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楊柳青傳統木版年畫

2019-07-31     泰州小叟

楊柳青木版年畫發源於千年古鎮楊柳青。楊柳青木版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構圖飽滿,寓意吉祥,雅俗共賞。它採用刻繪結合的手法,刻工精美,繪製細膩,人物生動,色彩典雅,成為我國著名的年畫品種之一。楊柳青年畫在中國民間文化和天津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楊柳青年畫,全稱"楊柳青木板年畫",屬木版印繪製品,是中國著名民間木版年畫,與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當時有一名長於雕刻的民間藝人避難來到楊柳青鎮,逢年過節就刻些門神、灶王出賣,鎮上的人爭相模仿。到了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緻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裡的繪畫藝術得到了極大發展。

楊柳青年畫的製作方法為"半印半畫",即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後用墨印在紙上,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

其製作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繪的色彩斑斕與工藝性,因此,民間藝術的韻味濃郁,富於中國氣派。

製作程序大致是:創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繪、裝裱。前期工序與其他木版年畫大致相同。都是依據畫稿刻版套印;而楊柳青年畫的後期製作,卻是花費較多的工序於手工彩繪,把版畫的刀法版味與繪畫的筆觸色調,巧妙地融為一體,使兩種藝術相得益彰。而且還由於彩繪藝人的表現手法不同,同樣一幅楊柳青年畫坯子(未經彩繪處理的墨線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別畫成精描細繪色彩素雅的"細活",和豪放粗獷的"粗活",藝術風格迥然不同,各俱獨自的藝術價值。

楊柳青年畫產生於明代崇禎年間,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

楊柳青年畫產品行銷北方及東北、內蒙、新疆各地。對河北武強年畫、東豐臺年畫、及山東濰縣、高密及陝西鳳翔等地年畫都有一定影響。

楊柳青年畫已知最早的畫店為戴蓮增、齊健隆兩家,他們最初可能都是畫工,以人名代店名。戴蓮增畫店的歷史最早可上溯至明代崇禎年間,後來,戴、齊兩家又分為很多畫店,重要者為"蓮增、美麗、蓮增麗;健隆、惠隆、健惠隆"。

清代光緒以前是楊柳青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那時,天津楊柳青鎮及其附近村莊,大都從事年畫作坊生產,可謂是"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年畫因以產地得名。 康乾時期,楊柳青年畫的風格嚴謹,背景簡潔,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畫。嘉慶、道光年間,楊柳青年畫的風格漸趨活潑,畫面熱鬧、色彩豐富,背景也各式各樣。

鼎盛時期,楊柳青年畫發展到以楊柳青鎮為中心,包括周遭的南鄉三十二村莊(楊柳青、周家莊、李家莊、趙家莊、古佛寺、炒米店、木廠、馮高莊、郭家莊、大杜莊、小杜莊、宣家院、畢家村、小甸子村、宮家莊、閻家莊、康莊、房家莊、東西流城村、老君堂、岳家開、王家村、大沙窩、小沙窩、辛口村、鄭家莊)都在印製年畫。

清末民初,農村凋敝,石印年畫興起,楊柳青年畫生產日漸衰落,但猶有十六、七家(如戴蓮增金記、萬盛恆、萬盛昌、戴蓮增、蓮增戴記、義順號、戴美麗、慶和、玉萬等畫店)。到國內革命戰爭、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因為社會原因,年畫業逐步轉到天津,楊柳青年畫印製上又逐漸採用洋紙洋色,作工日漸粗糙,雖仍然保持紅火熱鬧之特色,但整個年畫業已日趨衰替。楊柳青年畫隨即擱置發展,年畫在生產銷售上均受到很大破壞,畫店相繼倒閉,有些則主要以刻印神碼勉強維持,至解放前已瀕於藝絕人亡的境地。

解放後,楊柳青年畫重見天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周恩來總理曾到楊柳青畫社視察,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解放後曾多次舉辦楊柳青年畫評選活動,湧現出許多的優秀作品。隨著政府對年畫的扶持和民間藝人對鄉土藝術感情之深,楊柳青年畫發展迅猛,其知名度也日益提高,楊柳青的年畫作坊蓬勃發展起來。

小叟申明:內容和配圖源自網絡,經編排整理。版權歸原作者,侵權即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t6IT20BJleJMoPM3nc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