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坦坦
5月1日到10月31日,免徵半年票房專資。
昨天下午,情報君的朋友圈被條的新聞刷屏了。不少行業內人士表達了對新政策的嚮往以及對國家的感激,甚至有媒體稱這對於電影行業而言是疫情三年多以來的最大利好政策。
但另一方面,不少影城經理卻發表了完全不同的結論——免徵專資,對於絕大多數影院來說,弊大於利。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什麼是專資減免?
雖然我們曾經在過去的文章中多次進行科普強調過,但是情報君發現,依然有大量行業內人士對電影票房的構成不知甚解,本文再次理清一下電影票房的分帳模式。
我們平時看到的電影票房,其實是【總票房】。拋去影廳服務費之後的票房,才是我們通常所認知的票房,也被叫作【綜合票房】也叫【分帳票房】,打開燈塔專業版、貓眼專業版或者中國電影票房(專資辦)等票房查詢類軟體,都可以看到這一選項。
接下來,票房在分帳給影院和片方之前,要扣掉兩筆,分別是電影專項資金,也就是通常我們說的專資,固定按照分帳票房的5%進行上繳;另外則是3.3%的營業稅。
扣完這兩筆之後的票房,叫做【凈票房】,才能進行影院分帳,影院一般分得56%,片方和發行方一般分得43%,而院線端一般分得1%左右,當然不同院線會有0.5-1%左右的微調。
這一次的專資減免並不是第一次,因為疫情對電影市場造成的傷害,2020年5月14日國家頒布政策,免徵2020年全年湖北省的專資億基金2020年1月1日至8月31日全國其他省份的專資。另外,全國影院在2020年的3.3%稅費也被免徵了。
但其實,2020年直到7月20日,全國影院才陸續開業,全年票房更是只有200億,這一政策對於全國影院的福利並沒有享受到多少。
我們做一個計算,2020年湖北省年票房8.38億(總票房),分帳票房為7.653億,減免8.3%,為6352萬。
而除湖北省之外的全國分帳票房為178.49億,其中1-8月票房51.23億,減免8.3%,為4.25億;9-12月票房127.25億,減免3.3%,為4.199億。
綜合算下來,這個政策只帶來了9.08億的徵收減免,要知道2019年全年票房大盤的專資和增值稅之和是達到了49.3億的。這個減免幅度,遠遠不如電影市場早復工1個月來的實惠。
當然,蚊子再小也是肉。對比2020年的減免,2023年5月-10月的大盤情況肯定會更高,在全國大批影城面臨虧損的當下,為什麼不少影院經理並不支持這一政策的落地呢?
為什麼影院經理反對專資減免?
「因為電影票房專資本來就是有差不多80%返還給影院的。」
山西某影院經理阿熊向情報君表示,這一套優惠政策實施下來,大多數影院拿到手上的錢其實是更少了的。
「過去,100塊票房,91.7元分給影院56%,影院得到51.352元;現在免了5%的專資,96.7元票房*56%=54.152元,影院貌似是多拿了2.8元。
但是呢,本來的5塊錢專資,很多影院能得到80%的返還,也就是4塊錢,這麼算下來,不收專資反而虧了1.2元。」
浙江的影城經理阿峰也向情報君表示了相同的意見——專資減免對於影院來說是不實惠的,這是一個外人覺得看似利好影城,實際坑害影城的政策。
什麼是專資返還政策?
其實,專資設立的目的,就是「取之於電影,用之於電影」,無論是以前扶持國產影片的製作,還是支持新建電影院等,都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根據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發布的《關於獎勵放映國產影片成績突出影院的通知》來看,通知中規定只要滿足兩個獎勵條件,且全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放映國產影片票房收入占票房總收入55%以上,就可以獲得獎勵。占比在66%以上的影院,獲得的獎勵等於100%返還上繳的電影專項資金。
可以說在目前國產片票房占比超六成的2019年,80%以上的影院都可以獲得專資返還,甚至估測40%以上的影城,能夠獲得100%的專資返還。
但其實,專資返還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據了解,2017年的專項資金,在2018年12月才開始返還。2018年的專項資金,在2019年9月開始返還。
可以說,無論是2018年之前的廣電總局,還是現在的國家電影局,都擁有一套「未返還專資用法」,無論是補貼企業拍片,還是扶持貧困地區電影院,都會在網站上進行公示,做到儘量的公開透明。
但問到影院們的專資返還,並不都是統一標準,阿峰表示據他所知浙江影院基本都能收到專資的返還,是省宣傳部負責。新開影院在前三年會返還100%的專資,而他們影院基本會返還到80%左右的票房專資。
山西的阿熊也表示新建影院前三年是必返的,「專資一般是下發到省財政局,宣傳部走手續,雖然步驟比較繁複,但是都會給到影城。」而老影院,是可以享受國產影片專資返還,國產影片票房比例越高,返還的越高。疫情期間,外國影片沒有什麼市場。國產影片發力,能占年度票房的90%左右,加上一些其他因素,基本能返到80%。
不過返還時間,基本都得到次年的6月-10月左右,「有的地方財政憋到12月才發。因為再不發過了年就得退回中央財政,所以不會有比這個時間晚的了。」
簡而言之,之前的政策是每100塊【分帳票房】,影院是可以在次年下半年拿到4塊左右的「退款」,而現在是在分帳階段就可以少上交2.8塊左右的分帳,但是未來不會有更多的錢退回了,算總帳確實是賠了。
怎麼看新政策?
目前來看,新政策的邏輯也十分清晰了。
這對於片方和發行方來說,是重大利好,100塊的分帳票房,片方和發行方過去只能拿到39.431元,而現在能拿到41.581元,可以多拿到2.171元,收入增加了5.5%,這對於大多數原本就處於回本邊緣的電影來說,確實是一筆救命錢。
但是對於影院來說,收入反而是減少了。這也是影院經理們表示不滿的原因——「免稅和免專資,本應是國家給影院的優惠政策,但是因為影院在最下游,沒有話語權,被上游的院線和發行,強行分走了蛋糕,好政策實施下來,還不如沒有。」
而針對片方,影院經理也表示,實際上很多電影並沒有看起來「那麼慘」。雖然從票房數字上來看,很多電影看起來是虧損的,但其實片方也有各種各樣的補貼。先不論不少地方政府為了吸引影片拍攝,會對影片的拍攝採取退稅政策,很多地方的國家級補貼都不少,包括3D電影、動漫電影、地方特色旅遊電影、特殊題材電影,雖然在影院是一日游,但是不少影片靠補貼就能回本了。
而今年的微博熱搜#原來華表獎是有獎金的#,也印證了片方在非票房領域各種各樣的營收回本方式。
網傳電影電視劇獲獎資金獎勵,真實性未知
但是對於重資產的影院來說,面對疫情是首先受到衝擊的。今年春節檔的盛況似乎給了全年能衝擊600億的信心,但是3、4、5月下來,大盤整體表現還是不溫不火,之前600億的口號也見了蹤影,目前來看2023年能有500億大盤就已經算是不錯的表現了。
但對於片方來說,目前大環境的確也越來越艱難,無論是影片立項拉投資還是宣發階段,資方都越來越謹慎。這一筆不大不小的政策鼓勵,無論在實際層面還是市場風向層面,對於出品發行方都是一個利好的短期政策。
當然,想要電影市場恢復生機,想辦法做大蛋糕而不是微調切蛋糕的方式,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比如去年12月開始,重新開放進口片的政策,這對電影市場的利好,遠比免徵收專資來的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