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道題,東台人也不一定全對哦

2023-10-18     幸福東台

原標題:這幾道題,東台人也不一定全對哦

打開東台地圖

你會發現,她宛如一片伸展的樹葉

又好似一尊古樸的陶鼎

還仿佛一艘奮進的航船

構成一個個奇妙的象徵

東台市域總面積3557平方公里

是江蘇省面積最大的縣級市

對於這塊美麗的土地

你了解多少?

「幸福東台」持續推出

《你不知道的東台》

系列專題

今天為您帶來人文地理篇!

快來看下你能答出幾題

(請直接點擊選項)

快速問答

不服來戰

1.東台所處的緯度是多少?

A. 北緯32°附近

回答正確

B. 南緯32°附近

回答錯誤

C. 北緯42°附近

回答錯誤

D. 南緯42°附近

回答錯誤

東台市

位於江蘇沿海中部

是由長江、黃河攜帶的泥沙淤積而成

大自然賦予她神奇的美

地理坐標是

北緯32°33′~32°57′

東經120°07′~120°53′

這個緯度坐標在地球上非常奇特,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希臘、埃及、巴比倫和中國的文明發源地,其地理坐標均處於北緯30°左右,是全球最適宜人居的黃金地帶

2.你知道嗎?東台境內有一塊太平洋西岸唯一未被污染的海濱聖地!那麼你知道屬於她的「黃金海岸線」有多長嗎?

A. 84

回答錯誤

B. 85

回答正確 √

C. 86

回答錯誤

D. 81

回答錯誤

海岸線上海鳥翔集

風清氣爽,無一污染項目

秋去冬來的時節,在蔚為壯觀的遷徙候鳥中

時不時會見到勺嘴鷸、黑臉琵鷺、

卷羽鵜鶘等珍稀鳥類的倩影

海岸線長85公里,擁有海洋、濕地、森林三大生態系統,沿海成為中國首個海濱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的重要功能區,打造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全球典範」,獲評「中國美麗海灣」。「勺嘴鷸」世遺名片享譽全球,與丹頂鶴、麋鹿並稱「吉祥三寶」。

3.全國沿海地區最大的平原森林,更是唯一一塊未被污染的濕地上的"綠寶石",那麼你知道是從哪一年開始建立的嗎?

A. 1964

回答錯誤

B. 1965

回答正確 √

C. 1966

回答錯誤

D. 1967

回答錯誤

上世紀的1965年,東台批准在老尖以北,四中溝以南的海濱建立一座林場。從1967年開始,18人組成的"先遣隊"、"五七幹校"500多名幹部和500名知青陸續進駐這裡,他們築堤圍墾、挖河開溝、排土降鹽、改土造林,從沿海先鋒樹種刺槐和楊樹開始,在此後的數年間,把面積約4.5萬畝的荒灘和鹽鹼地改造成了林木蔥蘢的森林。在後續的幾十年間,一代代"黃海森林人"把這片森林面積擴大到今天的6.8萬畝,成為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平原森林,並步入國家級森林公園序列。

4.東台條子泥濕地呈現什麼形狀?

A. 一字形

回答錯誤

B. 「V」形

回答錯誤

C. 「W」形

回答錯誤

D. 港汊形

回答正確

圖為隨著潮水的退去,條子泥灘涂上露出的潮汐樹(退潮時水流沖刷成)。

條子泥濕地位於東台市沿海,因其港汊形狀似條狀而得名。每年春秋遷徙季,候鳥在此停歇、補充能量。在這沙脊灘涂上,港汊縱橫,各類魚、蝦、蟹、貝在此繁衍和棲息。這裡既是人類重要的海洋經濟區,也是候鳥棲息的天堂。

5.東台可追溯的歷史有多少年?

A. 2100多年

回答正確

B. 2000多年

回答錯誤

C. 1900多年

回答錯誤

D. 1800多年

回答錯誤

東台歷史上隸屬海陵縣,西漢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海陵縣(今泰州),西溪鎮為海陵屬地,煎鹽之區。晉義熙七年(411年)分廣陵郡地,置海陵郡,領建陵、臨江、如皋、寧海、蒲濤五縣。其時東台地域在建陵(僑置)、寧海境內。南唐升元元年(937年)設海陵監(與縣同級)駐東台場,監管南北八個鹽場。東台之名從此見於史書。

據史載,遠在春秋戰國前,西溪沿海一帶的先民們在漁獵維持生計的同時,已用海水煮鹽。到了西漢吳王劉濞在廣陵號召「東煮海水為鹽」時,西溪已走過從散戶鹽丁煮鹽到規模職業產鹽的漫長路程。東台境內的海鹽發展歷程,可以用20個字來概括:「起源在春秋,職業於西漢,興旺是唐宋,鼎盛數明清。」明洪武元年(1368 年)朝廷設泰州鹽運分司署,管轄各鹽場鹽課司。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 年),泰州鹽運分司署從西溪遷駐東台場(分司衙門設在今鼓樓路文化大廈處),仍然管理東台、何垛、梁垛、安豐、富安、丁溪、草堰、小海、角斜、栟茶10 個鹽場,史稱「淮南中十場」,歷經明、清兩朝。這一時段,海鹽的產量、質量和稅賦在全國都是名列前茅,因此「淮南中十場」在中國海鹽史冊上有著顯赫的地位。

6.東台市境內的主河道有多少條?

A. 38條

回答錯誤

B. 39條

回答錯誤

C. 40條

回答錯誤

D. 41條

回答正確

二十四節氣

東台水文

東台市境內河流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時期,早期形成的河流主要在堤西境內,有泰東河、串場河、南官河、十八里河、蚌蜒河、梓辛河等。堤東有各鹽場的灶河,大多形成於清代。境內河流的主要作用是調蓄水源,漕運物資。清初淮河洪水通過里運河歸海壩排入里下河地區,境內河流承受洪水入海。其中主要河道41條、長674多公里(境內),形成縱橫交錯的水利河網,其排澇、灌溉、航運效益顯著。境內主要河道按區位和功能分為干河、調度河、邊界河三類。

@幸福東台 姊妹號集合,長按二維碼關注。

監製丨小東 編審丨小鹿

主編丨小飛 編輯丨小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472198fd54675c5a52e54e72bd46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