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桶跑路」,這是近年來流行在網際網路上的一個網絡名詞,形容的是在各大製造業工廠中工作的年輕人在受不了工廠里枯燥的工作後直接走人的現象。
在走人的時候,這些年輕人不會選擇走正常的離職程序,他們甚至連工資都不要了,把自己的毛巾牙刷往塑料桶里一扔就閃人,仿佛乾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一樣,因此「跑路」這兩個字形容起來特別合適。
他們的離開可能是因為工作的繁瑣和收入的不對等,也可能是因為和管理人員的不對付,但更多的是這三者之間的交叉問題,多種惱人的因素疊加在一起迫使這些年輕人迅速跑路。
背後的底層邏輯
製造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的行業,這個行業得以立足的基礎就是大量的廉價勞動力。
用著名的電子廠富士康來舉例,為了支撐蘋果手機每年高達兩億部的出貨量,每個富士康工廠都有幾十萬工人。
為了拿到科技巨頭的訂單,工廠會壓低自己的報價,但是工廠也要盈利,因而讓工人的勞動價值來買單。
這些工人的薪資與他們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工作時間極不對等,長久下去員工對工作的滿意程度是直線下降的。
這些人在流水線上重複著機械的工作,將自己的青春與夢想埋藏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把自己對於未來的希冀拋到腦後,為的只是廠里的加班工資。
但是當加班工資都少得可憐的時候,就會出現「提桶跑路」的現象。
改革開放前期,大量的外國企業來華投資建廠,由於沿海地區的地理位置好、經濟發達,再加上政策好,許多工廠在沿海地區鋪陳開來,吸引著全國的奮鬥青年。
年輕人們響應著國家的號召,紛紛來到沿海城市打工,但是大多數人屬於沒有學歷沒有技能的人員,所以首選便是進廠,製造廠里包吃包住的條件也是一個巨大的吸引條件。
那個時候國內憑藉著低廉的勞動力迅速搶占了雇用市場,這也讓中國的製造業迅速崛起,但是如同在工地上揮灑汗水的建築工人一樣,這些廠里的小哥們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
資本家們紛紛認為工人是最不值得討好的對象,他們會選擇花上大價錢去請一個高管和技術人員,但是絕對不會在今天的晚飯里給工人加一個蛋,工人在這種地位低下的社會裡積怨已久。
如果說上一輩在工廠里的打工人是忍辱負重的話,今時今日的工廠打工人則是無所謂的態度,甚至有些時候還有著遊戲人間的樂觀。
90後和00後即便是沒有富裕的家庭背景,但是他們可能是自建國以來受教育程度和眼界最大的群體,受益於經濟的全球化和網際網路的發展,年輕人們的成熟年齡在逐漸降低。
他們的父輩會經歷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和五十知天命,但是現在的年輕人不會了,他們一生下來就可以立了,十歲左右就不惑,不到二十歲就知天命了,在這樣的心境下,讓他們如何去奮鬥呢?
這也就是年輕人逃離工廠,提桶跑路的底層邏輯,反正工作也是一個樣,不工作也是一個樣,還不如瀟洒一點,不爽就走人!
不想反抗,選擇躺平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出現了完全不同的兩代人——「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海明威和傑克·凱魯亞克也是完全不同的人。
海明威是文壇硬漢,他的硬朗和永不服輸的鬥爭精神就算擺在歷史上來看也找不出幾個比他更牛的,但是就是這麼一個人,他的作品中卻充滿了對人生、社會的迷茫和不安。
可是,那本讓海明威獲得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老人與海》卻將樂觀精神和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描繪得淋漓盡致,因此海明威引領的「迷惘的一代」雖然打著「喪」的旗號,但是內核卻是高度的理想主義精神,他主張一生不斷奮鬥。
而凱魯亞克提出的「垮掉的一代」則與之相反,他主張的是不承擔任何社會上的責任,以玩樂為終極目標。
這樣的觀點似乎與大多數主流價值觀相悖,但是凱魯亞克的主張並沒有反人類,甚至與安提斯泰著名的「犬儒主義」哲學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凱魯亞克生活的年代剛好是二戰之後的美國,剛剛打完仗,殘酷的戰爭在許多人的心中留下了抹不掉的傷痕,但是回歸到和平年代的枯燥生活讓大家也頗感不適,那麼選擇玩樂也不失為一條好的道路。
這一點與上文提到的那些從廠里「提桶跑路」的年輕人很像,既然無法逃脫社會責任,不如選擇躺平,反正就算是好好工作好好奮鬥,生活也不會有多大的起色。
未來在哪裡
當然可以選擇躺平,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有什麼不好的,躺著啃老或者去做日結的工作,每天的時間都拿來玩樂,也能自己養活自己。可是這樣的生活是沒有尊嚴的,其中還有個深刻的問題。
問題在於年齡,五十歲和二十歲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在二十歲的時候完全可以由著自己的性子亂來,但是到了五十歲,誰有這個勇氣去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
生活中有這樣的人,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勇氣的。凱魯亞克開闢出了一條所謂的「躺平道路」,但是這僅僅是大家所目睹的表象。
實際上,凱魯亞克和海明威是一樣的人,他只不過是選擇了一條更為洒脫不羈的路,你只看到他酗酒厭世,但是沒人看到凱魯亞克在用自己整個生命去對抗當時那個虛無的社會。
不然,這位偉大的美國作家也不會在《達摩流浪者》里寫出那句著名的話:「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這些「提桶跑路」的年輕人總有一天會明白,當初提著桶跑得越快,生活賜予你的禮物就越少,年輕時候偷過的懶,總有一天會還回去的。
中國有句古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年輕人還是要奮鬥,要與命運作鬥爭,就算前路坎坷滿是荊棘,就算是敵眾我寡,也要具有永不放棄的鬥爭精神,因為,也許只有這種精神,才是對抗世界最有效、最有尊嚴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