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前門「龍睛地」 喜看百年「煙火氣」
「平安·北京中軸線」大型系列融媒體報道之平安正陽門篇
守護前門「龍睛地」 喜看百年「煙火氣」
10月26日,前門大街派出所民警在轄區巡邏。
10月31日,前門大街派出所民警在轄區巡邏。
深秋的北京,晨光灑在正陽門箭樓上。往北看,巍巍故宮,一眼回望六百年風雨滄桑;向南觀,前門大街八方來客與人間煙火交融。
作為北京城的標誌性建築,正陽門可謂是連接北城「宮廷文化」與南城「市井文化」的樞紐,「進可『居廟堂之高』、退可『處江湖之遠』,正陽門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原主任關戰修走在「老地盤」上說道。
「如果把北京中軸線比喻為一條文化長龍,從永定門到正陽門就是龍頭所在,而箭樓就處在『龍睛之地』。」關戰修認為,是前門為北京市井文化與商業文化的匯聚畫龍點睛。
漫步在848米長的前門大街上,好似穿越時光隧道,百年老字號依然傳承經典,正陽門從歷史上的「皇城正門」變成今天北京的「文化之門」,見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見證著北京市公安局東城分局前門大街派出所守護前門平安「煙火氣」的孜孜追求。
10月26日,前門大街派出所民警在正陽門箭樓下執勤。
「祥瑞」雨燕,飛過正陽門下的歲月變遷
「前門」,從來不只是一座箭樓、一條大街、一片老城區,而是豐富的歷史遺存與市井文化沉澱背後折射出的古都文化與北京精神。這一切,有它見證——
在北京,沒有誰比北京雨燕更懂「前門」——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鳥類,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妮妮」的原型。
珠市口地鐵站換乘通道內的牆面裝飾、前門大街旅遊品商店裡的燕子風箏、正陽門箭樓上的燕巢……在前門,雨燕的印跡隨處可見。小小雨燕,寄託著北京人太多情感。
「講到前門歷史,一定繞不開這個城市精靈。」每年的春夏晨昏之際,關戰修都會特意來看看雨燕,看它們在正陽門上安家,在前門大街上空追風競逐,發出悅耳的叫聲。
600餘年來,前門一直是雨燕的「老家」,前門的歷史始終有雨燕見證。
從明清飛到民國,從解放軍正陽門下進京飛到新時代黨和國家每一次重大慶典,小小雨燕感受過正陽門「衛皇都而拱宸居,隆觀瞻以示萬邦」的煊赫,也見證過華夏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邁出的鏗鏘步伐。
「冬天看不到,還怪想它們。」如今,值守在前門大街北口執勤點,民警鄭仿栓總會下意識地看看箭樓頂。在前門大街派出所,雨燕是朋友,也是一同站崗的「夥伴」。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整晚執勤過程中,是雨燕的叫聲陪伴自己,度過漫漫長夜;202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雨燕環飛,成為「編外空中梯隊」,慶賀百年大黨風華正茂……還有1年退休的鄭仿栓,早已數不清雨燕陪自己度過了多少班勤務。
「一直以來,雨燕都被認為有祥瑞與守護之意,是平安祥和的象徵。」關戰修認為,雨燕早已成為古都北京的文化符號與精神代表。
曾經的雨燕,常從皇城宮殿飛過正陽門上空,飛到繁華商號、胡同人家,見證前門商業變化、市井變遷。
「雨燕,我們打小就喜歡。」前門大街派出所副所長敖綱從小生活在前門附近的廊坊頭條胡同,小時候家裡院子常有雨燕飛過,對於雨燕背後的北京精神,他有自己的認識。
「雨燕溫良、親切,像老北京人的精神性格,正如士農工商雲集前門,人與人之間包容交融。」敖綱記得,小時候,一碗大碗茶就能拉近鄰居間的距離,胡同里的片警知道每家的燈繩在哪。
在前門大街派出所,不同民警心中有不同的雨燕。
「守護平安要像雨燕一樣堅韌有毅力。」鄭仿栓說,過冬遷徙,雨燕飛行距離常達1.6萬公里。雨燕有「鴻鵠志」,民警也要不懼風雷,敢於搏擊,忠誠守護。
「服務群眾要常『飛入』百姓家,態度要像雨燕一樣親切。」敖剛一直努力掌握好轄區社情民意,為百姓站崗、為遊客服務。
10月31日,遊客在前門大街留影。
「鐺鐺」聲響,奏響穿越時空的平安樂章
「鈴鐺」聲聲,傳遞平安。正陽門上的鈴鐺,在古時,祈福帝王出入平安。前門大街上的鐺鐺車,開動時叮噹作響,提醒路人注意安全。如今,「平安前門」的樂章依舊,他們一同演奏——
在北京,一代代民警見證著變遷中的「前門」——北起天安門廣場最南端,南至珠市口大街的中心隔離帶,東到前門東路,西至步行街西側的商戶區,前門大街848米,輻射大街東側0.6平方公里的小小轄區,成為前門大街派出所民警的使命所在、職責所系。
秋風吹得天空湛藍,暖陽曬得銀杏金黃。北京的秋很美,老舍說「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前門大街民警還說「最好能住在前門」。
「越是節假日越忙,以所為家是常態。」前門大街派出所所長杜毅說,保證轄區平安是職責所在。
正陽門箭樓前的前門大街,是明清皇帝出內城前往天壇、山川壇(明萬曆年間改為了先農壇)祭拜必經之地,被稱為「御道天街」。如今,緩行於此的早已不是龍車鳳輦的皇家儀仗,而是紛至沓來的遊客。
隨著前門胡同居民搬遷,五牌樓、箭樓修繕一新,老字號回遷,新潮牌入駐,前門大街已經成為集旅遊、美食、購物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旅遊步行街。
被美食香味「饞」,被問路群眾「圍」,成了民警日常工作的真實寫照。
「在這裡,熟悉大街是入警第一課。」晨會上,前門大街派出所副所長張召龍提醒新警,儘快熟悉大街的商鋪街巷及周邊交通,「回答好遊客諮詢,為群眾提供更優質服務。」
「一到執勤點,經常會被顧客圍住,各種問題紛然而至,一天下來,沒有誰還能聲若洪鐘。」張召龍說,潤喉糖消耗最快,民警的聲音常年嘶啞成了特色。
深秋的傍晚,天氣轉涼,燈影搖曳中,遊客依舊摩肩接踵。11月以來,前門大街遊客始終絡繹不絕,特別是周六日,每日接待量常達7萬人次以上。
「大人看好孩子,注意安全」「拍攝鐺鐺車別站在軌道上,別挨那麼近」……「鐺鐺」聲由遠及近,「鐺鐺車」緩緩穿過人群,穿過商鋪的叫賣聲、群眾的歡笑聲,鮮魚口胡同執勤點上的民警努力讓自己的聲音更洪亮一些。
「鐺鐺車」是老北京人對有軌電車的稱呼,它的車頭常掛一隻銅鈴鐺,行駛時發出「鐺鐺」聲響,用來提醒行人。
1924年,北京第一條有軌電車在前門正式通車。
2009年1月1日,改造後的新前門大街鋪設了有軌電車鐵軌,消失了50年之久的「鐺鐺車」重新開通。
隨著越來越多傳統「項目」在前門大街「復活」,那些照片里的記憶,在一代代民警的見證下,重新煥發生機。
「要讓遊客平安看景。」杜毅介紹,派出所對轄區進行網格化管理,採用動態巡邏和點位執勤相結合,科學劃定巡控路線,創新建立「拍照打卡」制度,全力保證轄區平穩有序。
10月26日,前來遊玩的孩子們和民警打招呼。
「吆喝」陣陣,百年老字號里樂享幸福真諦
「每逢休息,你說皇上他能去哪,前門這麼近,是不是也忍不住來看看熱鬧。」一句玩笑,點出了前門大街的繁華。在前門,始終有老北京的「衣食住行」,有老北京的「煙火味道」——
在北京,沒有什麼能比老字號更代表「前門」——全聚德、東來順、吳裕泰……一串串叫得響的老字號,充滿歷史韻味,充溢著美味。
「經典的烤鴨子,烤鴨子」「壇肉!扣肉!米粉肉」……走在前門大街,店鋪林立、人流熙攘,燈籠型的復古街燈引人注目,各色商品琳琅滿目,叫賣聲、吆喝聲此起彼伏、有韻有轍。
前門是眾多老字號生根發芽的地方。在這裡,既有老北京人「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恆」的全套「奢侈品」行頭,也有老街坊們津津樂道的都一處燒賣、義聚成炙子烤肉、張一元茶葉……
「東來順用景泰藍銅鍋涮肉,羊肉鮮嫩美味;天興居的炒肝倍兒地道,老街坊們都愛吃;還有全聚德的烤鴨起源店內『百年爐火』的火種燃燒至今……」說起大街上有關吃的老字號,前門大街派出所民警孟凡一如數家珍。
為了更好地服務商戶,派出所將轄區劃分網格,指定民警與網格商戶負責人進行對接,與商戶加強溝通。
作為責任民警之一,孟凡一的日常工作就是及時開展走訪,了解商戶的急難愁盼。
「遇到矛盾糾紛、商品丟失等問題,孟警官總是第一時間提供幫助。」吳華俠是老字號都一處的店長,從學徒成長為非遺技藝傳承人,她見證了前門大街的變遷,也見證了一代代民警對大街的付出。
今年9月,陸續有18名新警來到派出所,孟凡一也像自己的師父當年那樣,帶著新警一個商戶一個商戶走訪,給他們講老字號的故事,全力保障商戶安全運營。
最喜百年「煙火氣」,平平安安才是真。
夜幕璀璨,老字號里不時傳來歡聲笑語。前門大街派出所政委李振斌巡走於此,笑道:「遊客、商戶臉上燦爛的笑容,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認可!這樣的前門,誰能不愛。」
11月1日,前門大街派出所民警在轄區老字號商鋪開展反詐宣傳。
【一線隨筆】平安「警」色 人間至味
「我爺爺小的時候,常在這裡玩耍。高高的前門,仿佛挨著我的家……」站在規模宏麗、形制高大的正陽門箭樓前,聆聽著傳唱30餘年的《前門情思大碗茶》,推開歲月的大門,向南眺望前門大街——古色古香的琉璃瓦、綠樹掩映的古宅院,伴著店小二的叫賣聲,北京滋味撲鼻而來。
在這最美的季節,四九城品「京味兒」,前門大街是必去的打卡點。到張一元品一杯好茶、進天興居喝一碗炒肝,去榮寶齋賞大家字畫、在廣譽遠求醫問藥……848米長街上,列肆如櫛、遊人雲集,正應了民謠里唱到的「大柵欄里買賣全,綢緞煙鋪和戲院,藥鋪針線鞋帽店,車馬行人如水淹。」
記者在採訪中接觸了數位商戶負責人,他們眼裡的前門各有不同,但對「前門警察」的印象卻是一致的。
台灣會館的工作人員對前門大街派出所歷任所長如數家珍,說個個都是他們的後盾;全聚德的員工說起民警,直道「那叫一個細心和耐心」;杜莎夫人蠟像館的負責人說他們是「只要有事,火速趕到」;都一處的非遺技藝傳承人看到熟悉的老民警,親切地叫著「老哥」。
前門大街派出所政委李振斌說,轄區內安全穩定無事故,商戶安心、遊客開心,我們就覺得夜沒白熬、班沒白加、路沒白走。
站在箭樓上,一個轉身,便是從滄桑歷史進入人間煙火。夜幕下,熱鬧的前門依然人來人往,古老的前門在老味道中綻放著新的魅力。一抹抹藏藍穿梭其間,是街上最靚麗的「警」色,肩上警燈閃閃,百姓平安滿滿。(記者 石楊)
【下篇預告】出了前門,往西南大約2公里,就來到了現存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皇家祭祀農神之所——先農壇。敬請關注本報「平安·北京中軸線」大型系列融媒體報道之平安先農壇篇。
總策劃:孫福會
監製:邵清瀅 蔣熙輝 蘇傳庚 陳雪峰 孫軍 劉學剛
執行策劃:張耀宇 王麗雪
融媒體報道組記者:文字/鄔春陽 石楊 洪崗崗(實習) 攝影/張建鑫 新媒體/張安玉 視頻/黃亦程 金棪松(實習) 唐燕(實習)
圖片編輯:陳路坤
版式、美術設計:郭亮 王斯佳
LOGO設計:高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