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地高度3米,飛行速度每秒8米,每畝磷肥1800毫升……全部0K!」90後飛手魏明朝在手持遙控器上確認了無人機的各項參數後,帥氣啟動了飛行鍵。
今年4月份,剛滿24周歲的魏明朝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畢業後返鄉,跟隨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青年團隊一同投身於農業生產,瞄準現代農業的新「藍海」,嘗試運用現代化農業設備管理千畝良田。
網際網路大廠「碼農」變身鹽鹼地新「稻農」
清晨,在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數字循環現代農業園區指揮室內,身著一套筆挺西裝的90後新農人段嚴嚴為自己沖泡了一杯醇香的掛耳咖啡。
品嘗咖啡的同時,他通過指揮室的大螢幕實時觀測著1550畝水稻和蝦蟹的長勢,還有病蟲害及田間土壤、水體、空氣等實時環境數據,隨時調度著農業生產。看到紅色水位報警信號後,輕輕一點滑鼠,汩汩水流便從田間水泵自動抽出,迅速實現了稻田補給供水。
大學時期選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段嚴嚴,原本想留在大城市成為一名網際網路大廠的「碼農」。
「陰差陽錯選了另一條『賽道』。」段嚴嚴笑道,「不過,在這個智慧大田指揮室里,我也是一名合格的『工程師』。」
如今,「飛手」魏明朝、「硬體工程師」段嚴嚴、張辰、趙金寶、李志國五個「新農人」共同管理著樂亭縣數字循環現代農業園區1550畝耐鹽鹼稻田,年輕帥氣的他們被附近的鄉親們親切地稱為「F5」男團。
傳統農業側重於揮汗如雨的艱辛勞作。勤勞的樂亭農民夏「種」三伏、冬「植」三九,將樂亭打造成了遠近聞名的「冀東糧倉」。
「過去種田是『看天吃飯』,而我們現在是『知天而作』。」段嚴嚴自豪地說,「在數字化手段的助力下,種稻變得得心應手。」
依託部署在田間的環境溫濕度、土壤水分等多種傳感器,通過物聯網等多種監測手段對鹽鹼地作物生長狀態、氣象環境等內容進行智能分析。在智慧農業平台上,各類數據悄然奔涌,足不出戶便能實時把控田間數據和作物生長情況。從「靠經驗」到「靠數據」,這便是「F5」男團實現輕鬆種田的秘密。
針對鹽鹼地農業蟲害監測預防,段嚴嚴等人利用先進技術實行遠程ai識別監測蟲害。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自動完成誘蟲,殺蟲,蟲體分散,拍照,傳輸,收集,排水等操作,實時將蟲害類別和計數情況上傳到農業蟲情測報平台。
根據識別的結果,他們對蟲害的發生與發展進行分析和預測,及時制定蟲害防治方案。農機作業根據蟲情病情程度分清「輕重緩急」,便可使施肥施藥更加精準。
除了蟲情監測站,智慧園區一併配有小型氣象站,能覆蓋周邊10公里,不僅大大減少了人力物力財力成本,更能為周邊村落水稻種植戶提供準確、及時的氣象服務。
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塊鹽鹼地的含鹽量已從3.5‰降至1‰左右,鹽鹼程度由中度轉化為輕度。從沒有接觸和學習過相關知識的「農業小白」蛻變為「新農人」,5位年輕人就是這樣通過科技助力,把1550畝稻田管理得井井有條。
新思路與「老把式」碰撞出「火花」
近日,央視《焦點訪談》聚焦樂亭,用近4分鐘時間,對樂亭鹽鹼地治理及智慧農業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度報道,五位「新農人」也藉此機會火爆出「圈」。
起初,念了一肚子「水稻經」的「老把式」們根本不相信這五個「毛孩子」能在這鹽鹼地上種活莊稼,認為大多是擺擺花架子。在看到園區今年畝產達1400斤的豐收成果和央視的頻頻點贊後,不由得向這幾位「新農人」豎起大拇指。
「過去我們總擔心種田後繼無人,現在看來我們的種植理念是該更新了,年輕人懂科技會管理,懂市場會經營,我們現在得向孩子們學習!」樂亭縣古河鄉水稻種植戶楊邵紅說。
不同於以往「兩眼一抹黑」地盲目生產,「新農人」以追求經營方式精細化、生產技術科學化以及產品品質高級化為發展目標,對市場有著極為敏銳的感知。當新理念與積累數十年傳統農耕經驗的「老把式」碰撞後,便在農業生產中發揮出「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便宜的大米都不好賣,貴的會有人買?」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一直是困擾「老把式」們的「老大難」。
利用智慧大田管理平台,「新農人」帶領前來學習效仿的「老把式」共同研究水稻價格曲線,抓取市場數據,預判種植方向,提高糧食的附加值和競爭力。
眼下,綠色有機的無公害大米頗受消費者歡迎。段嚴嚴等人利用農產品全程溯源技術,在智慧園區生產出的稻米包裝袋上打上二維碼。有購買意願的消費者只需「掃一掃」,便可一目了然每一粒大米的種源、播種記載、田間管理、收割晾曬等情況,甚至連施肥及打藥時間、品牌、用量等也通通記錄在內。
藉助央視《焦點訪談》這波流量,「F5」男團還計劃開設網絡媒體帳號,利用網絡直播平台,帶領「老把式」們一起將樂亭特色農產品從田間地頭銷售到全國各地。
年輕人思想解放、敢於創新,老把式種植經驗豐富、擅長田間管理。營銷有思路,種養有手段。如今,樂亭新老兩代人正攜手奔忙在這希望的田野上……
來源:長城網·冀雲客戶端 記者 宋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