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食為人天,農為正本。」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因為人口眾多,所以發展農業亟不可待,為了增加糧食產量,國家又讓相關部門組織開墾了不少荒地。眾所周知,古時候經濟不好,底層百姓被餓死是常有的事,可既然荒地那麼多,他們為什麼寧願被地主剝削也不去開墾荒地呢?且聽小編細細道來。
第一,他們沒有隨意開墾荒地的權力。封建時期有一句話,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就是說天底下的土地都是皇帝所有,就算是分封出去了,它也是有主人管理的,要是隨便開墾土地,可能會被認為是蔑視皇權,因此遭來殺身之禍,所以沒有官府的允許,底層百姓壓根不敢妄動土地。第二,技術是一大困難。其實從僥倖的角度來說,就算每一塊土地都有主人,但是人的精力畢竟有限,為官者也不可能管理到每一塊土地,百姓完全可以選一個比較偏遠的地方來自己種植莊稼,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是全無道理,但是開墾荒地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古代不像今天一樣有各種工具,他們開墾荒地只能靠自己的一雙手,是一件非常耗費精力的事情。
古代農耕技術不像今天這麼成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們的經濟條件相應的也很差,很多貧苦人家連耕地的牛都養不起,可那個時候,他們種莊稼多是依靠牛來耕田犁地,所以一般是幾戶人家同養一頭牛,在那樣的情況下,他們壓根沒有多餘的精力開墾荒地。
第三,嚴重的賦稅。相信大家都學過《捕蛇者說》這篇文章吧?這篇文章是柳宗元所寫,據說永州一帶有一種很奇特的毒蛇,入藥可治多種疾病,於是皇帝就下令讓當地的村民逮捕,但這並非強制性命令,而是給了他們兩個選擇:要麼每年捕蛇兩次,免除捕蛇者賦稅;要麼就像平常一樣,種地交稅。有個姓蔣的農民是捕蛇者之一,據他交代,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因為在捕蛇過程中被毒蛇咬傷,最後中毒不治身亡,就連他也好幾次差點在捕蛇過程中喪命。作者聽完之後十分悲傷,問他既然這麼危險,為什麼不向官府說明,不再參與捕蛇?
作者聽完之後痛心不已,最後發出「苛政猛於虎」的感嘆。由此可見,古人就算有條件自己開墾荒地,種出來的莊稼可能還不夠交賦稅,這樣賠本的買賣沒人願意做,所以他們更願意幫地主幹活,雖然飽受剝削,但至少在大多數時間裡能混一個溫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