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真的是國漫大年。
1月份的《白蛇:緣起》在毫無宣傳的情況下,憑藉紮實的質量讓觀眾自發的安利。
硬生生的把這部動畫電影的票房抬到了4億,製作方追光動畫因此挽回了6年成本虧損。
緊接著,暑期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橫空出世。
伴隨著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優勢,成為了這個夏日裡最大的一匹黑馬。
總票房直接超過《流浪地球》,位居國產電影票房第二。
國漫崛起的口號不知道喊了多少年。
這一次才終於看到了動畫電影同樣有著廣闊的市場。
《哪吒》之前,票房最高的國漫是《大聖歸來》,票房為9.5億。
明明掀起了一波大聖熱,破圈成功,卻只收穫了不到10億的票房成績。
是不是很納悶這熱度與票房不成正比的現象?
從投資回收比來看,動畫一直是投資不高,但依舊難收回成本的買賣。
因為多數觀眾在心中把動畫定性為「孩子看的」,而拒絕去影院買票觀看。
《哪吒》的重要性除了質量上的優秀,還有它的高票房將會吸引更多的資方加入國漫陣營。
這不是結束,而是象徵著國漫蓬勃發展的未來願景。
近期又一部國漫的上映則印證了這個事實。
《羅小黑戰記》
導演更是放話說,本片票房10億起步。
能有如此口氣自然是有底氣的。
「羅小黑」的形象誕生於2010年,動畫在次年開始播出。
作為一部原創動畫短劇,它的口碑成績相當出色。
豆瓣評分高達9.6分,目前已連載28集,每集5分鐘,總時長只有2個半小時。
看似體量不大,但是導演木頭帶領他的團隊卻花了足足9年的時間。
每一格畫面都是他們用一點一滴的時間磨出來的。
手繪動畫的難點在於畫面的流暢度需要大量原畫堆積。
一秒24格,至少需要24張原畫。
如果要再細緻的展現微表情,原畫數量還要翻倍。
哪怕是羅小黑這樣的簡筆畫風格,也是要耗費相當大工作量。
原作的故事簡單明了,小女孩羅小白在路邊撿到了一隻小黑貓,並給它取名「羅小黑」。
每集的故事除了一人一貓之間的日常生活,還夾雜了羅小黑的身世謎團。
它實則是個貓妖,因為盜取了寶珠而被打回原形。
人形是個可愛的白髮小男孩。
圍繞著它或敵或友的各方勢力逐漸登場。
妖與人共存是動畫中最重要的世界觀,一個個治癒的小故事俘獲了許多粉絲的喜愛。
就像《夏目友人帳》中的貓咪老師和夏目貴志一樣。
《夏目友人帳》
羅小黑是屬於中國的治癒動畫。
連其中的插曲都透露著溫馨可愛。
回到電影上,故事背景有所改動,算是TV版的前傳。
哪怕沒有看過原作,也絲毫不影響觀感。
搬上大銀幕的羅小黑,將畫面進一步豐富了。
對比TV版,能夠看出人物少了粗線條的勾勒。
細膩的邊線鉤法使角色少了Q版的可愛,增添了真實感。
衣服、色彩、背景等畫面細節全方位的進行了升級。
你第一眼看到本片,一定會被藍天白雲、森林海洋的美景所驚艷。
故事聚焦了羅小黑的身世之謎,它和無限大人的相遇貫穿了動畫主線。
兩人之間的師徒情誼也是本片最大的看點。
妖族原本生活在自然的森林中,但隨著人類伐樹造房,他們的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
與此同時,妖族內部誕生了截然不同兩個派別。
一是以「會館」為代表的親和派。
他們主張人與妖共存,互幫互助。
積極融入現代城市中,達成雙方和諧相處。
相應的人類也會提供適宜他們居住的獨立空間,互不侵犯。
二是以「風息」為代表的激進派。
這群流浪妖精們想要恢復家園的原有樣子,所以仇視人類,在暗中謀划著如何奪回家園。
其中雙方時有矛盾發生,負責解決激進派帶來的麻煩是會館旗下的執行者。
無限大人也是執行者之一,在抓人期間偶遇了風息等人帶回的羅小黑。
自此開始了兩人的故事,羅小黑同樣仇視人類,但隨著遇見的人或事而改變了想法。
動畫的主題內核是在表達環境保護,種群矛盾,但用了一個最溫和的方式。
無限與羅小黑剛好是一人一妖,代表了不同種群。
一冷一熱,有哭有笑。
性格反差極大的師徒搭配不僅有萌點,同樣有著情感積澱之後的感動。
當動畫後半段,無限喊出的那句「羅小黑」包含了兩人同甘共苦的溫情日子。
這樣的感情是足夠打動每一位觀眾的。
從敘事結構上看,本片可以切割成三段。
第一段是羅小黑的獨角戲,建立起世界觀;
第二段是兩人相遇,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
第三段是齊心協力,情感爆發的決戰時刻。
椒叔最喜歡的還是第二段,公路片的模式。
兩人一路上的經歷最符合動畫溫馨的氣氛。
沒有針鋒相對的衝突,只用喜劇化的日常串起了劇情發展。
各自的人物形象也在旅程中漸漸飽滿起來。
冷漠的無限大人能力強大,無所不能,偶爾的小插曲則讓其顯得更可愛。
比如無限不會開車,騎著電動車載著羅小黑的反差萌。
當然如果喜歡刺激的打鬥,你也不會失望。
金木水火土等能力的視覺衝擊,連貫的畫面讓眼睛應接不暇。
片中眾人的混戰讓我一度以為在看《火影忍者》,挑不出毛病的打鬥戲。
第三段中不僅有師徒聯手對抗敵人的劇情,哪吒的客串更是一大驚喜。
那個關於哪吒到底是男是女的哲學問題也再次出現。
缺點自然也有,但我不想過多指責。
《羅小黑戰記》電影目前豆瓣評分8.4,椒叔出於鼓勵的心理,給了8分。
為什麼近年真人電影越拍越爛?
國產動畫卻越做越好?
因為國漫生存環境太惡劣了,有限的從業者待遇不高。
多數作品朝著網絡平台發展,投資少,回報長。
沒人願意做上院線的動畫電影,敢做的基本全憑一腔熱血。
單單是這種堅持就篩走了一大批耐不住寂寞的從業者,剩下的自然都是用心打磨作品的人。
我們需要《哪吒》、《大聖》、《白蛇》這類IP改編的3D動畫;
同樣需要《大護法》、《大魚海棠》、《羅小黑》這類原創的手繪動畫。
不同的表現形式,卻共同在為國漫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有多少優秀的國漫生不逢時,沒有遇到好的市場而胎死腹中?
比如,椒叔十分喜歡的《魁拔》系列,票房慘澹,續集無望。
曾幾何時,國漫代表著世界頂尖的水準,聚集了大量的優秀人才,輸出著中國的動畫精品。
最為知名的就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剪紙、泥塑、水墨、布偶、手繪,多種動畫表現形式都有優秀作品出現。
從動物世界到民間傳說,故事樣本涉及面極廣。
《天書奇譚》
但隨著老一輩藝術家年事已高,動畫電影入不敷出。
其中以1999年的《寶蓮燈》為臨界點。
投資數千萬的精良製作卻血本無歸,直接把上美廠給拖垮了。
這座象徵著動畫輝煌時期的藝術殿堂就此沒落,國漫與世界逐漸脫軌,陷入了漫長的追趕。
如今《哪吒》、《羅小黑》等精品不斷湧現,讓椒叔看到了以往的榮光再度回歸。
《山水情》
希望這些作品接過上美廠的擔子,
再次令世界記住國漫之名。