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人文丨樂觀又堅韌的她,教會了我……

2024-10-25     京津冀消息通

本篇作者

感染性疾病科 李瑩

李瑩,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護士。

在普外科工作時,我遇到了一位讓我感觸頗深的患者,從她的治療過程中,我感悟到了人生中最可貴的東西——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那天,病房的工作還是如往常一樣忙碌,在晚交班結束時,已經快六點了。在我收拾完準備回家時,迎面走來了一位20多歲、穿著漂亮蓬蓬裙的小姑娘。

病房已經過了探視時間,於是我上前詢問,這位姑娘說:「您好,我找主任,我跟他提前約好了。」我以為是門診患者找主任看檢查結果,於是也沒多說什麼,告訴了她具體位置後,我就直接回家了。

兩天後,我在巡迴病房時看到,上次來的小姑娘坐在病床上,和旁邊的病友有說有笑地聊著天。小姑娘看到我之後,和我打了聲招呼。

等閒暇時,我詢問同事小姑娘的病情。原來小姑娘是先天性巨結腸患者,在一歲時就進行了一次結腸切除手術,本以為做了那次手術後就能完全恢復。

上初中時,小姑娘的病情時有反覆,就再次在當地醫院從肛門處做了息肉切除術。誰曾想這次手術仍舊沒有徹底解決她的問題,病情還是有所反覆,而這時的小姑娘已經畢業參加了工作。

於是,她和父母協商辭掉了工作,因為每次手術術後恢復時間長,帶來的疼痛也屬實需要時間去克服。

此類手術反反覆復做了三次,每一次都以為是最後一次,但總事與願違。然而,病痛並沒有讓小姑娘妥協,她依舊堅強樂觀。

面對病情的不斷反覆,她決定繼續到南京的大醫院治療。在那裡,經過醫生評估為她進行了第四次手術,這次手術與前三次不同,醫生在她的右下腹做了結腸造瘺口。想到這個造瘺口要伴隨她一生,小姑娘內心有些難過、沮喪。但一想到年邁體弱的父母,她告訴自己必須堅強。

自此,小姑娘慢慢的學會了造瘺口的護理。在平時穿衣方面,她選得最多的就是蓬蓬裙,飲食方面也放下了自己愛吃的辛辣食物,而口袋裡永遠都會裝著糖果,因為這樣就能蓋住自己造瘺口袋子發出的聲音。

聽到這裡,我腦海中回想起了初次見到小姑娘時她的微笑,是那麼陽光燦爛,但誰能想到她從小到大經歷了這種疾病的折磨呢?

同事接著說,帶了幾年造瘺口的小姑娘不敢出去玩,也不敢去找工作,因為怕被別人嫌棄,她始終想恢復到正常的樣子。後來,經過多方諮詢後,她抱著一線希望來到了北京地壇醫院。經過反覆的檢查和評估,科室主任認為這個小姑娘適合做造瘺口回納術。

但因為她曾在肛門處做過息肉切除手術,形成了很硬的瘢痕,在做造瘺口回納術之前,還需要再做一次肛門瘢痕切除手術,而且要在術後的一個月里,每天用肛門擴張水囊擴張肛門及練習肛門括約肌的功能,過程非常痛苦,但她都挺過來了。經過一個月的艱苦練習,小姑娘馬不停蹄地來到了醫院住院,準備做最後的手術。

醫療團隊人員深知這個手術的難度,勸主任再考慮一下,在當前醫患關係如此緊張的大環境下,是否有必要冒險,畢竟這個手術誰都沒有一定成功的把握。但主任只是笑了笑,淡淡地說:「姑娘還小,但凡有一線希望我也要試一試。」

這期間,主任和病房其他醫生先後找小姑娘溝通,讓她知道我們一定盡全力爭取手術成功,但也可能不會如期待的那樣理想。做完後會有三種可能:第一種是還和原來一樣;第二種是由於切除了部分沒有神經根的腸道,可能會有便意就要去廁所,存不住大便;第三種就是最好的結果,和正常人一樣。小姑娘淡定的說:「那也不會比現在更壞了吧。」

手術如期而至,歷時6個小時的手術圓滿結束。小姑娘醒來的第一件事,用手摸了摸自己的右下腹,當只摸到了腹帶時,小姑娘笑著笑著就哭了。

小姑娘恢復得越來越好,身上的管子也在一根根地拔掉。一次主任查房,查看小姑娘的傷口時,發現造瘺口處的傷口有感染,不得不把線全部拆掉,讓傷口自己慢慢癒合。但結果可能是傷口長不齊,傷疤會很大。小姑娘笑了笑對主任說:「沒事的,對我來說造瘺口送回去了,其餘的都不叫事,這點傷疤不算什麼。」

小姑娘的樂觀觸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她沒有因為身體原因而自暴自棄、心情抑鬱,也沒有因為身體原因而放棄生命。她每天對我們說的最多的就是「謝謝,你們都是好人!」。

出院後隨診,當我得知小姑娘身體越來越好,之前擔心的問題也沒有發生時,我感到十分欣慰。有一次,她說自己其實曾想過輕生,從小到大,她的父母為了她的病花了很多錢,也變得越來越憔悴,她不想再拖累父母了,但因為遇到了主任,遇到了我們,又重新點燃了她的生命之光……

這位小姑娘的故事讓我動容,她面對疾病的堅韌和樂觀態度,不僅是對自己的鼓勵,也是對醫護人員和家人的巨大鼓舞。每次手術都面臨著巨大的痛苦和挑戰,但她從未放棄,勇敢地面對,這種堅強勇敢的精神值得我們和每一位患者學習。

同時,她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生命是寶貴的,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珍惜生命,勇敢地活下去。科室主任的擔當精神為小姑娘帶來了重生,主任在面對手術風險時,毅然選擇為小姑娘嘗試,這種醫者仁心和擔當精神值得每一個醫務工作者學習,也激勵著我,讓我始終從患者的角度開展醫療工作。

醫學人文點評

文章介紹了一位患先天性巨結腸的青年女性患者,在漫長而堅韌的與病痛鬥爭的征途中,顯示的非凡的勇氣與不屈的精神,展現了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輝。

她不僅是對抗病魔的勇士,更是激勵無數醫者前行的不滅燈塔。面對命運的挑戰,她沒有選擇沉淪或放棄,而是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將每一次治療視為希望的播種,將每一次挑戰視為生命深度的挖掘。

患者的堅持與樂觀,不僅深刻觸動了每一位參與其治療過程的醫護人員,更在無形中強化了醫者們救死扶傷的決心與信念。這個故事讓我們深刻認識到,醫學不僅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種人文關懷的體現,是醫者與患者共同對抗病魔、守護生命的溫暖旅程。

這位患者的故事,是醫學精神最生動的詮釋——不畏艱難、勇於探索、以人為本、追求卓越。它激勵著每一位醫者在未來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構建更加和諧、健康的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點評人:韓玉娟

北京小湯山醫院

天壇小湯山康復中心 副主任、副主任醫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14a2a4dacbbcf2031de7562a2bb0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