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浙江網友拍到家裡吃剩的紅燒魚在半夜發出綠色的螢光,11月12日,有業內人士解釋稱,應該是魚做好之後沒有注意保存,感染了發光細菌,雖然無害,但不建議食用。
網友發圖稱紅燒魚發出螢光。
做好的紅燒魚黑夜泛螢光
12日,浙江寧波網友「美美」告訴記者,自己的媽媽在奉化一處碼頭購買了幾條海魚,拿回來做了紅燒魚。沒想到當天半夜,「美美」發現,飯桌上沒吃完的魚竟然在黑暗中散發著綠色的螢光,「這還能吃嗎?用手碰了,手上也粘上螢光。誰來科學地解釋一下啊!睡不著了!」
「美美」告訴記者,後來剩下的魚就沒繼續吃了,拿來喂了野貓,還剩了幾條,母親還想再燒一次看看會不會發光。
對此,有網友表示可能海魚是被發光細菌感染了,也有網友認為可能是剩菜在冰箱裡感染了其他生肉的發光菌。
12日,記者諮詢了水產科普博主,他表示,發光和魚的種類沒有關係,「高溫下發光菌不能存活,應該是做好之後沒有注意保存,感染了發光細菌。」「美美」也表示,沒吃完的魚因為放不下了並沒有放冰箱,可能是筷子或者家裡小朋友摸來摸去感染到的發光菌。
豬肉感染螢光菌發藍光
據專家介紹,能進行生物發光的細菌稱為發光細菌,它們絕大多數是海生細菌,海洋發光細菌可以共生在魷魚和硬骨魚類的身上,目前已經發現5屬20多種。
早在2007年,就有媒體報道過西安曾發現類似的「螢光豬肉」。 2010年2月,在湖南長沙等地,又陸續發現了這種「藍光豬肉」。對「藍光豬肉」,各 方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豬肉本身存在某種有毒物質,是生豬養殖環節的問題。有人認為是超市銷售或物流過程保管不當,還有的認為可能是消費者購買和存放過程 中污染所致。
記者隨後查詢相關資料發現,「豬肉發藍光」的相關新聞報道不在少數, 多數分析認為發光可能是豬肉感染了螢光菌,一般是通過宰殺、運輸、加工時接觸感染的,比如刀具、菜板都有可能感染,而螢光菌一般在豬肉表面,剔除表面的發光部分,經過高溫環境就能把螢光菌殺死,不影響正常食用。
有專家解釋說,發光現象表示肉品沒有腐敗,若肉品長時間存放,發光現象就會消失,但也表明肉品開始變質,發光豬肉只要煮熟、煮透便可以放心食用。
據了解,螢光菌屬於革蘭氏陰性桿菌,多存在於豬肉的瘦肉部分,當有較多的螢光菌存在時,就會使肉發出螢光。在冬天自然室溫中(6攝氏度左右)放置2~3天後,亦可出現同樣的發光現象。 該菌適宜在低溫條件下生存,這種發光現象表示肉品沒有腐敗。相反,若有肉類發光現象消失,則說明肉品開始變質。
來源:上游新聞、新聞晨報
編輯:韓冬
校對:蔡佳
獲取資訊更新更快
關注新快報
歷時六年拍攝困難家庭圓夢大學;深入報道基層防疫人員「跑樓姐」;推出鄉村振興系列報道,用文字和鏡頭記錄廣東各地農村脫貧奔康;尋親圓夢行動、許願瓶行動、愛心團年飯等公益活動溫暖千家萬戶……新快報創刊25年,挺膺力行,不負使命,參與公共事務,關注民生福祉,積極記錄時代變遷。
想獲得授權轉載,請與後台編輯聯繫,留下希望獲得轉載授權的文章題目、轉載公眾號(包括ID)、聯繫方式等信息。
新聞線索報料微信:xkb_86
報料熱線:020-87776333
發行熱線:020-87133914
廣告熱線:020-87508868
報料郵箱:[email protected]
商務合作QQ:1315561244
刊登聲明:020-87568381
加小新微信(微信號:xkb_86),加入新快報粉絲群 ( •̀ 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