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1400年前的洛陽故事 隋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靚姿初現

2022-04-29   映象網

原標題:講述1400年前的洛陽故事 隋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靚姿初現

講述1400年前的洛陽故事 隋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靚姿初現

大象新聞·映象網記者 李書寶 通訊員 劉青 石智衛/文圖

4月28日,沐以春雨的洛陽城愈發清新,大象新聞記者站在高聳入雲的朱櫻塔前眺望隋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掩映在綠樹花叢中的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形如唐代宮殿群的天際線,讓人充滿遐想。

洛陽因洛河而得名,地處「天下之中」,是最早的「中國」,也是東方古代文明的中心和發祥地。在洛陽1500年的建都史上,隋王朝只占了14年,短暫得如曇花一現,但在先後建都洛陽的十三個朝代中,它的分量很重。隋大業元年,隋煬帝楊廣登基不久,就頒布營建東都洛陽詔書,僅用10個月的時間,東都洛陽城就建成了。後來,唐朝和武周繼續以此為都,遂稱隋唐洛陽城。

在營建東都洛陽的同時,以洛陽為中心開鑿大運河的另一項偉大工程也緊鑼密鼓地實施。今天穿城而過的洛河水,仍流淌在1400多年前的隋唐大運河起始段的河道上。

一條河,流經千年歲月。以隋唐東都洛陽為中心的隋唐大運河,流經洛陽的總長度約70公里,留下了通濟渠(洛陽段)、含嘉倉、回洛倉、新潭、漕渠、天津橋等大量珍貴的運河遺產。

因為大運河,洛陽成了一個商船雲集的大都市,經濟和商業空前繁榮。隋唐大運河開通之後,促進了洛陽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大大提升了洛陽的影響力。到宋代以後,隨著都城中心的遷移,洛陽逐漸失去了全國政治中心的地位,隋唐大運河(洛陽段)也逐漸沒落,成為千年大運河歷史長河中的「滄海遺珠」。

滄海桑田,歷史不會忘記大運河。在2014年6月22日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包括隋唐大運河在內的「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古老的大運河「遺珠」重新煥發活力。

隋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位於洛河與瀍河交匯處,東西橫跨洛陽市老城區和瀍河區,總占地面積600餘畝。記者在公園西區看到,這裡的人工造湖、堆山工程、綠化景觀、市民休閒廣場、觀景台、園林古建築等,已經建成開放。按照計劃,隋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將在河洛文化節前基本建成,今年年底前全面開放。也就是說,目前局部開放相當於讓大家提前「嘗鮮」,雖然不是核心展示區,但包含了「運河風骨」主題水景、觀瀍台等文化景觀點。

根據規劃設計,運河歷史文化步道沿線設有9個節點城市文化展示區,包括神都(洛陽)、板渚(鄭州)、汴州(開封)、淮揚(淮安與揚州)、涿郡(北京)、黎陽(鶴壁)、宋州(商丘)、宿州、蘇杭(蘇州和杭州)。而每個節點城市文化展示區,均包含若干個文化景觀點。

記者看到,在隋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內,還有一處極為重要的文化設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

該館位於園區南側,緊鄰瀍河入洛河口,規劃建設用地面積約47.7畝,地下1層、地上3層,設中央大廳、展陳、臨展、公共服務、教育等功能分區,總建築面積約3.3萬平方米。目前,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建設已進入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