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那些「世家子弟」們​

2023-06-21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原標題:北大那些「世家子弟」們​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一輩子的讀書、思考

一輩子的智慧追尋

北大之所以為北大,是因為百餘年來的弦歌不輟,薪火相傳。而這種學術傳承最好的體現,就是一代代的北大先生們。

01

我初進北大的時候,八十年代已近尾聲,「北大中文四老」之一的 林庚先生(1910-2006)剛剛榮休不久,不再給本科生授課。自恨餘生也晚,無緣親聆教誨,誠憾事也。得有機會一瞻林先生的丰采,是聽他的講座。大約講的是唐詩,題目已不復記憶。年近八旬的林先生著一襲絲綢長衫,瀟洒如少年,飄逸如仙子。後來才知道,林先生乃是世家子弟。父親 林宰平(1878-1961),光緒癸卯舉人,早年負笈東瀛,習法政,然興趣廣博,自國學、哲學、佛學、法政至詩詞、書畫,無不淹貫,一度任北洋政府司法部長,後為清華研究院導師。林庚八歲入塾,精習詩書,在心中播下了詩歌的種子。中學畢業考入清華物理系,後又轉入國文系,辦雜誌,寫新詩,擅名一時,與 季羨林(1911-2009)、 吳組緗(1908-1994)、 李長之(1910-1978)並稱「清華四劍客」。林庚的學識和風雅,匪一朝一夕而可得,家學門風,淵源有自。

中文系教授 吳小如(1922-2014)受業於林庚門下,與林宰平先生為忘年交,對林氏父子執弟子禮甚恭。惜乎我讀中文系時,他已調至中古史研究中心。雖然沒有上過他的課,但講座卻聽了不少,題目涉及唐詩、明清小說、京劇、書法。其才情之高,學問之博,識力之深,令我印象深刻。其父 吳玉如(1898-1982),書法冠絕一時,詩文亦為世所稱。吳小如少承父親指授,熟讀詩書,於書法、京劇嗜之尤篤。其博雅如此,實由家學薰陶所致也。

林庚的另一位弟子 袁行霈(1936- )亦出身世族。袁行霈老師的曾祖父 袁績懋(1812-1868)是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榜眼),翰林編修,博通經史;曾祖母 左錫璇(1829-1895)是詩人、湖南巡撫 左輔(1751-1833)孫女,善詩畫,清代著名的女畫家;曾外祖父 曾詠(1813-1862)是道光二十四年進士,仕至吉安知府;曾外祖母 左錫嘉(1830-1894),左錫璇之妹,性好吟詠,兼擅繪事,與姐姐齊名。袁老師的祖父 袁學昌(1853-1914),光緒五年舉人,官至湖南提法使;祖母 曾懿(1853-1927),精於醫,工詩善畫;二伯父 袁勵准(1876-1935)是光緒二十四年進士, 溥儀(1906-1967)之師,能詩文,工於書法,中南海南門「新華門」牌匾為其所書。袁老師的幾位堂姐中, 袁曉園(行潔,1901-2003)是中國第一位女外交官、「袁氏拼音方案」創立者,篤嗜書畫; 袁行恕(1916-1990)是言情作家 瓊瑤(1938- )之母; 袁靜(行規,1914-1999)是著名作家,以《新兒女英雄傳》馳譽文壇。而袁老師的堂哥 袁行雲(1928-1988)則任職於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尤能鑑賞書畫,他的夫人 查良敏(1926-2009)是 金庸(1924-2018)堂妹。袁行霈幼承庭訓,薰習詩書,遂篤志於古典文學研究。大一必修課「文學作品賞析」,袁老師講授古代文學部分。其時年逾知命,而英姿俊邁,風神超逸,極風流儒雅之致。古人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信然。

錢理群(1939- )時任中文系副教授,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之一。錢老師生於學門,乃杭州錢氏之後,他的外祖父 項藻馨(1873-1957)是清末維新派人物,致力於辦報紙,興新學,曾任浙江高等學堂監督,相當於今之浙大校長;父親 錢天鶴(1893-1972),清華學校卒業,獲康奈爾大學農學碩士,受聘於金陵大學農林科,後一度任國民政府農林部常務次長之職;長兄 錢寧院士(1922-1986),畢業於中央大學土木系,是愛荷華大學碩士、加州大學博士,從愛因斯坦之子小愛因斯坦教授研究泥沙運動,歸國後任教於清華大學水利系。

楊鑄(1953- )老師在我畢業後調入中文系。其父 楊晦(1899-1983)在就讀於北大哲學系時,和 陳翔鶴(1901-1969)、 馮至(1905-1993)等人創辦《沉鍾》周刊,成立「沉鍾社」,以後擔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歷十餘年。楊鑄之兄 楊鐮(1947-2016)在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元代文學。楊鑄則繼嗣父業,專研文藝理論。

我入北大時, 吳鷗(1952- )還是一位年輕助教。聽古典文獻專業同學介紹,她出身書香門第,世其家學,祖父 吳梅(1884-1939)是曲學大師,集著、度、演、藏於一身,與 王國維(1877-1927)齊名。 蔡元培(1868-1940)掌教北大之前,偶於書肆買得曲學專著《顧曲麈談》,略一翻閱,嘆其鑽研之久,工力之深。嗣後北大音樂研究會成立,自任會長,遂延聘在上海民立中學執教的吳梅為崑曲組導師,兼任國文系教授。

中文系教授 陳貽焮(1924-2000)的祖父是績學之士,好讀書,喜為詩,而陳老師的堂舅祖 劉永濟(1887-1966)潛心中國文學史,兼工詩律,長期擔任武漢大學一級教授、文學院長。陳老師的表叔,也是他的岳父 李冰若(1899-1939)師事吳梅,治詞學甚精。

周祖謨教授(1914-1995)的岳父 余嘉錫(1884-1955)博極群書,舉凡歷史、文獻、目錄之學,無不淹通,曾任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中研院院士,妻舅 余遜(1905-1974)是北大歷史系教授。

02

我上北大時,外語學院尚未組建,西語系、東語系、俄語系皆自立,不相統屬。西語系教授 俞大縝(1904-1988)生於衣冠之家。紹興俞氏乃近代中國第一家族,名儒碩彥,代不乏人。俞大縝的祖父 俞文葆,咸豐元年舉人,官湖南新寧、東安知縣;外祖父 曾紀鴻(1848-1881)是 曾國藩(1811-1872)次子,以算術獨步;外祖母 郭筠(1847-1916),兩淮鹽運使 郭霈霖(1809-1859)之女,雅擅詩文;父親 俞明頤(1873-1966),為湖南學政;母親 曾廣珊(1871-1949),知書能詩;伯父 俞明震(1860-1918)是光緒十四年進士,歷任甘肅提學使、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校長,是 魯迅(1881-1936)之受業師,藏書頗負盛名;姑母 俞明詩(1865-1923),幼嫻吟詠,兼善鼓琴,嫁湖南巡撫 陳寶箴(1831-1900)之子 陳三立(1853-1937),生子 陳寅恪(1890-1969)。俞大縝自金陵女子大學畢業後,與妹妹 俞大絪(1906-1966)一道赴牛津大學,攻習英國文學。學成返國,先後任教中央大學外文系、北大西語系。其餘兄弟姐妹九人,皆積學成名;大哥 俞大維(1897-1993),哈佛博士,愛因斯坦高足,台灣地區首任「國防部長」,其子 俞揚和(1924-2010)娶蔣經國之女 蔣孝章(1938- )為妻;三哥 俞大紱(1901-1993),依阿華州立大學博士,中科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弟弟 俞大綱(1908-1978),畢業於燕京大學,在台灣大學中文系任教,是一位戲曲專家。四妹俞大絪,畢業於滬江大學,先後入牛津大學、巴黎大學、哈佛大學深造,與俞大縝同任北大西語系教授;妹夫 曾昭掄(1899-1967)是曾國藩二弟 曾國潢(1820-1886)的曾孫,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是著名化學家、中科院院士,曾任北大化學系主任;五妹 俞大彩(1906-1990),燕京大學西語系、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妹夫 傅斯年(1896-1950)是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畢業於北大國文系,先後擔任過北大代理校長、台大校長。

西語系教授 趙蘿蕤(1912-1998)系出名門。父親 趙紫宸(1888-1979)早年留美,是基督教神學家,在燕京大學宗教學院任院長。趙蘿蕤之名是父親所取,典出李白《古風其四十四》:「綠蘿紛葳蕤,繚繞松柏枝。」趙蘿蕤幼稟異資,七歲入蘇州景海女子師範學校,始學英語、鋼琴,課餘在父親指導下誦習詩書。十六歲考進燕京大學,最初在國文系,後轉入西語系。畢業後,復入清華外國文學研究所。因才藝俱優,遂成 錢鍾書(1910-1998)「夢中情人」,《圍城》中唐曉芙即以她為原型。 錢穆先生(1895-1990)在《師友雜憶》中提及其西南聯大同事、「新月派」代表詩人兼古文字學家 陳夢家(1911-1966):「其夫人乃燕大有名校花,追逐有人,而獨賞夢家長衫落拓有中國文學家氣味,遂賦歸與。」文化革命期間,陳夢家不堪凌辱,自縊身亡。趙蘿蕤經此打擊,一度罹患精神分裂症。我在校期間,曾聽過她的一次講座,是關於艾略特的《荒原》。雖年逾七十,然丰姿如舊。昔日之大家閨秀風範,猶可想見也。

西語系教授 李賦寧(1917-2004)出身書香之家,他的祖父 李桐軒(1860-1932),關中宿儒,同盟會會員,歷任陝西省咨議局副局長、省修史局總纂,發起創立戲曲學校易俗社,出任首任社長,殫心於戲劇改良;伯祖父 李仲特(1858-1937),精於算學,在川漢鐵路當工程師,並任同盟會陝西分會會長;父親 李儀祉(1882-1937)是水利學家,京師大學堂畢業,留學德國,主持治理黃河、揚子江。受父親影響,李賦寧報考清華時,選擇了土木工程系,後轉入外文系。在西南聯大外文系畢業後,留母校任教,稍後,又赴耶魯留學。即將取得博士學位之時,適值新中國成立,遂放棄一紙博士文憑,與其西南聯大同窗好友、留學牛津大學的 王佐良(1916-1995)和 許國璋(1915-1994)、留學芝加哥大學的 周珏良(1916-1992)相約一同回國執教。

東語系教授 鄭穎達(1922-2012)是仕族子弟,他的曾祖父 鄭守廉(1820-1876)是咸豐二年進士,後官至吏部考功司主事;曾叔祖父 鄭世恭(1822-1895)也是咸豐二年進士,後官至戶部主事,湛於經學,兼工書。祖父 鄭孝胥(1860-1938),光緒八年舉人,遊學日本,溥儀稱帝後,曾出任偽滿洲國國務總理大臣,書法妙一時,尤以楷書名,詩學宋人,為同光體的倡導者。父親 鄭禹(1898-1954),利物浦大學土木科肄業,偽滿洲國奉天市長。長兄 鄭廣元(1908-1995)留學英倫,後娶溥儀二妹 愛新覺羅·韞龢(1911-2001)為妻。鄭穎達由北大東語系日語專業畢業,在《人民日報》國際部供職,應東語系主任季羨林之邀,返回母校任教。

03

克承家學,在我知道的歷史系老師中,當以 周一良(1913-2001)先生為第一。建德周氏至「良」字輩己歷四代,英才輩出,在浙江推為望族。周先生的曾祖父 周馥(1837-1921)官至兩廣總督、兵部尚書,甚為 李鴻章(1823-1901)所倚重,參與創辦天津武備學堂、復旦公學、安徽公學;祖父 周學海(1856-1906),光緒十八年進士,深於醫學;叔祖父 周學熙(1866-1947),以實業名於世,有「南張(謇)北周(學熙)」之稱;父親 周叔弢(1891-1984),肆力興辦實業,古籍庋藏至富,尤長於鑑別;堂叔 周叔迦(1899-1970),精研佛學,一度在北京大學講唯識學,創立中國佛學院,自任院長。周一良家兄弟姐妹十人,皆負雋才。周一良八歲入家塾讀書,日誦經史,稍長,習日語。燕京大學畢業後,旋赴哈佛修讀博士。通曉英、日、梵三種語言,於魏晉南北朝史、日本史、亞洲史,研究甚深,著述亦極富。二弟 周珏良(1916-1992),留學芝加哥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三弟 周艮良(1917-1996),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肄業,曾天津建築設計院副院長。四弟 周杲良(1918-1998),史丹福大學神經學系教授。五弟 周以良(1922-2005),清華大學畢業,東北林業大學教授。六弟 周治良(1925-2016),津沽大學畢業,北京建築設計院副院長。七弟 周景良(1928-2019),先後就讀於輔仁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長期擔任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二妹 周與良(1923-2002),芝加哥大學博士、南開大學生物系教授,妹夫 穆旦(1918-1977)是詩人、翻譯家,原名查良錚,系海寧查家後人、金庸族兄。周一良的幾位堂哥, 周紹良(1917-2005),深研紅學、敦煌學、佛學,精於鑑賞,收藏書籍、碑帖甚富; 周煦良(1905-1984),是愛丁堡大學碩士,後擔任華東師大外語系主任,翻譯之餘,多有創作; 周煒良(1911-1995)是萊比錫大學博士、霍普金斯大學數學教授。

歷史系教授 張芝聯(1918-2008)生於簪纓之家。祖父 張嘉祿(1846-1900),光緒三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有著述行世。父親 張壽鏞(1875-1945),光緒二十九年舉人,在多地任財政廳長,後至財政部政務次長,在上海創辦光華大學,出任校長,博涉經史,所藏古籍尤多。張芝聯幼承家教,篤志於學。先後就讀於燕京大學、光華大學,繼而赴耶魯、牛津進修,肆力於法國史研究。

歷史系教授 羅榮渠(1927-1996)得詩書之傳。父親 羅文謨(1902-1951)以書畫名世,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受教於繪畫大師 劉海粟(1896-1994),與 徐悲鴻(1895-1953)、 張大千(1899-1983)投契甚深,歷任成都藝術專門學校教務長、《四川日報》主筆及總編,後兼任四川大學、燕京大學教授。羅榮渠幼穎異力學,頗習詩史。先後就讀於西南聯大、北大歷史系,於美洲史、美國史極有研究,尤以現代化理論見稱於世。其書法卓然成家,頗有父風。

歷史系教授 齊文穎(1930-2021)繼其父業,專治美國史。父親 齊思和(1907-1980),卒業於燕京大學,入哈佛大學學西洋史,修得博士學位,在母校燕京大學執教,院系調整後,轉任北大歷史系教授。

歷史系教授 何芳川(1939-2006)是史學大師 何茲全(1911-2011)之子。

歷史系 鄧小南老師(1950- )是宋史專家、北大歷史系教授 鄧廣銘(1907-1998)之女。

04

哲學大師 馮友蘭(1895-1990),南陽唐河縣人。唐河大族,首推馮氏。馮先生的祖父 馮玉文(1826-1893)、父親 馮台異(1866-1908)、伯父 馮雲異、叔父 馮漢異(1873-1945)皆雅好文學,有集行世;岳父 任芝銘(1869-1969)是同盟會會員,參與辛亥革命,平生以辦教育為任,是著名的百歲革命老人。馮友蘭和弟弟 馮景蘭(1898-1976)、妹妹 馮沅君(1900-1974)幼承家訓,讀書不輟,先後考入北大,繼之留學美國、法國。馮友蘭是哲學家,蔚然為一代儒宗。馮景蘭是地質學家,當過清華大學地學系主任。馮沅君是作家、文學史家,新中國第一位女性一級教授。兄妹三人名聞遐邇,時稱「唐河三傑」。馮先生的四個子女各有專長,不愧家學。長女 馮鍾璉(1919-1975)畢業於西南聯大外文系,長子 馮鍾遼(1924- )是鍋爐專家,次女 馮鍾璞(宗璞)(1928- )是知名作家,次子 馮鍾越(1931-1982)是航天專家。馮友蘭的妹夫 陸侃如(1903-1978),北大國文系畢業,研究中國文學史極深。馮友蘭的妻妹 任均(1920- )、妹夫 王一達(1919-2003),皆京劇名宿;侄女 馮鍾芸(1919-2005),西南聯大國文系畢業,留校任助教,是聯大第一位女教師,後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侄女婿 任繼愈(1916-2009),北大哲學系畢業,精治中國哲學史、中國佛學史,卓然成一家之言,擔任過國家圖書館館長之職。

詩人、美學家 宗白華(1897-1986)籍貫常熟,出生於安慶方家大宅。桐城魯谼方氏,世為名族,累代簪纓,篤好風雅。宗先生的外曾祖父 方宗誠(1818-1888),桐城派後期代表人物,文章理學為一時宗仰,曾任棗強縣令、安徽學政。外祖父 方守彝(1845-1924),官太常博士,學問淹通,勤於著述。外叔祖父 方守敦(1865-1939),工詩擅書法。表舅 方孝岳(1897-1973)是音韻學家、中山大學教授,表舅 方孝博(1908-1984)是物理學家、西北師範大學教授,表姨 方令孺(1897-1976)是作家,表弟 方緯德(1908-1935)是新月派詩人,表弟 方綰德(1921-?)是北京人藝著名戲劇導演,表弟 方管(舒蕪,1922-2009)是作家兼文學評論家,表妹 方瑞(1917-1974)為 曹禺(1910-1996)的夫人,可謂一門風雅。宗先生的父親 宗嘉祿(1874-1944),光緒舉人,後東遊日本,熱心教育,受邀擔任中央大學、安徽大學教席。宗先生秉性聰穎,為外祖父所鍾愛,乃教以詩賦。長至八歲,方回到南京上小學。在同濟大學畢業後,欲往法蘭克福大學留學,外祖父賦詩相贈云:「一方天地妨寬步,萬里波濤壯遠勤。」屬望之殷,見乎言表。

哲學家 張岱年(1909-2004)生於士夫之家。父親 張濂(1872-1934),光緒二十九年進士,也是末代翰林,民國初年當過國會議員,精研醫理。張氏一門三傑,長兄 張申府(1893-1986)是哲學家、數學家,早年就讀於北大,初習哲學,後改習數學,又赴法留學,在北大、清華等校教邏輯和羅素哲學,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中國羅素研究第一人。次兄 張崇年(1904-1994)是物理學家,畢業於北大物理系,留校任教。張岱年幼承父兄之訓,刻志勵學,於哲學嗜之尤篤。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畢業後,受聘為清華哲學系助教。二十七歲著《中國哲學大綱》,才名大噪。經長兄和馮友蘭介紹,與馮的堂妹 馮讓蘭(1909-2004)喜結良緣。馮友蘭晚年回憶道:「張先生旋即與余之堂妹定婚,以學術上切磋之友誼,申以婚姻,益親密矣。」

哲學系教授 湯一介(1927-2014)出身書香世家,他的祖父 湯霖(1850-1911),光緒十六年進士,歷官甘肅平蕃、渭源知縣,熱心辦學;父親 湯用彤(1893-1964),清華學校畢業,赴美深造,與陳寅恪、吳宓(1894-1978)並稱「哈佛三傑」,博通中西哲學,於中國佛教史、魏晉玄學和印度哲學研索至勤,曾任北大哲學系教授、北大副校長。湯一介繼嗣父業,專力於中國哲學研究,尤精於魏晉玄學;妻子 樂黛雲(1931- ),任中文系比較所所長有年,開創中國比較文學研究,卓有建樹。樂黛雲出生貴陽樂氏世家,她的四伯父 樂森璕(1899-1989)是地質學、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家,中科院首任學部委員(院士),父親 樂森瑋長期在貴州大學擔任英文系教職。當年湯先生主持「中國文化書院」,延請梁漱溟(1893-1988)、馮友蘭、季羨林等耆儒碩學任導師,常年舉辦各種講習班、研究班,借北大校舍上課,我亦前去旁聽,故得以親炙湯先生,深受教益。其學問淹博,人亦恂恂儒雅,至今印象猶深。

洪謙教授(1909-1992)任職於北大外國哲學研究所,他的曾外祖父 王茂蔭(1798-1865),道光十二年進士,戶部員外郎,清代貨幣理論家、財政學家,《資本論》提及的唯一中國人。

任華教授(1911-1998)也在外國哲學研究生任職,他的父親 任可澄(1878-1946)是光緒舉人,曾任貴州省長、北洋政府教育總長等職,以興學為時所崇。任華的妻子 陳謙(1917-1967)為溥儀之師 陳寶琛(1848-1935)的侄孫女。

05

經濟學院教授 陳岱孫(1900-1997)是福建閩侯人,螺江陳氏,巨族也,科第累世,簪纓不絕。陳岱孫的曾祖父 陳承裘(1827-1895),咸豐二年進士,生七子,除一子早夭外,其餘六子皆一時俊彥。長子 陳寶琛、二子 陳寶瑨(1849-1933)、三子 陳寶璐(1858-1913)先後並登進士,四子 陳寶琦(1860-1879)、六子 陳寶瑄(1861-1894)和七 陳寶璜(1863-1906)取中舉人,世稱「父子四進士,兄弟六科甲」,可謂極盛矣;祖父陳寶璐,官刑部主事,博學通經。陳岱孫的父親 陳懋豫(1878-1947),光緒二十九年舉人,京師法律學堂畢業,供職于海軍學校。陳岱孫幼而聰慧,六歲入塾,頗涉書史。又從師學英文、數學,中學西學造詣俱高,為研究經濟學說史打下堅實的基礎。我上學的時候,每於燕南園遇見陳先生策杖散步徑間,一身整潔的中山裝,頎然而癯,猶見世家貴公子風度。

陳岱孫的同鄉和學生、法律系教授 王鐵崖(1913-2003)出生於詩禮之家。祖父 王羹梅,道光舉人,以知府官廣東。父親 王壽昌(1864-1926)自馬尾船政學堂畢業後,赴法專習法律,博通中法文學,工詩善畫,兼精書法,世稱「詩書畫三絕」,任京漢鐵路總翻譯、福建省交涉司司長。曾與 林紓(1852-1924)合譯《巴黎茶花女遺事》,由其口述,林紓用文言文記錄,刊印後一時為之紙貴。伯父 王福昌(1855-1890)亦畢業於馬尾學堂,留學法國,曾在馬尾船政局任法文翻譯。王鐵崖幼從塾師學,熟讀四書五經。既而入教會學校,習洋文、西學,中英文根底甚深。父親的外交工作經歷,引起他對國際法的興趣。清華研究院畢業後,赴英倫留學,自此專以研究國際法為事。三姐 王真(1904-1971)、四姐 王閒(1906-1999)承其家學,皆以詩文名,侄子 王文興(1939- )是台灣小說家,才名藉甚。

社會學系教授 費孝通(1910-2005)出自吳江士族。費先生的外祖父 楊敦頤(1860-1928),光緒十一年舉人,官江蘇學政,不久辭去,改任商務印書館編輯,參與《辭海》編纂工作,思想開明,樂於接受西洋文化;父親 費璞安(1879-1969),早年東渡日本,主修教育學,任江蘇省教育廳視學,專以辦學為職志;母親 楊紉蘭(1880-1927),畢業於上海務本女學,終身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兩個舅舅 楊左匋(1897-1964)、 楊錫鏐(1899-1978),皆留學美國,一個成為著名動畫專家,一個成為著名建築設計師。受外祖父影響,費家兄妹四人從小接受西式教育。大哥 費振東(1902-1975)畢業於南洋公學,在印尼一家華文報館任主筆;姐姐 費達生(1903-2005)留學日本,遂為蠶絲專家;三哥 費青(1907-1957)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律學院,赴柏林大學念法律哲學,歸國後在西南聯大授羅馬法,一度擔任北大法律系主任;四哥 費霍(1907-1966)學土木建築專業,在上海市工務局當工程師。費孝通在清華研究院畢業後,赴倫敦大學留學,受知於人類學大師馬林諾夫斯基。

社會學系教授 潘乃谷(1936- )系費孝通業師 潘光旦(1899-1967)之女,得家學之傳。潘乃谷的祖父 潘鴻鼎(1863-1915)是光緒二十四年進士,翰林院編修。潘乃谷的父親 潘光旦,清華學校畢業,留美歸,任教清華及西南聯大社會學系,在社會學、優生學、心理學、民族學等領域均有湛深造詣,為「清華四哲人」之一,另三位是 葉企孫(1898-1977)、 陳寅恪梅貽琦(1889-1962)。潘光旦於教育素有研究,曾譯有《赫胥黎自由教育論》,書中提出了「教育不是訓練」、「宣傳不是教育」、「聽話不是好孩子」等主張,他在教育四個女兒時即循此宗旨。四姐妹自由成長,學遂大進。潘乃谷的大姐 潘乃穟(1929-2012)是北大生物系教授,二姐 潘乃穆(1931-2016)與潘乃谷同為北大社會學系教授,三姐 潘乃和是兒科醫生。

我念北大時, 王緝思(1948- )在國政系任副教授。其父 王力(1900-1986)是北大中文系教授,語言學大家。幾個兄弟姐妹幼承父訓,學有所成。王緝思的大哥 王緝志(1941- ),北大數學系畢業,四通打字機發明人。大姐 王緝惠(1943-1991),清華畢業,先後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四通公司任職。二姐 王緝慈(1946- ),北大地質地理系畢業,任北大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弟弟 王緝憲(1954- ),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多倫多大學地理系博士,任香港大學地理系教授。王緝思還有一位同父異母的兄長 秦似(1917-1986),原名王緝和,是作家、語言學家,另一位同父異母兄長 王緝平(1920-1991)是廣西醫科大學教授,該校神經內科創始人。

06

數學系教授 許寶(馬錄)(1910-1970)出生於世胄之家。許教授的曾外祖父 俞樾(1821-1907),道光進士,翰林院編修,於學無所不窺,尤邃於經學;祖父 許佑身,同治舉人,官任揚州知府;父親 許引之(1875-1924),曾任兩浙鹽運使、京奉鐵路總辦,善填詞,諳崑曲;大哥 許寶駒(1899-1960),北大國文系畢業,民聯創始人之一;二哥 許寶騤(1909-2001),燕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民革發起者之一,曾任民革機關報《團結報》社長兼總編輯。 許寶(馬錄)自清華學校畢業後赴英倫深造,獲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兄弟三人皆有俊名,世稱「許氏三傑」。姐夫 俞平伯(1900-1990),為俞樾曾孫,早年畢業於北大國文系,博學多才,於紅學用力甚勤。堂侄 高陽(1922-1992),本名許晏駢,以歷史小說蜚聲台灣文壇。

數學系教授 程民德(1917-1998)為書香之後。父親 程瞻廬(1879-1943)畢業於蘇州高等學校,在江蘇省高等學堂等校擔任教職,是名噪一時的章回小說作家,一以著書為事,其中《唐祝文周四傑傳》、《小器國》、《滑頭國》、《健忘國》、《糊塗國》等作品一度風靡蘇滬, 周瘦鵑(1895-1968)嘗稱之為「今之淳于髡、東方朔」。

程民德弟子、數學系教授 張恭慶(1936- )出自縉紳之家,張姓為豐潤大族,三世仕宦。張恭慶的高祖父 張印塘(1797-1854),道光十五年進士,官至安徽按察使,淹通經史;曾祖父 張佩綸(1848-1903),同治十年進士,晚清清流派領袖,李鴻章之快婿;祖父 張志潛(1879-1942),光緒二十八年舉人,官內閣中書。外祖父陳寶琛,溥儀之師,工書善畫,一意興辦學堂;父親 張子美(1913-1992),香港大學經濟系畢業,精通中英文學,歷史、經濟之學根柢甚深,藏書亦極富,且多善本;堂姑 張愛玲(1920-1995)是著名作家;表哥陳岱孫是北大經濟學院教授。張恭慶少年時,父親嘗教以為文,可是張恭慶的志趣是科學,後乃考取北大數學力學,由是走上數學研究之路。

數學系教授 姜伯駒(1937- )出身學術世家。姜伯駒教授的姨祖父 黃慶澄(1863-1904),光緒十六年舉人,諳數學,創辦《算學報》,為中國最早之數學期刊。姜伯駒父親 姜立夫(1890-1978),哈佛大學博士,先後創設南開大學、嶺南大學數學系,陳省身(1911-2004)即出其門下,姜立夫後曾任中研院數學所所長。姜伯駒的大舅 胡敦復(1886-1978),入康乃爾大學主修數學,清華學堂第一任教務長,創辦大同大學,為首任校長;二舅 胡明復(1891-1927),先後在康乃爾大學和哈佛大學攻讀數學,為中國第一位現代數學博士,返國後任大同大學數學系教授;三舅 胡剛復(1892-1966),入哈佛大學物理系,畢業歸,在交通大學、南開大學等多所大學任教。姜伯駒性聰穎而劬於學,閱讀課外書至廢寢食,凡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之類,無所不覽。中學畢業,在父親建議下投考北大數學力學系,遂以數學為平生志業,可謂能傳父學。

化學系教授 錢民協(1949- )是湖州錢氏之後,其族也,乃吳越錢氏之一支,近世以來,名流代出,至今猶盛。錢民協教授的曾祖父 錢振常(1825-1899),同治十年進士,禮部主事;曾伯祖父 錢振倫(1816-1879),道光十八年進士,翰林院編修,官至國子監司業,錢振倫的岳父是大學士 翁心存(1791-1862)之婿、姐夫是晚清兩朝帝師 翁同龢(1830-1904);祖父 錢玄同(1887-1939),新文化運動驍將,一度在北大國文系任教授、系主任;父親 錢三強院士(1913-1992)是核物理學家,兩彈元勛,清華畢業,留學法國,師從居里夫人之女。錢民協還有兩位堂伯, 錢稻孫(1887-1966)是著名日語翻譯家, 錢仲聯(1908-2003)是古典文學大家、蘇州大學教授。錢民協的外祖父 何澄(1880-1946)是科第世家、山西靈石兩渡何氏後裔,留學日本,同盟會會員,富收藏,精鑑賞。錢民協的母親 何澤慧院士(1914-2011)核物理學家,清華畢業,柏林工業大學博士,有「中國的居里夫人」之譽;大姨 何怡貞(1910-2008)是密西根大學博士、物理學家,小姨 何澤瑛(1923- )是植物學家。姊妹三少負才名,人稱「何氏三姐妹」。大舅 何澤明(1912-2003)、二舅 何澤涌(1919-2005)皆留學日本,是金屬學、細胞學專家。錢民協的外曾祖父 王頌蔚(1848-1895)是科第世家、莫厘王氏後裔,光緒六年進士,「蘇州三才子」之一,通目錄版本之學,尤精金石考證。外曾祖母 謝長達(1848-1934),創辦振華女校,頗開風氣之先。外祖母 王季山(1887-1950)是物理學翻譯家,舅外祖父 王季烈(1873-1952)是近代物理教育先驅,另一位舅外祖父 王季同(1875-1948)是著名電氣學家,「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錢民協的幾位表舅, 王守競(1904-1984)是哥倫比亞大學博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王守融(1917-1966)是中國精密機械與儀器儀表學科的創建者,天津大學教授, 王守武院士(1919-2014)是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微電子學家, 王守覺院士(1925-2016)是半導體電子學家。錢民協的兩位表姨, 王淑貞(1899-1991)是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婦產科專家, 王明貞(1906-2010)是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歸國後成為清華大學第一位女教授。錢民協謹守家風,勵志於學,北大化學系出國留學,初赴德,繼赴法,返國後在母校任教。錢民協的弟弟 錢思進(1951- ),清華化工系畢業,留學哈佛,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二十餘年後,應北大物理學院之聘回國執教。

地理系教授 吳荔明(1934- )為名門閨秀。吳老師的祖父 吳鼎新(1876-1964),畢業於京師大學堂師範館,歷任廣西教育廳廳長、廣州國民大學校長,一生致力於興學;外祖父 梁啟超(1873-1929)的戊戌變法領袖之一,一代通儒;父親 吳魯強(1904-1936)是化學家,清華學校畢業,麻省理工學院博士,26歲就受聘為北大化學系教授,惜英年早逝;母親 梁思莊(1908-1986)是圖書館學家,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北大圖書館副館長。吳荔明老師的大舅 梁思成(1901-1972)、二舅 梁思永(1904-1954)、五舅 梁思禮(1924-2016)都是院士,分別是著名建築學家、考古學家、飛彈控制專家;大姨 梁思順(1893-1966)、二姨 梁思懿(1914-1988)、三姨 梁思寧(1916-2006)則都是名校出身。

生物系教授 張宗炳(1914-1988)是哲學家、政治活動家 張東蓀(1886-1973)的哲嗣。張家兄妹四人,張宗炳為長子,燕京大學生物系畢業,康奈爾大學博士,是昆蟲毒理學家。二弟 張宗燧院士(1915-1969)是劍橋博士,一度任教北大物理系。妹妹 張宗燁院士(1935- ),北大物理系畢業,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員,是著名的核理論物理學家。三弟 張宗熲(1920-1966),最初在西南聯大社會學系受業,後升入燕京大學研究院,成為費孝通的得意門生。1952年院系調整,原任燕京大學哲學系主任的張東蓀,轉往北大哲學系執教。父子、父女四人先後與北大結緣,為一時佳話,亦學術薪火相傳之寫照。

來源:《文史精華》,作者楊文利,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

- END -

聲明:本公眾號部分轉載圖文只為交流分享,感謝原創。如有涉及侵權等問題,請告知,我會及時更正。

讀書|思考|感悟

把時間交給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47b65f5d285d0268157e4a47b05dc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