗嘗。但蟠桃實在小得可愛,娘娘的這一番熱情也讓我難以抗拒。
當她拿出那種較為古樸、原始的秤砣時,我內心莫名感到一陣觸動。是對舊時光的一種懷念,還是對人文質樸的欣慰?也許是勾起了我小時候的記憶吧。
秤砣歷史悠久,即便是電子秤橫行的現代社會,它仍是存在的。但我對它的記憶,只停留在了小時候。 我一直好奇如何從秤砣中辨認斤兩。
提著一斤蟠桃,又被另一個攤位的花椒所吸引了。醒目的翠綠色似乎在提醒著我,未來幾天的奉節行要做好面對奉節風物的強烈熱情的心理準備。
花椒一名,最早有文字記載是在《詩經》里。說明中國人在二千多至三千年前就已經利用花椒了,但當時的花椒並不拿來食用。古人認為花椒的香氣可辟邪,花椒滲入塗料以糊牆壁,這種房子稱為「椒房」。
花椒,川渝美食之魂。重慶花椒以江津聞名,明清時期已為貢品。在今天的重慶飯桌上,它是無法缺失、不可替代的靈魂配料。毛血旺、椒麻雞、花椒魚、花椒雞、各種火鍋等等,少了花椒,則缺失了重慶味。
我可以想像接下來的行程中,重慶風物有多麻了。但我更期待的還是奉節美食。慶幸的是,已在菜市場品嘗到一種了——紅糖麥子粑算是地方特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