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打開一家購物網站,搜索「學步車」,各種品牌、各種價位的嬰兒學步車瞬間映入眼帘,購買量十分驚人。在不少家長心裡,「學步車」是一種先進的育兒神器,不僅能解放大人的雙手,還能讓寶寶「快人一步」,對身體和智力發育都有好處……
事實真是如此嗎?先跟袋鼠麻麻來看一組案例。
青海西寧一名 9 個月的寶寶因為學步車從樓梯滑下,當場死亡;
11 個月的寶寶坐在學步車上玩耍,撞翻熱水瓶導致全身大面積被燙傷,背部、臀部、大腿皮膚發紅脫皮;
2歲寶寶使用學步車半年後,總喜歡踮著腳,走起路來像只小鴨子,經醫院檢查被確診為雙腳「馬蹄內翻畸形」;
8個月寶寶在院子裡使用學步車,被台階絆倒跌入糞池,吸入大量污水和糞便,導致溺糞;
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還報道過一例因為使用學步車導致寶寶顱內出血的案例……
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新聞,家長們還敢讓寶寶使用學步車嗎?
反正袋鼠麻麻不敢。
風靡全球的學步車,到底是育兒神器,還是會「拖後腿」?
其實,寶寶學步不需要使用學步車,學步車「危險重重」。具體原因,看完這篇文章大家就知道啦。
一、 國內外專家屢次呼籲禁用嬰兒學步車
2018年 9 月 17 日,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報道,由於學步車對嬰兒造成的傷害,美國兒科醫生再次呼籲禁用嬰兒學步車。美國兒科學會預防傷害及中毒委員會主席、兒科醫生 Benjamin Hoffman 說:「我認為嬰兒學步車本質上是危險物,沒有任何好處,不應該在美國出售」。
其實,這不是嬰兒學步車第一次被稱作危險物。
早在 2004 年,加拿大就禁止了嬰兒學步車的製造、銷售和進口。
2011年,我國衛生部發布《兒童跌倒干預技術指南》,稱不安全消費品是導致兒童跌倒的重要因素,其中就包括嬰兒學步車。同年,歐盟委員會非食品類快速預警系統還對中國產學步車發出過消費者警告。
美國兒科協會(AAP)調查顯示:1990至2014 年間,美國約有230676名小於15個月的寶寶因為嬰兒學步車接受急診治療,其中90.6%的嬰兒頭頸部受傷,4.5%的嬰兒上肢受傷。按照受傷原因來看,74.1%的嬰兒是因為使用學步車時從樓梯跌落。
2010年,美國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CPSC)出台了針對嬰兒學步車的《聯邦強制性安全標準》,對嬰兒學步車的寬度、制動機制以及質量進行了嚴格的控制。
「學步車框架的寬度應該寬於標準門口的寬度,使其不能順利通過;只要有一個輪子處在台階邊緣,學步車就要啟動剎車裝置,避免寶寶跌落。」
《聯邦強制性安全標準》的實施效果顯著,此後4年,嬰兒學步車相關傷害的年平均數減少了22.7%,其中從樓梯跌落受傷的年平均數減少了40.7%。
儘管如此,學步車仍然是嬰兒受傷的一個重要且可預防的來源,各國均不建議給嬰兒使用。
二、學步車真能幫助學步嗎?
「學步車」,顧名思義,初衷是想幫助寶寶學走路。
然而它真的有這種功效嗎?
NO!
事實上,它不僅不能幫寶寶學走路,相反,歐洲專家曾對190名嬰兒進行過跟蹤調查,發現其中102名使用學步車的寶寶在爬行、直立行走等運動發育上比沒有使用過學步車的寶寶至少落後3至4周。
這是因為,在使用學步車時,寶寶的各項力量和感知功能都無法得到應有的訓練。
在所有大運動里,走路是最難的,它要求寶寶的肌肉非常強壯,尤其是核心肌肉和大腿肌肉,對大腦和身體的協調性要求也很高。
然而,學步車讓寶寶把整個身體的重量依附到車上,雙腳無法承受足夠的壓力,而且學步車靈活的輪子稍一用力就能滑動,寶寶的雙腳自然不可能鍛鍊出走路所需的力量和動作;同時,學步車有框圈的支撐,寶寶不需要自己保持平衡也不會摔倒,前庭功能得不到有效刺激,離開學步車自然就站不穩了。
所以,學步車剝奪了寶寶主動鍛鍊的機會,阻礙了大腦與身體的直接聯繫,不利於寶寶學習獨立行走和控制平衡,可能會延後寶寶的身體和智能發育。
三、學步車應被列入嬰兒用品黑名單
為什麼國內外專家都呼籲禁用嬰兒學步車?
因為它的危害實在太多了!
1、存在安全隱患
對寶寶來說,藉助學步車,他們可以輕鬆地去到很多地方,但也會因為學步車的高度和速度接觸到危險物品,比如熱水壺、尖銳物品、藥品等。而且,學步車的速度可以超過1m/s,由於寶寶頭部所占的身體比例比較大,上身較重又暴露在車身外,在遇到磕絆時很容易翻倒。
美國兒科學會提示了以下風險:
兒童摔傷:使用學步車會增加摔傷風險,其中從樓梯摔下占了大部分。
兒童燙傷與中毒:學步車讓不少寶寶可以夠到桌布,導致打翻熱水而燙傷,或者接觸某些故意放在高處以禁止寶寶服用的食物、藥物,導致中毒。
兒童溺水:在浴缸、泳池等水域邊使用學步車可能導致寶寶溺水。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情況大多發生在有父母監護的情況下,一方面父母認為學步車可以保護寶寶,所以掉以輕心,另一方面,學步車有輪子,速度超過父母的反應速度,等父母意識到危險時,已經來不及了。
2、導致骨骼發育不良甚至畸形
學步車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拔苗助長」。
如果寶寶雙腿的骨骼和肌肉還沒有發育到可以支撐寶寶走路,那麼,過早使用學步車,會給關節帶來壓力,而且學步車滑動速度非常快,寶寶為了跟上節奏使勁蹬地,容易導致腿部骨骼變彎,出現「病理性O型腿」,或者X型、Y形腿。
3、養成錯誤的走路習慣和姿勢
寶寶的身高通常與學步車高度不符,寶寶只能腳尖著地,想要移動時必須踮腳走路,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跟腱攣縮,形成踮腳走路的壞習慣。
4、導致寶寶平衡、肌肉和感知發育延緩
使用學步車的寶寶不需要自己主動掌控平衡也不會摔倒,這不利於寶寶平衡能力的鍛鍊。
很多家長覺得,寶寶走路越早越好,其實不是的。
袋鼠麻麻一定要強調一下爬行的重要性。
爬行不僅會調動寶寶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還可以讓寶寶的皮膚充分和地板或者其他材質的物體接觸,對寶寶早期智力發育有很大幫助。爬行、站立、彎腰、行走等這些大運動鍛鍊能夠加強寶寶眼、手、足等身體各部位運動的協調性。
然而,學步車使寶寶失去了肌肉鍛鍊和各種感官配合發展的機會。
5、可能對寶寶的智能發展有不良影響
寶寶是通過接觸、抓握、敲敲打打、扔等學習認識物體,自由的探索有助於寶寶智能的發展,學步車限制了寶寶活動的自由,剝奪了寶寶學習的機會,可能會影響寶寶的智能發育。
四、到底如何教寶寶學步?
既然不能使用學步車,那麼,怎樣幫寶寶學走路才對呢?
首先,練好爬行。
寶寶的發育是有規律的,一般大約6個月左右會坐,之後是爬行,最後才是站立和行走。家長可以用玩具誘導寶寶在地板或硬的墊子上練習爬行。
爬行能鍛鍊寶寶的力量、平衡和身體協調能力,為站立和行走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練習站立。
寶寶走路前要先站立,學會使用腰部和腿部的力量支撐身體。
這時候,家長可以先讓寶寶雙手扶著欄杆站立,逐漸過渡到一隻手扶著站,或者靠著牆站,然後遞給寶寶一些單手拿不住的玩具,如皮球等,讓寶寶不知不覺張開雙手,學會站立。
第三,扶走訓練。
當寶寶已經學會站立時,往往就能扶著東西走了。
家長可以面對寶寶,雙手分別握住寶寶的雙手,一步步後退,讓寶寶練習向前邁步。
如果一定要推薦什麼安全的練習走路的工具,其實,固定的欄杆、床沿或者較矮的桌子都是不錯的選擇。
第四,獨立行走。
媽媽可以蹲在寶寶的不遠處,用玩具或者語言鼓勵寶寶,讓他勇敢地自己挪步,並一點一點加長距離。
袋鼠麻麻 有話說: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過了1歲就要會走路,越早越好。
其實,走路是孩子身體發育過程中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家長可以鼓勵、幫助,但絕對不需要拔苗助長。
美國兒科協會指出,寶寶在9個月到18個月之間開始走路都是正常的,沒有任何研究證明,早走路的孩子一定聰明。
再次提醒各位家長,千萬別著急,學步車只能帶來虛假的安全感,還可能將寶寶至於危險之中,不要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