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英語課標關鍵詞
深度學習
百度百科這樣解釋:深度學習(DL, Deep Learning)是機器學習(ML, Machine Learning)領域中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它被引入機器學習使其更接近於最初的目標——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這應該不是我們課標中的深度學習。
我們看一下課標原文中「深度學習」表達了些什麼?
原文1
教師應在利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如黑板、白板、卡片、簡筆畫、教學挂圖、模型、實物等教具)的同時,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對教與學的支持和服務功能,引導學生開展主動、個性化的探究活動,實現深度學習。
原文2
案例5 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英語學習活動設計
主題語境:
人與社會——信息技術與記憶
語篇類型:
論說文「Is Your Memory Online」(課文原文見附錄4第二部分)
學情分析:
該校地處縣城。學生來自高二年級,學習努力,但英語的聽、說能力不強,閱讀能力主要局限於應試範圍,寫作能力相對滯後。平時接觸網絡不多,但能熟練操作常見社交軟體。
教學目標:
本課結束時,學生能夠:
(1)完成一項問卷調查,了解人們對「網絡是否影響記憶」的看法,並寫出調查報告;
(2)通過對文本的深度學習,掌握論說文的行文特點,理解心理學家Sparrow的觀點;
原文3
案例說明
這節課所運用的設備技術和網絡軟體有:電腦、智慧型手機、投影、網絡平台、社交軟體、網絡問卷涉及工具等。藉助現代信息技術,教師建立了學生移動學習共同體和學習活動互動平台,擴大了課堂空間和學習資源,也整合了課外的學習時間,最終不但有效地完成了傳統教學模式無法完成的大容量學習活動,而且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個性化學習得到保障。每個學生在互動學習平台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閱讀時間、速度和次數。
(2)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落到實處。學生或獨立或分組完成了本節課的三項活動:問卷調查、批判性閱讀和實驗。
(3)深度學習成為可能。這節課促進了學習活動向縱深發展:一是閱讀活動層層深入,從整體閱讀到細節閱讀、再到批判性閱讀:二是思維活動步步展開,本人觀點一他人觀點一專家現點一實驗求證一自己發現。
另外,通過網絡社交平台、網絡互動學習平台和網絡問卷設計工具,教師可以獲得各種數據,有效地監控和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
原文4
以英語課程標準為依據,滿足等生的多元發展
高中英語教材的編寫應以本課程標準為依據,教材內容要與課程目標和要求保持一致,確保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同步提升。必修課教材要面向全體學生,保證共同基礎,合理控制容量和難度,為所有高中學生搭建發展平台;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教材要重視學生的深度學習和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原文5
在以主題意義為引領的課堂上,教師要通過創設與主題意義密切相關的語境,充分挖掘特定主題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和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關鍵點,基於對主題意義的探究,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整合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學習與發展,將特定主題與學生的生活建立密切關聯,鼓勵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開展對語言、意義和文化內涵的探究,特別是通過對不同觀點的討論,提高學生的鑑別和評判能力;同時,通過中外文化比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建構多元文化視角。
在主題探究活動的設計上,要注意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調動學生已有的基於該主題的經驗,幫助學生建構和完善新的知識結構,深化對該主題的理解和認識。通過一系列具有綜合性、關聯性特點的語言學習和思維活動,培養學生語言理解和表達的能力,推動學生對主題的深度學習,幫助他們建構新概念,體驗不同的生活,豐富人生闊歷和思維方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知行合一。
原文6
表5 普通高中英研課程詞彙知識內容要求
選修(提高類)
運用構詞法知識,擴大詞彙量。結合各種主題語境,積累詞塊,深度學習詞語。在表達各種信息時提高詞語使用的準確性和豐富性;
原文7
教師要在深入研讀語篇的基礎上,根據主題語境、語篇類型、不同文體的語篇結構和語言特點,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語言所表達的主題意義,建構結構化知識,內化所學語言和文化知識,自主表達觀點,實現深度學習。
原文8
總之,研讀語篇可以幫助教師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語篇所傳遞的意義,依據語篇的主題意義、文體風格、語言特點和價值取向,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同時利用作者視角、寫作背景和時間等信息,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語篇,把語言學習與意義探究融為一體,實現深度學習。
原文9
遷移創新類活動主要包括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像與創造等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即教師引導學生針對語篇背後的價值取向或作者態度進行推理與論證,賞析語篇的文體特徵與修辭手法,探討其與主題意義的關聯,批判、評價作者的觀點等,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進而使學生在新的語境中,基於新的知識結構,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綜合運用語言技能,進行多元思維,創造性地解決陌生情境中的問題,理性表達觀點、情感和態度,體現正確的價值觀,實現深度學習,促進能力向素養的轉化。
原文10
教學活動設計沒有固定的模式或順序,教師應基於對語篇的解讀和對學情的把握,靈活而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將不同的活動以不同的順序串聯或組合在一起,比如,教師可以在學生理解新聞大意之後,讓學生直接討論對所讀內容的看法,探討記者觀點等,之後再對內容進行深度學習和意義推斷。
綜合以上「深度學習」的contexts可以判斷2、5、10是對文本、主題和內容的「深度學習」,此處應該更多是指向非淺層或表層的學習方式。
其他「深度學習」都是一種能力或過程。劃線部分應該是「深度學習」的具體解讀。比如:
1、在新的語境中,基於新的知識結構,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綜合運用語言技能,進行多元思維,創造性地解決陌生情境中的問題,理性表達觀點、情感和態度,體現正確的價值觀,實現深度學習。
2、把語言學習與意義探究融為一體,實現深度學習。
3、深入學習和理解語言所表達的主題意義,建構結構化知識,內化所學語言和文化知識,自主表達觀點,實現深度學習。
4、教師應在利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如黑板、白板、卡片、簡筆畫、教學挂圖、模型、實物等教具)的同時,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對教與學的支持和服務功能,引導學生開展主動、個性化的探究活動,實現深度學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vhHpG8BUQOea5OwdPc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