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里的小飛蟲為什麼永遠滅不完?

2023-12-26     科普中國

原標題:廁所里的小飛蟲為什麼永遠滅不完?

你是否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經歷:蹲著坑無所事事,盯著牆上的小蟲子發獃……這些小東西長得黑黢黢,不像蚊子那般苗條,也沒有蒼蠅那般大眼睛又善飛行。成天呆呆地,趴在牆上一動不動,比蒼蠅蚊子好欺負多了。

這些小蟲子雖然很多人叫不上名字,卻在我們生活中時常出現。那麼,它們是什麼呢?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它可不是小蛾子

這種隨處可見的小小生物,其實頂著一個不常見的名字,它的大名叫「蛾蚋」,其中「蚋」讀作「ruì」。

若是繼續細分的話,你在廁所牆上所見到的蛾蚋種類大機率會是星斑蛾蚋或者是白斑蛾蚋。別看它們名字裡帶個「蛾」,實際上和蛾沒有半毛錢關係,它們與蠅和蚊都同屬於雙翅目,從長相來看,倒是有幾分和蠅蚊一般的猥瑣氣質。

蛾蚋的保命小妙招

蛾蚋身上唯一能說和蛾有點關係的,就是它們翅膀上濃密的毛,這些旺盛的毛髮正是它們的生存技能。在人類沒有像現在這樣遍布世界,蛾蚋還沒法靠鑽進人類家裡蹭吃蹭喝之時,這些小蟲子絕大多生活在潮濕的自然環境之下,甚至是在瀑布岩壁上。

一種蛾蚋。作者拍攝

這就要靠它們翅膀上精細的毛髮,將水阻擋在外了。它們在翅膀上、身體上每個角落都附著有細毛,每一根的細毛又再有一些密密的小分支。如此細密的毛髮能讓接觸到的水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形成水珠,並在重力的作用從毛髮上滾下。

這樣一來,潑到蛾蚋身體的水並不能將它們打濕,也就不會影響到它們正常的生活。自然界的瀑布水花都沒能對它們咋地,更何況是我們廁所附近濺出來的水啦~

蛾蚋,來自何方

不過話說回來,你可能會很好奇,明明家裡紗窗關得嚴嚴實實,這些毛茸茸的小傢伙,到底還能從哪裡溜進來的呢?

這其實要從它們小時候說起。蛾蚋的幼蟲以腐殖質為食,城市環境對它們來說真是食物富饒之處,像什麼噁心的糞便,或者是我們下水道里的髒東西,甚至是下水管道口上凹槽犄角旮旯中些許的污垢,都能成為它們幼蟲孕育的溫床。

骯髒的下水道。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而且這小小的蟲子也沒有多少食量,一點點的污垢,就足夠它們從一個卵長到成蟲,而這個過程也非常快速,蛾蚋從卵到成蟲只要半個多月的時間。所以它們也沒打算從窗戶外飛進來,只要你家的下水道口沒整好,「它家的娃」就能在成年後從下水道里溜出來,之後它們也不為其它,只為找到命中情人/郎,傳宗接代。

蛾蚋會危害健康嗎?

說了這麼多,大家還是最關心的是,這東西有沒有什麼危害嗎?蛾蚋還有個別號,叫「蛾蠓」,給個諧音梗「噩夢」,但實際情況倒沒有那麼糟。跟其他害蟲比較一下,它像蚊子一樣叮人?並不!它們會像蒼蠅一樣瞎飛瘋狂傳播病菌嗎?它也不會亂飛,人家還很安靜的,經常在牆上能趴個一整天。雖然蛾蚋似乎相比蚊蠅,顯得人畜無害的樣子,但它依舊會帶來一定的危害。

前文說了,蛾蚋的幼蟲不挑什麼食物,而重點是,它們除了下水道里的有機物外,也不介意來點人類腐肉嘗嘗。人家既然和蠅蚊沾親帶故,它們的幼蟲也和蛆異曲同工。當我們的傷口沒有及時細緻處理下,好巧不巧被蛾蚋老母親盯上產了卵,不出半個月,我們就能發現數十條蛾蚋的幼蟲在我們傷口處肆意生長,這就是蛾蚋引發的「蠅蛆病」

另外,想想看,蛾蚋的幼蟲在下水道里翻騰了大半個月,長成成蟲再鑽出來,也不知道身上帶著多少的病菌四處遊蕩,尤其是不小心飛進眼睛或者鼻子裡,便會使這些身體敏感部位引發炎症。不過可以值得慶幸,這些傢伙並不愛動,發生病菌傳播的可能性很小。

蛾蚋怎麼除?

上面說到的這些危害都相對比較偶然,可以說蛾蚋帶來的危害可能就像它們自己一樣不太起眼。但對於大家來說,或許最礙事之處應該是:怎麼能夠容忍我們乾淨潔白的白瓷磚上出現這麼幾隻烏漆嘛黑的小蟲!!必須趕盡殺絕!!!

那麼,如果我們希望避免蛾蚋出現在我們家中,那該怎麼辦呢?

首先是要勤快地清理下水道的污垢,可以防止它們就在這裡安家,因為這樣一來就斷了它們幼蟲的糧,能防止幼蟲滋生。其次我們還可以定期準備好開水燙一燙下水管,以殺死偷偷生長的幼蟲。(前提是確認管子不會被燙壞了)。尤其是家裡已經出現蛾蚋的情況,

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家裡尤其是新的樓房中,蛾蚋其實已經少了很多,原因是家庭中為了防臭,在地漏的設計上越發高級,不管是U型,水封式或者是壓力式,其實這些設計不僅防臭,在防蛾蚋也有很好的功效——即使下水道中有幼蟲,成年了也很難從裡面鑽出來,另外,成蟲也很難再進入下水道中產卵。所以,廁所地漏還沒升級的,趕緊整一套吧!

策劃製作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作品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製|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葉崢嶸 科普作者

審核丨黃乘明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研究員

策劃 | 丁崝

責編丨丁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4445692350d59533bd740cdd596e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