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第三次「國貨運動」,我們擁有怎樣的文化優勢?

2020-01-11     商業地產觀察

復興,是對東北過去的讚許,美好,是對東北未來的期待。

2020年1月10日,「『復興·美好』——2020中國商業發展論壇」,在哈爾濱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舉辦,該論壇由黑龍江省商務廳、中國商業經濟學會主辦,黑龍江省商業經濟學會、中國商業聯合會商業創新分會協辦,贏商網、哈爾濱匯麗投資承辦,哈爾濱市商務局、哈爾濱市道里區人民政府、哈爾濱商業大學提供支持。

活動現場,財經作家、新匠人新國貨加速計劃發起人吳曉波帶來了主題為《人是新匠人,貨是新國貨》的精彩演講,在演講開始前,吳曉波提出了這樣的幾個問題:「什麼東西是我們需要復興的?為什麼我們在2020年會來談復興這個事情?什麼是美好?」

1 「美好」——新匠人

今天的中國人開始反思,我們的本土文化開始要復興,老祖宗給我們的東西是不應該被拋棄的,但是老祖宗的東西原封不動的搬到今天能行嗎?不行!中國商務部門評定全國級的老字號大概有2千多個,全國的各個縣市級的老字號一共有4萬多個,但沒有與時俱進的、不能夠符合今天消費者當代審美的這些老字號,很可能僅僅是中國商業史上的一個名詞,沒有任何的存在價值。

有一個網紅品牌叫做「故宮」,在2019年,跟故宮做結合的各類品牌大概超過200個,各種各樣的,從做鞋子到做花茶,到做被子、沙發。2019年跟故宮合作的品牌超過了200個,所產生的營業收入大概超過200億。為什麼這些品牌會跟故宮合作呢?「很簡單,大家願意為這些東西買單,文化里的東西、血液里的東西、基因里的東西——這就是大家現在喜歡的東西。」吳曉波說。

「我專門去調查了這個行業——漢服。」吳曉波提到,中國穿這種衣服在馬路上走路去上班的2019年有300萬人,平均年齡18-24歲,這個事情在10年前很難發生。如果是用機器來做的話,這套衣服4千塊,如果用手工繡的話要8千-1萬,而且手工繡的衣服到網上去買要花3-4個月預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願意為這些中國元素的產品買單,這些衣服的背後是什麼?就是我們談的新的一些匠人,新的一些國貨。

吳曉波提到:「當我們看到這些趨勢發生的時候,其實我們挺希望能夠幫助這些做漢服的,做紅糖的,做茶杯的,做茶具的做這些新產品的創業者。」

「雙創」在2014年4月份被提出,2014年被「雙創」激發起來的創業人是誰呢?大部分不是做這些東西的,而是隨著手機的普及以後從PC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轉型過程中的這些創業者,這部分創業者要麼已經上岸了,大部分99%都已經「死」了。我們會發現,18年、19年以後中國整個中國創業浪潮下滑,但是有更多的年輕人回到了一些小產品層面上,去做茶葉、杯墊、服裝,回到了實體經濟的創業上去。

「我們希望能夠幫助這一輪的實體經濟的創業者在新匠人、新國貨的平台上能夠蓬勃發展。」吳曉波在演講中說。

2 「復興」——新國貨

2020年,中國產業經濟和整個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商業世界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產品和品牌的疊代過程。

中國新中產消費者願意為國貨買單,當中國消費者願意為這些國貨買單的時候,任何一個雲市場中中國公司和國際公司來競爭的時候,我們至少有一個優勢叫做文化優勢、審美優勢。當我們擁有著審美優勢的時候,我們在技術上,在渠道上,在商業模式上的主動性就會加大。所以這個是第三次國貨運動和第一次、第二次最大的區別。

中國經濟在2019年是挺困難的一年,如果回到消費層和產業經濟層會發現有很多新鮮的事情正在發生,我們希望能夠推動新國貨運動。而這一輪新國貨運動之所以能夠在今天出現,之所以我們在2020年的1月份在哈爾濱的中國商業發展論壇上來討論復興,來討論美好,是因為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們確實在物質層面上完成了量地大規模積累。

我們也同時形成了很多自信,比如說我們慢慢看到了文化自信,慢慢看到了中國正在發生的消費自信,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中國的品牌自信。希望我們一起為這一次的新國貨運動做一些小小的努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qixlG8BxtCz63RLGN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