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腸面 蜀山宴 南堂含翠

2022-07-01   董克平飲饌筆記

原標題:肥腸面 蜀山宴 南堂含翠

肥腸面 蜀山宴 南堂含翠

八點半松臣過來接我去吃早餐。在老瓦房肥腸粉總店我要了一碗肥腸面,老闆問我加不加蛋,我沒要。松臣、胖子、路路要的是肥腸粉,松臣加了一碗冒節子,我看了一眼,沒敢吃。面里的肥腸夠了,再吃就多了。這些天吃得過於油膩,下水真的不敢多吃了。

相比較而言,我還是愛吃面,而且成都的粉不是米粉,是紅苕粉,我們叫做粉條的那種。

冒節子。

還有牛肉鍋盔。酥酥香香的。

還有包子。

早餐後去了人民公園的鶴鳴茶社,喝茶掏耳朵。我是第一次來鶴鳴茶社,這裡掏耳朵比鐵像寺水街那裡舒服,茶好像也便宜些。喝著茶,身心放鬆,在竹椅上來個葛優癱。真是羨慕成都人的生活,喝喝茶,吃點飯,掏個耳朵,慢悠悠的一天就過去了。

有時也想,舒服是舒服了,可是怎麼去掙錢呢?

中午去柴門薈,打卡另一家川菜米其林餐廳。侯師傅張恆一早回南京了,人數沒有昨晚許家菜那麼多。品牌創始人陳天福先生陪我們一起品嘗蜀山宴,期間說了不少品牌經營的經驗。談到上海現狀,去年剛剛在上海投資二千多萬的陳天福頗是無奈,整個城市停滯狀態,自己的餐廳又能如何呢?有所感觸,我在朋友圈寫了一段話:幸福是大家的,自己能不能感受到感受到多少真不好說;災難是個人的,有多少有多苦,對每個個體都是實實在在的。別老吹牛逼,沒有了個體,集體又在哪裡?

做了一個菜品集錦的視頻,公眾號好像發不上來。也許能發,我不會玩。視頻配樂偷懶用了「人間美好」,其實這也是我對中午這餐飯的定義:生活得此美味,可謂人間美好。和成都學習團一行人打卡米其林一星餐廳柴門薈,與餐廳創始人陳天福先生共進午餐,吃到了美味的川菜,學到了菜肴創新發展的知識。蔣胖子說,這是他在成都吃到的最有意義的一餐飯;張元說,為了一道豇豆魚的滋味,也要來一次成都,來一次柴門薈;周松竹說,鴨方雖然各地常見,柴門薈的製作和調味卻給了他很大的啟發,鴨皮的酥脆,飯糰煎出的脆香,飯糰包裹著鴨肉的油潤,飯粒本身的碳水香,不同的口感混合出的香氣讓人慾罷不能,這樣的鴨方他可以吃五塊。我覺得柴門薈在川菜繼承發展上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路徑也有自己的個性。在味型分解上做減法,突出鮮香,味型相佐,這樣的川菜沒有以往我們常見的川菜那麼辣,更能體現食材的寶貴和味道的香美。我喜歡這樣的川菜,有滋味,有韻味,有傳統,有厚度,絲絲縷綿綿不絕的回味中,體會川菜的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席間聊天,陳總一句話顯示出柴門薈的格局,這句話我給大家重複了幾次:「越分享越成長」,敢於分享的背後是敢於創新善於學習的支撐,分享交流的越頻繁,學到的東西就越多,企業和個人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感謝陳總,感謝柴門薈的朋友們。

柴門薈蜀山宴菜品集錦

南堂系列是我喜歡的川菜館,王正金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川菜大佬。自從郭志宇帶我去過後,再來成都時總有一餐飯是要安排在南堂系列餐廳的。不僅自己去,還先後帶了不少朋友去,每次都是收穫滿滿,很是感謝王正金先生的熱情款待和真誠傳授。

王正金先生對川菜傳承與發展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在一次研討會上,他闡述了這樣幾個觀點:第一,傳承味道。因為川菜的「味型」、川菜的「味」是屬於經典的,也是一個「根」,只有把味道做好,這個根才能留存;第二,傳承巴蜀文化。因為菜品只有賦予了文化,才能發展,文化是川菜的一個「魂」;第三,要挖掘民間的記憶。因為真正的美味在民間,這是川菜的「情」;第四,要融合時尚。因為歷史上的川菜就是外來菜系,特別是江南等發達地方到四川的融合,包括近代著名的「南堂川菜」就是成都與揚州融合的產物。川人善於融合,只有融合才美。南堂系列的建設發展,也是按照王正金先生這番見解有序前行的。

王正金先生介紹南堂館系列。

菜單

熗鍋白肉

推沙望月,用的是泡菜水,很開胃。

青椒竹蓀蛋燒大甲魚配血旺/肥腸

麻婆豆腐燒黃玉參

魚香脆皮黃魚/蝦球

沸騰雞腳土鱔魚。

九年百合蒸雞樅。

河水豆花魚腩。

翠綠萬象

鯽魚湯煮豆腐

鹽煎肉

無筋豆土豆燜飯

魚籽米豆腐

酥餅配冰粉

這一餐菜品濃淡相佐,韻味悠長與酣暢淋漓並舉,既有傳統精粹,又有創新佳肴,有滋有味有文化,更有王正金先生娓娓道來的講述,可謂是一堂生動的川菜教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