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和浩特9月3日電 (記者 張林虎)「201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301.6億元,人均GDP由1952年的194元增長到2018年的41573元,城鄉居民人均銀行存款由1978年的24元增加到2018年的2.37萬元。」9月3日,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長郝茂榮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通遼專場新聞發布會」上如是表示。
通遼地處內蒙古東部、科爾沁草原腹地,是我國蒙古族人口第一大市,是中華文明三大源頭之一的「西遼河文明」核心區域,「敖包相會」從這裡傳唱大江南北,素有「中國安代藝術之鄉」「科爾沁民歌之鄉」「烏力格爾之鄉」等美譽。
據郝茂榮介紹,通遼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1978年的423元和151元,增加到2018年的31936元和13797元。家庭消費已由「老三件」「新三件」升級為住房、汽車、出國留學和旅遊,全體居民恩格爾係數26.27%。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通遼不僅經濟實力提升跨越,城鄉面貌同樣發生了巨變。如今,通遼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1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近20平方米,農牧民住房基本實現磚瓦化,人均擁有住房面積30平方米,行政嘎查村全部通瀝青(水泥)路、通班車、通電、通郵,近95%的行政村通寬頻。
與此同時,通遼還形成了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實用便捷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758平方米,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標準化、均等化建設走在內蒙古前列,少數民族文化得到保護和傳承。
「我們在全區率先實現蘇木鄉鎮、中心嘎查村幼兒園全覆蓋,民族教育優先發展,旗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部通過國家評估認定。嘎查村衛生室基本達到標準化建設水平,旗縣級醫院整體達到二甲以上水平,公共體育場館和全民健身場所人均2平方米。」郝茂榮說。
據悉,通遼近三年累計民生投入900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70%左右。「2013年以來,實現減貧19.9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1.2%下降至1.4%,科左後旗、開魯、扎魯特旗3個貧困旗縣2018年實現脫貧摘帽。」郝茂榮說。(完)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