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專治囊腫、增生、肌瘤、結節的千古名方,16味中藥大顯身手

2023-05-04   醫者榮耀

原標題:一個專治囊腫、增生、肌瘤、結節的千古名方,16味中藥大顯身手

中醫歷來就告誡後人,「治病必求於本」,其實不僅僅是治病需要探本求原,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溯本求源的精神。比如,中醫流傳幾千年,各種醫病之方浩如煙海,可能很多人偶得一方,即便用之臨床效驗若神,但也不會去思考,這個方子的祖源究竟是如何?如果單純只是臨床,倒也不是不行,但是如果作為傳承,那就不行了。

在中醫界,有一個走向國際的經方名方,但是很多人對它的源流卻不甚清楚。這個名方就是現代很多中醫用來治療各種囊腫、增生、結節、肌瘤的十六味流氣飲。說到十六味流氣飲,可能大部分都是從《醫宗金鑒》上面看到的,畢竟《醫宗金鑒》作為清代的中醫教科書,頗具影響力。所以,對於這個方劑也未曾去考慮它的源流,就當它是出自《醫宗金鑒》吧。然而,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十六味流氣飲是《醫宗金鑒》卷四十九「乳岩證治」中的第一個方子就是十六味流氣飲,但是由於《醫宗金鑒》沒有標註方源,這也是導致很多人誤以為本方的方源就是《醫宗金鑒》的緣故。隨著中醫文獻的研究發現,十六味流氣飲的源頭,不僅比《醫宗金鑒》早,甚至比《證治準繩》(其中也記載過本方)還早。

我們先來看看十六味流氣飲的藥物組成,按照《醫宗金鑒》的記載,全方由「當歸、白芍、人參、黃芪各二錢,川芎、防風、蘇葉、白芷、枳殼、桔梗各一錢,甘草、檳榔各五分,烏藥、厚朴、官桂、木通各八分」等16味中藥組成,具體使用方法是將這些中藥研為細末,每次服用時取藥末五錢,水煎服[1]。

如果溯本求源的話,會發現在明代或者明代同時期有不少醫著都提到過十六味流氣飲,比如《普濟方》《醫學正傳》《醫學入門》《東醫寶鑑》《萬病回春》《雲林神彀》《外科理例》《古今醫統大全》《證治準繩》《簡明醫彀》等經典名著中,都提到過十六味流氣飲。也就是說,十六味流氣飲的方源是在明代以前的。現有文獻考證,發現十六味流氣飲最早出現在元代楊清叟撰寫的《仙傳外科秘方》[2]。

但是關於十六味流氣飲的雛形,可能還更早,有學者發現,十六味流氣飲的雛形可能是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的內補散,原方是用來治療癰疽發背已潰,功用排膿生肉,方中所用的「當歸、桂心、人參、川芎、厚朴、防風、炙甘草、白芷、桔梗」等中藥,與十六味流氣飲組成一致[2]。經考證《孫思邈醫學全書》,內補散全方由「木占斯、人參、乾薑、桂心、細辛、厚朴、敗醬、防風、桔梗、栝樓根、甘草各一兩」等11味中藥組成[3]。

那麼,這個十六味流氣飲的雛形真的最早是「內補散」嗎?可能還更早。在宋代官修醫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記載的「化膿排膿內補十宣散」與《千金要方》記載的「內補散」藥物組成一致,且在《千金翼方》里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占斯散」。其實,這個內補散卻並不是出自藥王孫思邈之手,因為在《千金要方》里,還有一行小字,「劉涓子云此是華佗方」。也就是說,這個方的方源要早於唐代。

然而,翻閱《劉涓子鬼遺方》會發現,其中記載了兩首「木占斯散」,其中一個有桂心無瓜蔞,另一個有瓜蔞無桂心。除開瓜蔞和桂心之外,其餘的中藥為「木占斯、人參、細辛、敗醬、乾薑、厚朴、炙甘草、防風、桔梗」,不難發現,《千金方》中所載的內補散(占斯散),就是《劉涓子鬼遺方》中兩首「木占斯散」的合方。

再來對比內補散與十六味流氣飲,其實只有6味中藥相同或相似,也就是「人參、防風、桔梗、甘草、厚朴、桂」,因此對於十六味流氣飲的組方,在現存文獻中,目前的考證是最早出自元代的《仙傳外科秘方》,可以追溯至晉末南北朝時期的《劉涓子鬼遺方》,但是劉涓子卻說這個方子出自東漢時期的華佗,遺憾的是,現存華佗遺作《中藏經》中並未記載。

基於目前的這些考證,基本可以肯定,以目前現存的文獻來說,十六味流氣飲最早出自元代醫學家楊清叟的《仙傳外科秘方》,主要臨床作用是用於治療「癰疽、發背、乳癰、腳痛諸般惡瘡癤」。使用方法是將十六味中藥研為細末,每次使用五六錢,用酒調服,不飲酒者,用木香湯送服或者米湯送服。並且根據癰疽的部位確定飯前服還是飯後服,如果病位在上,採用飯後服,如果病位在下,採用空心服。使用得當,起效迅速、立見神效

其實十六味流氣飲這個方子具有「發散風毒、調理氣血、排膿止痛、生肌長肉」等多種作用,由於原本是用於癰疽的,所以在一定時間內,對它的重視程度不夠。但是,隨著近年來,各類包塊類疾病增多,十六味流氣飲也逐漸被人們發現,它可以用來治療各種囊腫、增生、肌瘤、結節類疾病,而且方藥對證的確可以大顯身手。也有臨床報道,使用十六味流氣飲可治療甲狀腺囊腫,多發性神經纖維瘤,乳腺增生,頸部淋巴結腫等疾病[4]。

總之,十六味流氣飲,的確是一個中醫外科的經典好方,追溯源流,可以追溯到晉末南北朝時期,迄今應當跨越千年之久,像這樣的千古名方,不應讓它被埋沒,而且本方還流傳到國外,並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堪稱是一個具有「國際范兒」的中醫名方。吾輩當自強,弘揚擁有幾千年修為的中醫學,使之人類健康事業的摩天大廈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清·吳謙.醫宗金鑒[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

[2]邰麗媛,崔為.中醫方劑十六味流氣飲源流考[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9,35(1):167-170.

[3]張印生,韓學傑.孫思邈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

[4]鄭濱馥,于慧敏,李巍.十六味流氣飲的臨床應用[J].中醫藥學報,1993,(3):25-26.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