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不便、物資匱乏的古代,古人是怎麼旅行的呢?

2022-07-20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交通不便、物資匱乏的古代,古人是怎麼旅行的呢?

我們現代人出門旅行,網際網路訂票,查攻略訂酒店,都是分分鐘的事兒,可在交通不便、物資匱乏的古代,古人出遊有諸多不便,如何準備,如何出行,如何分享所見所感?今天,咱們就來嘮一嘮古人旅行的那些事兒!

古人出行也要做攻略?

古代有旅遊圖書可以獲取旅遊信息,如路程書、輿地圖、遊記、地方志……《山海經》《徐霞客遊記》至今仍是驢友寶典。

大名鼎鼎的《山海經》就是出行寶典之一,作為上古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它不僅記載了幾十種旅途中可能會遇到的危險和解決辦法,還記錄了百餘種野菜野味,簡直就是古人旅行的生存手冊、保命指南。

無論古今,跟著資深旅行博主走,總沒錯!徐霞客遊歷了大半個中國寫作的《徐霞客遊記》,對中國的山川名勝、地形地質、民情風俗等都進行了詳細記述,可謂一冊在手,旅行不愁!

直至今日,仍有不少驢友拿著此書打卡~

在江蘇省無錫市,還有一座徐霞客旅遊博物館,展出古人所著有關旅遊的詩歌、散文、遊記等,光徐霞客遊記各類版本就有50餘種。

古人出門也要查身份證?

不管現代還是古代,旅遊可不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古代也要查「證」,也就是影視劇中常見的通關文牒。

通關文牒,也被稱為符、節、傳、過所、公驗、度牒、路證等,為中國古代的身份證明,是古代通過關戍時拿的通行證。蘇武出使匈奴不敢忘節,玄奘取經所用的度牒等都為此類。

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日本使者持過所通過各地。

畫師描繪下了古代佐吏左手持棨,右手持韁疾馳的場景,棨傳為通過關卡、驛站時的信物。

普通經商者的通關文牒又是怎麼樣的?下圖所示的通關文牒均有畫像、印章、硃批,其中「旨:互通有無……死作異地遊魂」部分為一段聖旨,應是康熙皇帝為經商管理所頒發的。

古人出行帶什麼?

古代可沒有快遞,旅行動輒就要數月,本著多多益善的原則,行李里要準備從薄厚衣物、炊具、餐具、茶葉到筆墨紙硯、中藥等多種物件。

除了日常用品,古人出行還要準備尿壺,因為在古代除了繁華城市鄉鎮外,服務業稀缺,出門在外難免遭遇「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尷尬。古代的客棧沒有專門的廁所,所以尿壺可是旅行必備啊。

古人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一想到古代旅遊,你是不是立馬「腦補」出縱馬踏風、恣意瀟洒的圖景?其實古代想要行萬里路,可當真不易。古人大部分時候都是靠雙腿丈量世界。

無論是步行,還是騎駱駝、騎馬、坐牛車、坐轎子……出行一趟十天半個月很平常,多則半年一年的也不是稀罕事兒。

只要能走水路,就算繞遠道也在所不惜。為什麼呢?因為坐車顛簸、翻山越嶺危險,經常有強盜出沒,水路相對安全多了。到了隋唐時代,大運河開通連接南北,更加方便。不過水路也會因為天氣、水流方向的變化,會影響出行。

古人出行住哪裡?

官家住驛站,商旅住客棧。據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的汴京中客店林立,尤其是臨著汴河大街的相國寺,附近更是客店密集,往來官員、商賈、士兵,皆安泊於此。

如此繁華情景,可以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看到形象的描繪。

對於普通人來說,客棧消費略高,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時候,寺廟、道觀都是不錯的選擇。不過也並非完全免費,有的寺廟會用香火錢的方式收取費用。

古人沒有朋友圈,旅行完怎麼跟朋友分享快樂呢?

最常見的是吟詩作對,還會把所見美景「搬」到畫作之中,當然古人的畫作更多追求意境之美,跟實際可能會有所出入,可以看作是古代版的人工P圖。

部分驢友還會把詩刻在石碑上,當作「到此一游」。

古代出行雖不如當代這樣方便快捷,但因為如此,才更能讓人靜下心來體會領悟旅途中的風景,留下更多的傳世佳作。

儘管出行不易,古人仍然倡導「讀萬卷書,走萬里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41380ea0a5363aeb2ae62eed282ac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