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陸地上,獵豹是名副其實的「速度之王」,在捕獵時,它們最快速度可達120公里每小時,所以單純的從速度上看,被它看上的獵物幾乎插翅難逃。但事實上,儘管有如此快的速度,獵豹也只是食肉動物中捕獵成功率第二的動物,失誤率接近一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食肉動物狩獵成功率「老二」獵豹
獵豹是貓亞科獵豹屬下唯一一個現存的物種,起初,它因為外觀和體型被放入了單獨的亞科下-獵豹亞科,隨著遺傳學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它與美洲獅有著比較近的親緣關係,所以才被放入了貓亞科下,不過,由於它的演化在貓科中獨樹一幟,所以才有了一個新的貓亞科下的屬-獵豹屬。
貓科進化樹
當然,獵豹早期的分類之所以出現了較大的偏差,主要是因為獵豹與豹亞科下的花豹、美洲豹長得有些相似,但其又因為不會像大多數豹亞科動物那樣吼叫,所以才有了單獨的亞科。
不過,獵豹與花豹外觀接近其實是趨同演化,而且事實上它們的斑點也有很大的差異,最明顯的就是獵豹身上黑色的斑點是實心的,而花豹是斑紋,像梅花的形狀,而且會不會吼叫也不能作為是不是豹亞科動物的依據,比如雲豹、雪豹就不會吼叫,但它們依然是豹亞科動物。
而獵豹之所以成為了獨立的科,與它特殊的進化有很大的關係,作為一種貓科動物,它捨棄了強大的咬合力、尖利的爪子、強壯的肌肉,變成了一個奔跑的「機器」,成為了陸地上速度最快的動物。
但儘管獵豹的速度快過所有的獵物,它的捕獵成功率平均也只有58%,是食肉目下捕獵成功率第二的動物,排在第一的是看似不起眼的一種「貓」-黑足貓。
在現存的食肉動物,斑鬣狗通常會被認為是捕獵成功率最高的動物,在網上甚至有文章說它的捕獵成功率高達85%。但其實,根據動物學家們對南非多個保護區的斑鬣狗的研究發現,斑鬣狗個體的捕獵成功率只有26%,鬣狗群的捕獵成功率也只有46%,比狼群的捕獵成功率要高很多(14%)。
而一些大型的食物鏈頂端的猛獸,比如獅子、老虎、北極熊,它們的捕獵成功率也低的可憐(獅子20-25%,老虎10-30%,北極熊15-20%),我們上面提到的黑足貓捕獵成功率竟然達到了驚人的60%,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黑足貓是一種小型貓科動物,平均體重只有1.6公斤左右,比家貓都要小一些,它們主要分布在非洲的稀樹草原和半荒漠地帶。它的捕獵成功率其實與它的習性以及所處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首先,黑足貓主要的獵物以嚙齒類動物和鳥類為主,占比高達99%,而貓抓老鼠本身就有極高的成功率,這拉高了它的捕獵成功率總值。
其次,黑足貓是晝伏夜出的動物,而在荒漠地帶和稀樹草原上,鳥基本都是白天活動的,晚上它們會在灌木叢等低矮的植物上休息(高大植物極少),在夜晚,擁有夜視能力和極強嗅覺能力的黑足貓能輕鬆找到鳥的棲息之所,輕鬆捕殺,這個成功率幾乎是100%。
因此,黑足貓的捕獵成功率與它的獵物較小,密度較大以及習性有很大的關係。
從這個角度來看,捕獵成功率高達58%的獵豹確實要感謝它的速度,畢竟羚羊這種動物靠的就是速度,但是在獵豹面前就有些不夠看了。不過,從它的成功率可以看出,獵豹出擊失敗了也有42%,可見,雖然羚羊速度比不上獵豹,但是它一定有著自己躲避獵豹的方法,下面我們具體的來說一下。
羚羊和獵豹
為了獲得極致的速度,獵豹的利爪變得不能自由伸縮,始終露在外面能夠獲得更好的抓地能力,所以利爪變鈍爪。同時,獵豹的骨骼輕盈,承受能力變差,肌肉也放到了與腿相關的地方,這使得它們的咬合力也大大降低(跟狼差不多),因此,同體長下,花豹比獵豹重了接近一倍,這讓花豹有了單殺斑馬、角馬等體型較大的食草動物的能力。
而獵豹就只能獵殺一些體型較小的獵物了,其中羚羊就是它的主要獵物,當然羚羊也有很多種,它們大小不一,比如非洲大羚羊的體型接近非洲水牛,平均體重600公斤左右,這顯然不是獵豹能夠駕馭的。
在獵豹捕殺的羚羊中,占比最大的就是黑斑羚了,黑斑羚是非洲大草原上最常見的羚羊之一,又稱高角羚,這是一種體型中等的羚羊,成年雄性的體重在65公斤左右,雌性平均體重在50公斤左右,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臀部到後腿有一道明顯的黑色條紋。
上圖為雄性黑斑羚,雌性無角
高角羚是速度最快的食草動物之一,它們的最快速度可達90公里每小時,在逃生時平均速度在75-90公里每小時之間,所以獅子多為圍追堵截的方式捕殺它們,花豹則主要靠伏擊。
但是, 獵豹就不同了,它速度完全夠用,所以獵豹除了會藉助草木接近外,一旦離它們只有十幾米就開始爆發追逐了,按理說,高角羚是跑不過獵豹的,為何獵豹捕殺它們的失敗率依然高達42%呢?有三個主要的原因。
第一:覓食環境。高角羚是一種比較聰明的羚羊,它們雖然也分布在大草原上,但是對覓食地點的選擇是有講究的,除了中午最熱的時間段它們會躲在一些樹木底下休息外,其他時候都是在一些有較高雜草的地方覓食的,這些雜草是一種天然的保護,能夠讓遠處的獵食者很難發現自己。
而且這種環境對於食肉動物追擊捕獵來說並不友好,容易被植被遮擋失去目標。
第二:高角羚的逃跑方式。如果是比直線加速,陸地上沒有一種動物可以跑過獵豹,作為獵豹的主要獵物高角羚顯然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既然跑不過,那就在奔跑方式上下一點功夫。
在奔跑時,高角羚會利用自己的跳躍力(3米高,水平移動10米),跨越一些障礙,比如枯木、其他的大型動物、觀光車等,這樣獵豹是跳不過去的,高角羚就能逃生了。
其次,高角羚在奔跑時總是兩條前腿先落地,同時後腿用力往後蹬,這一招很好用,因為獵食者就在它的後方,一旦蹬上在極快的追擊速度下,獵豹就會受傷,即便不受傷,獵豹也會降低速度。
最關鍵的是,高角羚的奔跑並不是直線,而是不斷的變換方向,這使得獵豹很難快速的將其捕獲。
第三:獵豹的弱點。獵豹雖然是陸地上的速度王,但是極快的速度會在體內產生大量的熱,同時會消耗大量的能量,這就註定了獵豹只有爆發力,沒有耐力。根據動物學家們的研究發現,獵豹追逐獵物通常不超過1分鐘,此時它們就要停下來,讓自己快要「爆表」的心率穩定下來,同時身體的熱量儘快的散去。
這時獵豹會進入一個連一隻非洲野犬都打不過的虛弱期,恢復需要十分鐘左右,所以,高角羚也是發現了獵豹這個特點,才跟它用不同的方法周旋,只要熬過了這一分鐘,那高角羚就贏了。
「悲催」的獵豹
獵豹的捕獵成功率雖然高於獅虎,但是為了速度它犧牲了太多了,尤其是高速奔跑後的虛弱期,像獅子、花豹以及斑鬣狗就是趁著這個機會去攻擊獵豹,在這種情況下,獵豹只能扔下獵物逃命,據統計,獵豹的獵物約有50-60%是在虛弱期被其他食肉動物搶走的,所以獵豹又被稱為「打工豹」。
其次,獵豹的幼崽也受到了其他食肉動物的威脅,據統計,有約90%的獵豹幼崽死於其他獵食者的襲擊,正是因為這兩個主要原因,如今的獵豹已經成為了瀕危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