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俗語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人的命運都是由上天註定好的,命中的許多事情都身不由己,比如生老病死。平常人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大多數會被激發起求生的意志。
只有極少數的人會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除非有些人已經看透生死,並且在自己已經無藥可救的情況下才會作出這樣的選擇。從另一層面看,這些人想法雖然偏激,但也包含著大智若愚。
徐茂公是大唐開國將領之一,是與李靖齊名的人物。他在晚年病重的時候,面對唐高宗送來的藥,竟然直接倒掉。旁人不解的問他為何要這樣做?而他的回答有種看透生死的含義。
隋唐末年,十七歲的徐茂公在天下大亂之際選擇投身軍營,加入了翟讓的軍隊中。翟讓是瓦崗軍的首領,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一窮二白的,為了壯大隊伍,徐茂公向他建議去宋、鄭兩州的御河上去擄掠財物來充當軍費,之後軍中果然士氣大增。
隋朝將領張須陀前來討伐瓦崗軍,翟讓嚇得想要逃跑,徐茂公勸阻了他,並親自帶人與兩萬隋軍交戰,而且還斬殺了張須陀。後來還勸說翟讓投入李密的門下,使得瓦崗軍實力得到提升。
年紀輕輕的徐茂公就能有如此謀略已經是不簡單了,瓦崗軍能成為農民起義軍中的佼佼者,跟他是息息相關的。當年河南和山東發生洪澇災害,饑民被餓死的高達上萬人,隋煬帝對災情不管不顧。
而徐茂公也一路高升,官拜右武侯大將軍。後來李密被王世充打敗,徐茂公勸告李密率領殘餘部下歸順唐軍。
之前徐茂公一直幫李密管轄其地盤上的大小事宜。歸順唐朝之後,徐茂公將管轄範圍中各州郡名稱數量還有軍民戶口整理好拿給李密,讓他去獻給李淵。
徐茂公原名徐世績,字懋功,賜姓後稱為李世績,李世民登基後,為規避他的名字,改為李績。
徐茂公這一路走來是十分順遂的,但也都經不過命運的安排。自從李密反叛朝廷之後,李唐皇室就對瓦崗軍產生了不好的印象,從而面對徐茂公的時候,也時刻對他有所提防。
戰功累累
徐茂公曾跟隨李世民出入沙場征戰數十年,為擴大李唐的版圖立下汗馬功勞。他從戎這麼多年幾乎無敗績,再加上具有調兵遣將的謀略才能,使得在平定四方的過程中屢立戰功。
因此徐茂公也被李世民列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名第二十三。不過很多人都為他的排名而憤憤不平,他們覺得就徐茂公的功績不應該排那麼靠後。
白道大戰過後,突厥被打敗,遂在沙漠的入口處紮營。突厥知道李唐派了戰神過來,自覺肯定不是對手,於是便遣使過來講和。可是李世民下了命令,這次一定要給突厥顏色瞧瞧,所以是不可能談和的。
不過徐茂公卻看到了一次絕佳的機會,他用韓信滅田橫時候的謀略,讓大唐的使者唐儉假意去跟突厥講和,徐茂公和李靖則帶兵隨後跟進來個偷襲。
這下頡利可汗只能乖乖的投降,其他部落的大酋長看到王都投降了,於是便紛紛獻上誠意。就這樣,徐茂公帶上俘虜的五萬突厥人凱旋而歸。
此後李世民讓徐茂公鎮守在并州長達十六年,他在這裡兢兢業業,贏得百姓的稱頌。遠在長安的李世民都對他嘉獎不已,說徐茂公駐守在那裡宛如長城一般堅不可摧。
一次徐茂公生了重病,聽說要用鬍鬚燒的灰來治療,李世民二話不說就剪下自己的鬍鬚給他治病。徐茂公當時被感動得一塌糊塗,但李世民卻說:「我一切都是為了國家,你不必千恩萬謝」。
這句話看似感謝徐茂公的付出,但實際上卻有點冰冷,這樣暴露了李世民對徐茂公的態度,始終是把他當成一個工具人對待。
雖然李世民跟徐茂公不是很親近,但卻依然重用他。李治被立為太子後,他還讓徐茂公去輔佐,並且委託他幫太子輔政。
同時李世民也知道徐茂公是個容易心軟的人,所以為了讓徐茂公對李治有所感激,李世民將他貶到外地。並告誡李治,等他登基後再將徐茂公給徵召回來。
李世民的舉動也說明了他對徐茂公並非完全信任的,這種情況徐茂公不可能看不出來。他也覺得自己很憋屈,明明沒有二心,只因為身份的關係就被忌憚這麼多年。
晚年他病重的時候,自覺天命已到,所以開始拒絕服藥。唐高宗派御醫熬好了藥給他送過去,可當太醫一走,他就吩咐家人:「把藥倒掉」。
徐茂公說:「我本是一個農夫,因為得益於聖明的君主才有了今天的榮華富貴,如今我年近八十,壽命也應該走到盡頭,就不該再用醫藥來苟活下去」。
想必經歷了朝堂中的浮浮沉沉,還有君王之間的互相猜忌,徐茂公早已大徹大悟,對自己的一生給予了「過度占取」的結論。他認為自己本不應該擁有這麼多,是君主厚待的,對此已經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