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家訓》中說過:「積財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給子孫,子孫未必能讀;積陰德於冥冥中,以子孫長久之計。」把錢財留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得住,把書留給子孫,子孫未必能讀,只有積德給子孫,才是真正的替子孫後代著想。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在《了凡四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在福建莆田一個姓林的家族裡,祖輩中有一個老太太很喜歡做善事。她經常製作粉團給沒錢吃飯的人吃,只要有人向她要,她就會立刻給人家,從來沒有表現出厭倦的樣子。
有一個窮人,每天都會向她索要六七個粉團。林老太太每天都給他,堅持了三年都沒有改變,沒有一點厭煩。因為老太太的善心,林家的子孫後代每一代都有人中進士,地位顯貴,以至於福建竟有一句「無林不開榜」的民謠。
林老太太的善心,積下了厚厚的陰德,世世代代子孫都受到這份陰德的護佑。林老太太每天常做善事幫助別人,不求任何回報,家中晚輩從小看在眼裡,記在心中,無時無刻都在受教化。
這就是教育,為人父母、為人長輩,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時刻都在影響著孩子。父母長輩做事的態度,與人相處的方式,孩子都在學習模仿。有人曾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如果父母每天抱著手機刷視頻,懶惰,不上進,又怎麼可能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做一個努力向上的人呢?如果父母常常抱怨家人,抱怨事事不順自己的心,孩子又怎麼會遇事積極樂觀,心胸豁達呢?
有這樣一個家庭,父母都在外工作,爺爺奶奶帶著孩子。奶奶對這個孩子非常嬌慣,什麼都聽他的,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爸爸媽媽偶爾回到家裡,這個孩子的爸爸和爺爺一言不合就會喊起來,媽媽看奶奶的教育方式不對,又不聽勸,心中全是不滿和抱怨,轉過頭來對孩子更多的是要求和管教。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出現了嚴重的問題,當有一天這個孩子長大了,他開始跟爸爸媽媽頂嘴,跟爸爸喊著說話,,父母說什麼都不聽。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像畫筆一樣,每一筆都畫在孩子純真的心上,一旦畫上,即使怎樣抹去都會留下痕跡。
中國自古以來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很多家訓,從《顏氏家訓》到諸葛亮的《戒子書》,從司馬光的《訓儉示康》到《曾國藩家書》,一封封書信,一本本著作,無不體現著先人對子孫後代的期許和寄託。
曾國藩說過,假如孩子不經歷苦難,是不能成材的。給予孩子再多的財富,不如教導孩子學會自強不息,自力更生的能力。
漢朝建立初期,漢高祖劉邦分賞各位功臣,蕭何功不可沒,所以劉邦賜予他很多肥沃的良田。但蕭何堅決不接受,反而要的是貧瘠的土地。劉邦很疑惑,蕭何說:「貧瘠的土地可以督促子孫勤勞耕種,懂得節儉。但肥沃的封地,孩子就容易變得好吃懶做,長此下去家族就會沒落。」果不其然,一百年過後,原來一百多位功臣的家族大都已沒落,但蕭何的家族卻依然興旺。
所以說父母的德行會影響孩子未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好,可是並不知道怎樣做才是真正為孩子好,好孩子是一個果實,想要得到好的果實,就要種下好的種子,種下善的種子,有一顆善心,多做善事,多幫助他人,讓人感覺到幸福、快樂、和健康。善心就是肥沃的土地,常常去做善事,種善的種子,一定會得到美好的果實,作善降之百祥,願人人善心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