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24時,國家衛健委報告,全國確診新冠肺炎病例571例,其中重症95例,死亡17例(均來自湖北省)。17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也相應公布,多人有高血壓等慢性病史。
據央視新聞報道,2月4日,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蔣榮猛接受採訪中表示,目前尚未發現病毒變異。其中,我們了解到武漢確診死亡病例平均年齡68歲,目前確診的重症患者多以老年人為主,且合併多種基礎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
1月30日,《柳葉刀》再次發布對武漢99例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的分析總結, 此次99例患者中50歲以上占66%,60歲以上占35%,年齡最大的患者為82歲,平均年齡為55.5歲[1]。
再來看下面這張圖,在99名新冠肺炎患者中,68%的患者都有基礎疾病,其中心腦血管疾病就占了41%!
這些基礎疾病可能會導致人體免疫系統的缺損,增加感染的風險。
王辰院士接受採訪時說到:」新冠病毒還有可能不斷變異,具體體現在傳播性和致病性上,但暫時無法預期。「 就目前現有數據及研究來看,新冠病毒更容易感染中老年、本身具有基礎疾病(尤其心腦血管疾病)的人。
因此,在這個疫情嚴峻的關鍵時刻,慢病管理就顯得格為重要!
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 2018》顯示,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於腫瘤及其他疾病,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於心血管病[2]。正值冬春交季,季節變化、冷熱交替,氣溫的變化會對心血管系統產生一定影響,常常會誘發或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據推算心血管病現患人數2.9億,其中高血壓患病人數達2.45億,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之一。據2018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3]指出,血壓水平與心血管風險呈連續、獨立、直接的正相關關係。
疫情之下,對於中國目前龐大的高血壓人群來說,如何在家做到有效的自我管理呢?
2月2日,國家醫保局發出通知,明確實施「長處方」報銷政策,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患者處方用藥量放寬至3個月,保障參保患者長期用藥需求。此項舉措既能保障慢病患者在疫情期間能長期服藥,又能避免集中到大醫院取藥,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
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015年高血壓患者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與1991年相比,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可是仔細分析看,2015年高血壓知曉率51.6%、治療率45.8%、而控制率僅為16.8%。導致高血壓控制率較低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平時血壓監測情況、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等。
1
明確高血壓藥物按時服用的重要性
有些高血壓患者對自己的疾病不重視,認為服藥後血壓降至正常,誤以為高血壓已治癒,不再需要繼續服藥;有些患者跟著感覺走,有症狀服藥,無症狀不服藥;部分老年高血壓患者誤認為西藥副作用大, 而迷信保健儀器和各種保健藥能治療高血壓而擅自中斷用藥。
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停服降壓藥後,當你突然情緒激動時,很有可能血壓突然升高,從而導致血管破裂或中風。所以一定要按時服藥,切不可擅自停藥[4]!
2
降壓藥物種類多,不可含糊「差不多」
2018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提到: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類、血管緊張素II受體阻斷劑(ARB)類、鈣通道阻滯劑(CCB)類都可以有效降低血壓和心血管事件,均可作為高血壓治療的基礎用藥[3]。
不同類型的高血壓患者選擇的降壓藥是不一樣的,可不能照搬「隔壁老王」的用藥指導,例如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時,往往選擇小劑量利尿劑,但對伴有交感活性增高的高血壓患者,比如以舒張壓升高為主的中青年高血壓,或合併冠心病、心衰時,就應該選擇β受體阻滯劑
β受體阻滯劑通過拮抗交感神經過度激活、減慢心率等發揮降壓作用,從而降低猝死的風險。此外,β受體阻滯劑聯合二氫吡啶類鈣離子拮抗劑治療不僅降壓效果顯著,還減少了相應的不良反應,是高血壓患者的優選聯用方案。
3
高血壓患者感染新冠肺炎,降壓藥一定不能停!
現在已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發病機制,很可能是感染的病毒與人呼吸道和肺組織的ACE2(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相結合後,導致的一系列瀑布反應。
近日,世界高血壓聯盟前主席、中國高血壓聯盟終身名譽主席劉力生教授建議,對於輕型普通新冠肺炎合併高血壓患者,考慮停用ACEI、ARB和利尿劑,改用CCB[5]。
但是目前沒有證據證明服用ACEI或者ARB增加病毒感染機會,仍需後期臨床試驗的證實,因此高血壓患者無論是否感染新冠肺炎,都不可擅自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