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一直都不是很受家長的重視,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中考分流政策被提出。
如果學生在初中的時候不努力的話,很有可能被分流出去,這就意味著學生和高中無緣了。
在家長心中,能夠考上高中就相當於半條腿邁入了大學,但隨著大家對教育的重視,參加高考的學生人數也越來越多,學生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考上了高中並不代表著就能考上大學,因為高中的學習壓力是非常大的,知識點的難度也比較大等等。
綜合因素導致學生的成績越來越不好,但很多家長都相信「不到最後一刻,就會有翻盤的可能」。
其實這沒有錯,但大多數高中生都不太適用於這句話,除非學生的有很強的學習天賦,而且在老師心中,學生有沒有大學命,在一開始就能開出來。
學生有沒有「大學命」,從這兩科成績中就能看出端倪
對於學生的學習問題,班主任老師是最有發言權的,而且班主任老師帶過一批一批的學生,經驗非常的豐富。
同時也可以通過學生的成績判斷出學生是否能考上大學,對於學生有沒有「大學命」這件事,班主任老師表示主要就看這兩科成績。
到了高中,大多數學生對於數學和物理這兩個科目都十分的頭疼,因為實在是太難了,學生自己就放棄了學習,導致偏科。
而這兩科就是決定學生能否上大學的關鍵,首先說說數學,從上小學開始,學生們就開始接觸數學。
但是小學和初中的數學是比較簡單的,但是等到了高中,數學的難度是非常大的,而且公式和概念越來越多。
有很多相似的概念和公示,學生很容易混淆,考試的時候自然就做不出來,而且高中的數學需要學生有很強的思維邏輯能力。
尤其是現在出題越來越靈活,學生要是公式概念掌握的不好,思維能力在差點,是很難把題目做出來的。
而且數學也是一個比較極端的科目,好的是真好,每次考試成績都在140往上,甚至還有考滿分的。
不好的也是真不好,連及格都到不到,每次考試成績都是六七十分,一個科目的分差就能達到至少50分,學生之間的差距一下子就拉開了。
再來說說物理,在新高考模式下,很多學生為了將來能有更多的專業可選,在明知之間不擅長物理的情況下,也依然選擇了物理這個科目。
物理這門學科是一個偏重實踐的科目,但是很多學校條件有限,並不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全靠老師講,學生想像,在加上教學進度比較快。
沒有天賦的學生很難把物理這門學科學好,一開始的基礎就不好,到後期也沒辦法進行能力提升,成績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且換句話說,學生在面對數理化的時候,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蒙都不知道從何蒙起,不想文科只要沾點邊就會得分。家長要重視別不信。
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兩科成績不好,學生就一定考不上大學
凡事都不是絕對的,數學和物理這兩門科目成績比較差,學生也可以通過擅長的科目來彌補。
比如學生數學不好,只能考70分左右,但是語文成績比較好,就可以來彌補數學分數,但前提條件是,學生的語文成績要特別的優異,能考出120或130的成績才可以。
但很少有學生能做到這樣,所以學生還是要努力學習這兩個科目,最起碼也要達到及格的分數。
要想提高數學和物理成績,學生可以從這兩方面入手
對於這兩個科目,刷題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在刷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也能熟悉題型,掌握作答技巧。
不過在做題的過程中,學生也要善於思考,不要一碰看起來複雜一點的就放棄,有些題目只是看起來複雜而已,要認真思考,總結,學會舉一反三。
還要學會利用錯題本,很多學生都有錯題本,但是卻不會用錯題本,只是把自己做錯的題目整理下來,卻從來不翻閱。
數學和物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同一類型的題目,解題過程和思路都是差不多的,只要學會了模板,以後在遇到這類題目時,就會得心應手。因此錯題本不僅要積累更要多翻閱。
話題討論
你覺得這兩個科目是決定學生能否上大學的關鍵嗎?歡迎大家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