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 從12年前開始。

2023-05-09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行動, 從12年前開始。

2010 年 6 月,康金勝、王麗夫婦在遼寧省撫順市投身傳統文化教育事業,至今助力家庭家風家教建設已經走過了十二個年頭,他們投入資金數百萬元,建設3000 多平方米的三座教學樓,先後免費舉辦家庭家風家教培訓班 160期,參與學習人員來自全國各地,人員數以萬計,受益者和獲得幫助的家庭不勝枚舉,被人們稱為用生命在做公益的夫婦。 康金勝、王麗夫婦知恩報恩開闢新路 從1998 年至 2009 年的 12 年間,康金勝、王麗商海遨遊,企業做得風聲水起。他們利用長白山系龍崗山脈深山裡優質水源建立了礦泉水公司,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企業家。一家人衣食無憂,生活早已步入小康。

為了感激改革開放的好政策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康金勝夫婦經常參加捐資助學、敬老愛老等公益活動。回報社會的同時,他們開始愛上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並用《了凡四訓》、《群書治要》、《弟子規》、《養正遺規》、《孝經》等儒家經典指導生活和經營。他們用傳統文化審視當下社會現狀,發現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家庭功能弱化、家教工作缺位、家風文化斷層等衍生出來的誠信缺失、信仰迷失、道德淪喪等問題日漸突出。

抗日英烈武漢卿

「我姥爺是著名抗日英烈。向他學習,報效國家的理想,從小 就在我心裡紮下了根。我們一定要在弘揚傳統文化、搞好家庭家風家教建設方面為社會做點貢獻。」康金勝說:「經營企業的時候,我就立下了志向。"

全國公益巡講宣講活動現場

全國公益巡講宣講活動現場

2009 年 9 月,中華傳統文化論壇彙報團來撫順舉辦公益論壇。本來是由一位企業家牽頭出資承辦,但他正在南方洽談生意一時趕不回來,便推薦康金勝夫婦承辦論壇事宜。

康金勝夫婦相繼精心組織了撫順市首屆傳統文化公益論壇和公民道德教育論壇,在被稱為雷鋒第二故鄉、雷鋒精神發祥地的撫順引起轟動,不少市民因為沒有得到門票,一直站在會場外聽完報告,甚至冒雨等候而不肯離去。在廣大市民的強烈要求下,第二次公益論壇由原計劃的四天延長到七天。論壇結束時,現場有的聽眾直接上台分享心得,懺悔自己曾經走錯的人生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雷鋒精神形成完美交融,一如汩汩清泉沁人心脾。事實有力地證明,傳統文化教育真的能夠幫助人,真的能夠改變人。康金勝、王麗夫婦帶領一批因傳統文化公益論壇而加入的志同道合的人,毅然走上弘揚傳統文化、從事家庭家風家教建設之路。

辛勤耕耘 收穫果實

康金勝老師授課

2010年6月6日,康金勝夫婦租賃寫字樓開辦報恩堂,講授《弟子規》等傳統文化課程。本地和外地求學者紛至沓來,報恩堂從一間能容納20人的教室到租用12間教室,還是人滿為患。三個月後他們成功舉辦了落實《弟子規》孝親活動。學習和踐行《弟子規》給人們帶來的巨大轉變,使康金勝夫婦信心倍增。隨著更多人彙集到弘揚傳統文化的團隊之中。

2011 年,他們報請相關部門批准,註冊成立了撫順市傳統文化研究會。2012 年,他們的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活動影響力更強,覆蓋面更廣,租借的教室容納不了越來越多的求學者。康金勝夫婦決定大興土木,修建學堂。撫順市傳統文化學校校址選定在撫順市順城區會元鄉馬金村山陽屯。

嚴峻的考驗來了,當年 4月 22 日開工奠基,平地起高樓,談何容易?康金勝夫婦變賣資產。轉讓生意換取的數百萬元全部投入施工建設,不為自己留一分錢!為了節省開支,他們與施工隊伍夜以維日勞作,康金勝半年多吃住在工地,瘦小的王麗在現場支起爐灶,升火蒸饅頭、炒菜,做好後勤保障。康金勝夫婦感動了各界愛心人士,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眾人拾柴火焰高,在這座山坳里陸續建起三座樓房,學校教學設施和功能不斷完善,慕名而來的人們見識了一個與以往印象中完全不一樣的學校吃飯不花錢,而且飯菜質量較高。我了完成達到這一標準,學校在山陽屯租種了60多畝土地,不施用農藥化肥,種植了玉米、小米、大豆和各種蔬菜,既豐富了師生和義工的餐桌,也成為很多人想得到的無公害禮品。住宿不花錢,讓你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你只要帶著行李,學校就提供衛生、整潔和舒適的住宿條件。學習不花錢,不僅不收學費,書本也免費。

學校的教材是《弟子規》《論語》《禮記》《了凡四訓》等儒家經典,教法是古聖先賢的教誨與學以致用相結合,講倫理、講道德,用忠孝悌義信規範五倫關係。他們創造了多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如把孟子的「四心」教育運用到培訓實踐中,令人內心生起慚愧和羞恥之心,從而知錯認錯改錯,孝敬父母利益社會。

2013年以來,撫順市傳統文化教育學校每期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名學員,學習周期少則一周,多則三個月甚至更久,僅長期駐校義工和學員就超過150人,冬夏令營高峰期接納學員超過300 人。

行動,從十二年前開始公益助推傳統文化教育,供養日益龐大的求學群體,康金勝夫婦經濟上入不敷出,捉襟見肘。於是,他們著手興辦產業,相繼成立唐裝廠、陶公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靠經營所得和愛心人士捐贈維持學校運營。看到許多人通過學習傳統文化,走出焦慮、迷茫,重拾生活和工作信心,找到人生幸福,康金勝夫婦堅信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救贖人心、純凈民風、明德樹人的精神良藥,這成為支撐他們矢志不移堅持下去的動力源泉。

2011 年10月的一天,21歲的田雨來到了報恩堂學習。他不知道,這一次學習會改變他的一生。他從小到大,父母經常爭吵不休。後來,父親患上嚴重的強直性脊柱炎,癱瘓在床,母親得了腦血栓。家庭的不幸和諸多不良生活習慣,使其成為問題少年,還患上了精神病,高中也讀不下去了。面對這樣一個家庭風雨飄搖、心靈晦暗冰冷的少年,康金勝、王麗滿懷愛憐地留下他,還將他的父母接到學校,照顧他們直至雙雙離世。田雨在這裡認真學習了7年,嚴重的精神分裂症痊癒了,現在已成為一名出色的新媒體製作者。

來自黑龍江鶴崗的詹冰秋對生活和家庭陷入了絕望。她的丈夫王清濤吸毒9年,常年不回家一回家就用刀砍她。孩子極度自卑,為此她搬家 20多次,對生活失去了念想,多次想跳樓自殺。2018年8月,詹冰秋在網上搜尋,發現撫順這所傳統文化教育學校可以「改變命運」,就先來到學校試著參加學習。沒有想到,不久她丈夫也來了。一家人在這裡學習了半年,又做了長期義工鞏固學習成果,最終丈夫戒掉了吸毒惡習。北京一位從事11年戒毒工作的專業人士無論如何不肯相信,但是就是這所傳統文化教育學校創造了這樣的奇蹟。詹冰秋說,丈夫戒掉毒癮後完全變了個人,目前他在廣西經營正當生意,家庭生活步入正軌。她感激地說,是康金勝、王麗夫婦救了她和丈夫,使她的家庭重獲和諧幸福。

康金勝、王麗夫婦

曾經身染惡習,經過傳統文化教育學校學習由壞變好的例子數不勝數。位於撫順北郊山陽屯裡的這所學校聲名鵲起,受益者紛紛說,他們在這裡學習的收穫千金難買。在這裡學習後,很多人都以能夠留下來繼續學習或者做義工為榮。吉林白城的姜善博一家三口,帶著癱瘓的岳母長期生活在學校,兒子在這裡戒掉網癮,到北京找到了很好工作。姜善博說:「感恩學校,我要跟著康金勝弘揚傳統文化,為家庭家風家教建設出把力!"

康金勝、王麗夫婦秉持至誠之心,堅定不移弘揚傳統文化、推動家庭家風家教建設,受到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2017 年,康金勝增補為遼寧省雷鋒研究會理事。2019 年,當選為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傳統文化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學校成為常務理事單位會員和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培訓基地。撫順市政法委維穩辦與撫順社會科學研究院組成課題組,歷時三年,記錄康金勝夫婦辦學事跡、經驗及成果案例,撰寫的《在維護社會穩定中,引入心理干預機制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一文,榮獲2017 年度遼寧省維護社會穩定調研成果一等獎。

回望12年弘揚傳統文化的歷程,康金勝夫婦百感交集。康金勝說:「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開啟了新的更有意義的人生!放下經營不錯的產業和已有的安逸生活,投身公益事業,我從未後悔。現在,做生意的不少我一個,可弘揚傳統文化和助力家庭家風家教建設的人太少了。儘管我們的力量有限,但總得有人去做才行。我願意以畢生的精力從事傳統文化教育,能挽救一個人是一個人。"

「2017 年,我們被某個現已下架解散的網絡媒體通過斷章取義的報道中傷攻擊,並引發公眾關注和熱議。經過此事的磨礪,我們更成熟了。現在我們做的就是找不足、補短板。但是,我們弘揚傳統文化、助力家庭家風家教建設的腳步絕不會停下!」王麗接著說道

他們仍在逐夢路上,並且迎來了好時光2021 年3月 13 日,康金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亟需立法保護》獲評全國兩會企業家場外建言「最具價值建言」獎。這一年,他們與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主任劉余莉合作,推廣治世之寶典《群書治要》,在北京舉辦四屆文化沙龍公益活動;

這一年,他們加入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在研究會領導下成立家校社共育指導委員會,註冊了人文傳媒網,有了更大的平台和發展空間;這一年,他們發起「百人千場新時代家庭家教家風」全國公益巡講活動,已在北京、深圳、廣西、雲南等地進行了十場巡講。

人生有方向,生命放光茫。康金勝、王麗夫婦身體力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家庭家風家教建設,儘管歷經坎坷,步履蹣跚,但是他們心繫萬家幸福,摒除私心雜念,他們的行動更有底氣,腳步更加鏗鏘有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7305098fde9ba141c56d8948a1fcc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